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学的度探讨现今对外汉语已词为本的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并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字为纲的三维立体式教学改进方法,帮助学生通过逐步建立自己的三维立体式的汉语词汇网络系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字本位;汉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徐通锵先生提出“字本位”理论。他认为,研究汉语就要找出汉语各个层面的交汇点,而“字”不只是文字学的“字”,恰恰还汉语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交汇点。认为将汉字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可行的。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對字本位理论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科学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对改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足的现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面临的教学问题
(一)词本位的词汇教学附庸于语法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且效率低下。
将词汇附庸于语法教学中非但不能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反而增大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记忆负担。比如说我们用词本位的词汇教学法来教“ 名字”这个词。我们可以说“名字”属于名词,是人或事物的称谓,英语翻译为“name”。一般到这就结束了,如果是词本位的教学法,我们要教授“名”和“字”在汉语词典中各有 8 个不同义项。含有“名”字的常用词汇有“名字、名称、名义、名誉”等。含有“字”的常用词组有“字词、字幕、文字、汉字”等让学生第一次遇见这个字的时候就进行有效的词汇联想,认字和识词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样更符合汉语独特的构词规律。
(二)教学语法中词类划分不明
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各家说法不一,词类难划分。成为学习中的一大阻碍。行的基本语法著作及语言学教材对词类的划分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 在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将词类划为9类,在丁声树的《语法讲话》中将词类划为11 类,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将词类划为14 类,在张斌的《现代汉语》中将词类划为13 类,同时大量兼类词也增加了词类划分的复杂性。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受到词本位理论的影响,只注重词类而,不对汉字和构词法进行解释。
二、以字为纲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建议
通过横向、纵向和历史三个维度的字义梳理扩展,以字为纲,帮助学生通过逐步建立自己的三维立体式的汉语词汇网络系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三维立体式教学方法之字义的横向展开
在认知心理学中Collins 和 Loftus(1975)曾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每一个节点是一个语义一旦其中的一个概念被激活,就会沿着语义关进行扩散,触及到其他概念,概念之间以语义或语义相似性相互联系。在汉语词汇教学中,以字为中心,将其所涉及的所有义项进行横向的树形展示。这样让知识展示更加直观也适合老师和学生进行整体,同时也利于学生把握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词汇。例如“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7 个义项,以明亮为其本义,将其它的引申义划分二两分支为对应事物的认识和公开。 在了解“明”的主要义项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含有“明”字的词语中该字的含义,如“明确、明白、圣明、明显、证明”等。
(二)建立词汇网络系统三维立体式教学方法之字义的纵向展开
在认知心理学中Quillian 和 Collina曾提出层次网络模型认为,每一个节点是一个语义且由其上下义关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结构。在分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汉字的的理据性,汉语词汇语义的显现也主要是依据汉字的理据性进行表现。 汉语是理据直接编码型的语言,突出的是字的形义联系和音义联系的可论证性。“字”的理据性赋予了“词”的语义显现。通过向心和离心两种词汇意义特征, 找到汉语中的核心字。以“车”为例:
第一组:车门、车胎、车灯、车轮
第二组:轿车、跑车、货车、马车
第三组:开车、驾车、试车、坐车
第一组的车,除了表达类别概念,还与后字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关于车的向心词组。第二组的车,表达的是实物的实质,是限定和统称关系是车的离心词组,前两组组两个汉字之间都是偏正关系。第三组“车” 与前字构成动宾关系。
(三)三维立体式教学方法之字义的时间维度的展开
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字义演变进行历史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汉语词汇语义系统意识。以“长”为例。将甲骨文中的“长”和一副长发老人的图片同时展示,导出所要讲解的主题即“长”是象形字,突出的是长发,其字义的历史发展: 从头发长到物品长(长刀、长剑、长袍)到空间之长(长途长跑)到时间之长(长夜、长久)到抽象的长(长处、一技之长)到长(成长、长高、增长、拔苗助长)到生长在先的(年长,长者)到排在首位的(长子、长兄)再到权威、负责人(长官、厂长)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
[2]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教学和研究[J].文字改革,1962(12).
