“全程化”大学生科技活动模式探索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效途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科技意识和团队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参与比例不高,并有功利化倾向。通过构建“全程化”大学生科技活动模式,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以达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全程化 科技活动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22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外科技活动这一平台,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意义
  1.1 有助于大学生展现个性,提升学生意志品质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会受制于教学计划,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赛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选择。通过科技活动,可促进队员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调组织能力。在攻克一个个科技难题的同时,也是学生意志品质得到磨砺,得到提升的过程。
  1.2 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科技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从而使被动式学习逐步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主动式学习。在设计性、探究性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地阅读参考资料,查阅文献,这将会极大地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巩固教学成果。
  1.3 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其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技活动要求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成果展现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参赛学生为了能够做出好的作品,往往会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有利于学生提升意志品质,提高克服困难战争困难的信心,同时也会逐渐把提高动手能力、扩大知识面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2 目前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的困难和原因
  2.1 学生参与面小,渠道不畅,课外科技活动曲高和寡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中显示,45.0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多或者没有给学生提供科技活动的机会,大大超过了人为非常多或者多的15.81%;71.24%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或者几个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针对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往往是“两头粗、中间细”,要么是由国家主办,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往往要求很高,参与人数很少;要么是由学校主办,学生往往认为“含金量”不高,缺乏吸引力。其次,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大学生往往对学术科技活动促进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课外科技活动是“高不可攀”的。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重利益结果,轻能力提升过程。有的同学认为科技活动会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2.2 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内教学相脱节,专业教师参与不足,课外科技活动成为无源之水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反过来推进课堂学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仅是对课内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更是对课内知识的实践和在课内知识指导下的创新。这就决定了,课外科技活动虽然在课堂以外,但是同样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而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活动往往由团委、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缺少专业教师的参与。同时,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多的突出理论的重要性,考核往往也是以闭卷形式进行,缺少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而且在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课内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外科技活动成为无源之水。
  2.3 课外科技活动功利化明显,课外科技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使用,轻培养”
  目前,很多大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功利化色彩明显,只重视大赛获奖结果,忽视参与科技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只重视学生的使用,忽视对学生前期的培养。很多高校仅围绕着“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电路设计大赛等教育部规定的比赛开展科技活动,往往集中精力对种子选手加强师资指导,通过半年左右时间集训冲击奖项。
  3 “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的探索
  “全程化”大学生科技课外活动模式,旨在根据各个年级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大学生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力争科技活动无缝隙覆盖大学培养的全程化。
  “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分为科技活动兴趣培养阶段、基础动手能力培养阶段和创新能力锻炼及检验阶段。
  科技活动兴趣培养阶段。在大学生刚刚入学时,所掌握的主要是中学知识,但他们充满了激情和对大学的向往。这个阶段是应以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培养科技兴趣为主,开展趣味性强、参与性广的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如图1)。
  基础动手能力培养阶段。进入大二,随着公共基础课程的结束和专业基础课的介入,学生开始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接触到部分专业教师。在建立了科技活动兴趣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尽早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应对大学生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鼓励学生进行实用型发明创新和参加省级或专业协会组织的科技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技创新的成就感。
  创新能力锻炼及检验阶段。进入大三、大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日趋系统,也越来越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继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同时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并通过高水平大赛检验自身能力。   同时,建立科技活动梯队制,由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在科技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为低年级学生现身说法,用自身的经历激励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创新冲动,从而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氛围。
  4 “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科技活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科技活动模式,覆盖了大学教育的全程化,从最基本的兴趣入手,保证了即便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学生也能参与,同时,科技活动有梯度、有层次,形式多样提高了对学生的覆盖度。
  (2)科技活动和不同阶段的课程结合,有利于专业教师的参与。科技活动的深入和专业课程推进相吻合,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随学随用,使得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纸面。同时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
  (3)有利于科技活动“竞赛型”向“普及提高型”转变。“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强调的是“全程化”,追求的是“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再把参与大赛获奖为最终目的,参与大赛仅作为提高和检验自身水平的一种手段。科技创新活动工作理念由“服务竞赛”为主要目的转变为服务科学普及与提高创新素质并重,狠抓重点,以点带面,重在普及的基础上促进创新[2]。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往往要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程度。“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的高端注重发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全程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的建立将改善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为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烨,李姝丽,苗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 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
  [3] 吴山,边芳芳.浅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课外科技活动——以学科竞赛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 王可嘉.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科技活动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 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7-02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职业高中学生的入学门槛很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学习爱好冷淡。而计算机课已是职业高中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意义。那么我们应如何才能面对现实,上好计算机课呢?文章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精心导入,激发爱好  爱好是最
针对闪烁室^222Rn、^220Rn的测量装置,介绍了一种调节测量仪器最佳工作状态的比较完善的方法,并用实验进行了探测效率比较。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闪烁室法测量^222Rn、^220Rn浓度装
古树名木作为民族文化、悠久历史和文明古国的佐证,在研究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贵州逐渐开始重视古树名木的调查研究,本文结合2017年对贵州的
今年25岁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下坪水村农家女杨淑婷,在5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中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她没有屈服命运,于2015年初利用过去在外打工学到的办网店的经验,在
介绍了航空伽玛能谱测量中三种应用广泛的大气氡本底校正方法。对三种方法基本原理做了介绍,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航空伽玛能谱测量系统中大气氡本底校正方法的选择提出建
在现代社会不断地发展下,许多地区的自然灾害也随之增多,比如西北、华北等地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下要加营造林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对营林建造工作要求
【摘要】厘清了研究型教学的概念,明确了研究型教学的目标,讨论了研究型教学实施的基础和所需条件,总结了在专业课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体会和改进方向。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专业课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60-02  1.概念界定  1.1研究型教学的概念和起源  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试验研究了不同尿素施用量对旱柳光合作用以及磷钾元素吸收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旱柳扦插苗木繁育中科学合理的施用尿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H1(对照,0g/株)、H2(4.22g/株)、H3(8.4
本文以一次语文考试成绩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语文科不同模块对语文考试成绩的贡献度,结果表明作文对单科成绩的贡献度最大,排第2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