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白文之部)·五帝本纪》札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t322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是首部使用新式标点点校的《史记》。通过《史记(白文之部)》与中华书局本新修订《史记》对读,发现两者标点的相异之处,参考凌稚隆的《史记评林》与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思考《史记》标点问题。对于《史记(白文之部)》中《五帝本纪》标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史记(白文之部)》 《五帝本纪》 标点
  1.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按:中华书局本《史记》(以下皆称《史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凌稚隆《史记评林》:“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会注考证》:“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通过此三种文本比较,点校者对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没有理解,以为“天下有不顺者”与“平者”是相对的,“黄帝从而征之”与“去之”是相对应的,此种理解有误。标点应改: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宁居。
  2.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按:《史记》:“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凌稚隆《史记评林》:“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史记会注考证》:“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点校者将“登丸山及岱宗”中“及”解释为“和”,但“及”在古代汉语中有一重要语意,即“涉及、到达”。《广雅》:“及,至也”,同样《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及”也为“到达”之意。
  3.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
  按:《史记》:“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凌稚隆《史记评林》:“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史记会注考证》:“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点校者将“四岳”与“诸牧”当作两个并列词语,而此种理解有误。“诸牧”是“四方诸侯”之意,两者不可并列。
  4.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按:《史记》:“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凌稚隆《史记评林》:“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史记会注考证》:“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点校者将“遂见东方君长”作后一事之总结,理解有误,其与后一事是并列的。“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句读零散,此种句读方式不可取。点校者又在“卒”后句读,同样使句子零散,不可取。
  5.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
  按:《史记》:“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凌稚隆《史记评林》:“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史记会注考证》:“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使舜上涂廪”主语是“瞽叟”,所以此句前应加逗号,后应改为句号,否则会造成后边的主语重复。点校者的此种句读法,是想“使舜上涂廪”从后边主语“瞽叟”。但是不如《史记会注考证》标点的合理。
  6.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
  按:《史记》:“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下”与“去”连用时,“去”就无实际意义。若“下去”中间断开,“下”意为“下去”,“去”意为“离开”。此种句读更符合文义。所以该句标点应为“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
  7.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按:《史记》:“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此句句读出现的错误与上句相似。点校者将“出去”连读,“去”就无实义。若“出去”中间句读,“出”意为“出去”,“去”意为‘“离开”。“出去”中间句读更符合文义。
  8.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白文之部)》: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按:《史记》:“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白文之部)》的点校者将“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句读零散,不可取。除此之外,出现此种错误的还有: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等。
  9.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按:《史记》:“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史记(白文之部)》中常出现的错误是本该连作一个词却句读,如此句中的“耳目”“蛮夷”。《史记(白文之部)》中“命十二牧,论帝德”中间是句读的,而《史记》是连为一句。此句话意思为“命令十二州首长,评论天子言行”。此句主语是“舜”,是舜命令十二州首长评论天子言行。《史记(白文之部)》此种句读会出现歧义,即舜命令十二州首长并评论天子言行,与文义不符。若“命十二牧论帝德”中间不句读,“命”的主语就是“舜”,而“论”的主语“十二州首长”。
  10.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
  按:《史记》:“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号是表示小于句号、大于逗号的停顿的一种标点符号。主要用于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分号在句中所处的地位是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史记(白文之部)》中三个简单句中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前没有用逗号,这种标点方式是不正确的。三个简单句中间应该用逗号隔开,《史记》的标点是正确的。《史记白文之部》出现此种错误很多,如“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等。   11.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按:《史记》:“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白文之部)》点校者此句话出错的原因:没有理解文意,一句话没有结束就表句号。此句的意思是黄帝带领诸侯和蚩尤在逐鹿进行战争,并在此处斩杀蚩尤。此种错误情况还有“帝喾溉执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此句话“帝喾溉执中而徧天下”后边应是逗号,后边的三句话都是来修饰这句话意思的。
  12.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舜父瞽叟顽,母囂,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按:《史记》:“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史记(白文之部)》出现错误的原因:文义理解出误。“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意为“舜的亲人皆欲杀之”,而“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意为“舜待亲人不失人道,与其家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从此文义可知,“皆欲杀舜”后应该用句号隔开。
  13.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按:《史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凌稚隆《史记评林》:“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会注考证》:“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白文之部)》对“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理解为“天下有不顺者”与“平者”是相对的,“黄帝从而征之”与“去之”是相对应的。此句话句读并不必须一一对应,“平者”后面可断也可不断。若“平者”后句读,则“平者”前应用分号,“去之”后用句号。若“平者”后不句读,修订本标点即可。通过以上几种文本的比较,此处标点应以《史记》长。
  14.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按:《史记》:“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凌稚隆《史记评林》:“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史记会注考证》:“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三年”属上属下问题,泷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中考证言“辟尧位以下,本《尚书·尧典》《孟子·万章》三年二字属上”。“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与“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两种点校皆可。
  15.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按:《史记》:“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凌稚隆《史记评林》:“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史记会注考证》:“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此句中“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讲“外”,而“能明驯德,以亲九族”讲“内”。由此可知,“彤车乘白马”后用句号更为合理。依《史记》与《史记会注考证》可知,“黄收”与“纯衣”之间无需句读,且“彤车”与“乘白马”之间也无需句读。此处标点应为“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参考文献:
  [1]史记[M].中华书局,2014.
  [2]凌稚隆.史记评林[M].明万历四年刻本.
  [3]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4]顾颉刚,徐文珊点校.史记(白文之部)[M].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6.
  [5]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史记》[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的内涵和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思想,他提出了“立体结构”这一教学策略.rn一、课堂教学“立体结构”的内涵及意义rn冷冉对“立
期刊
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课是以数学学科知识为依托,以数学问题为引领与驱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
在常规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求知的活动.虽然教师课前可以充分预设教学过程,但我们面对的是有生活经验的、充满个性的学生.课堂是一个动态
为了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相关工作的部署,保障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有效性,作为一线授课教师的我们,积极探索线上教学的新模式,于线上备课资源的准备与教学过程的推进中积
期刊
冷冉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思想体系,他在《个性发展与教育评价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合格加特长”“百分制与级分制”的问题,尤其提到考分制改革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