[3]徐通锵.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26.
关键词:字本位;汉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徐通锵先生提出“字本位”理论。他认为,研究汉语就要找出汉语各个层面的交汇点,而“字”不只是文字学的“字”,恰恰还汉语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交汇点。认为将汉字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可行的。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對字本位理论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科学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对改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足的现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面临的教学问题
(一)词本位的词汇教学附庸于语法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且效率低下。
将词汇附庸于语法教学中非但不能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反而增大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记忆负担。比如说我们用词本位的词汇教学法来教“ 名字”这个词。我们可以说“名字”属于名词,是人或事物的称谓,英语翻译为“name”。一般到这就结束了,如果是词本位的教学法,我们要教授“名”和“字”在汉语词典中各有 8 个不同义项。含有“名”字的常用词汇有“名字、名称、名义、名誉”等。含有“字”的常用词组有“字词、字幕、文字、汉字”等让学生第一次遇见这个字的时候就进行有效的词汇联想,认字和识词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样更符合汉语独特的构词规律。
(二)教学语法中词类划分不明
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各家说法不一,词类难划分。成为学习中的一大阻碍。行的基本语法著作及语言学教材对词类的划分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 在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将词类划为9类,在丁声树的《语法讲话》中将词类划为11 类,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将词类划为14 类,在张斌的《现代汉语》中将词类划为13 类,同时大量兼类词也增加了词类划分的复杂性。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受到词本位理论的影响,只注重词类而,不对汉字和构词法进行解释。
二、以字为纲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建议
通过横向、纵向和历史三个维度的字义梳理扩展,以字为纲,帮助学生通过逐步建立自己的三维立体式的汉语词汇网络系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三维立体式教学方法之字义的横向展开
在认知心理学中Collins 和 Loftus(1975)曾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每一个节点是一个语义一旦其中的一个概念被激活,就会沿着语义关进行扩散,触及到其他概念,概念之间以语义或语义相似性相互联系。在汉语词汇教学中,以字为中心,将其所涉及的所有义项进行横向的树形展示。这样让知识展示更加直观也适合老师和学生进行整体,同时也利于学生把握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词汇。例如“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7 个义项,以明亮为其本义,将其它的引申义划分二两分支为对应事物的认识和公开。 在了解“明”的主要义项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含有“明”字的词语中该字的含义,如“明确、明白、圣明、明显、证明”等。
(二)建立词汇网络系统三维立体式教学方法之字义的纵向展开
在认知心理学中Quillian 和 Collina曾提出层次网络模型认为,每一个节点是一个语义且由其上下义关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结构。在分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汉字的的理据性,汉语词汇语义的显现也主要是依据汉字的理据性进行表现。 汉语是理据直接编码型的语言,突出的是字的形义联系和音义联系的可论证性。“字”的理据性赋予了“词”的语义显现。通过向心和离心两种词汇意义特征, 找到汉语中的核心字。以“车”为例:
第一组:车门、车胎、车灯、车轮
第二组:轿车、跑车、货车、马车
第三组:开车、驾车、试车、坐车
第一组的车,除了表达类别概念,还与后字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关于车的向心词组。第二组的车,表达的是实物的实质,是限定和统称关系是车的离心词组,前两组组两个汉字之间都是偏正关系。第三组“车” 与前字构成动宾关系。
(三)三维立体式教学方法之字义的时间维度的展开
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字义演变进行历史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汉语词汇语义系统意识。以“长”为例。将甲骨文中的“长”和一副长发老人的图片同时展示,导出所要讲解的主题即“长”是象形字,突出的是长发,其字义的历史发展: 从头发长到物品长(长刀、长剑、长袍)到空间之长(长途长跑)到时间之长(长夜、长久)到抽象的长(长处、一技之长)到长(成长、长高、增长、拔苗助长)到生长在先的(年长,长者)到排在首位的(长子、长兄)再到权威、负责人(长官、厂长)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
[2]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教学和研究[J].文字改革,1962(12).
[3]徐通锵.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