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体现了海明威细腻深邃的写作功力,简单的故事却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从女主人的四种不同称谓从女性主体意识来分析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和对自我命运的思考与渴望。
【关键词】海明威 猫 主体意识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海明威在其创作中用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层次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文字传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作品看似不动声色,实则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他坚持认为应该在繁杂的故事中撷取最有表征性的情节,将自己丰厚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一、男性的附属品
从小说开始,海明威便是以“美国人的妻子”来称呼女主人公。这种称谓便是明显的将女性放置于男性的附属之中,作为婚姻组成的一部分,作为家庭关系中的一员。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便可看出海明威在观照美国社会现实时,对美国社会中女性主体地位的遗失关注,以及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意识的挟持与压迫的反思。
小说中处处表现出丈夫对妻子的忽视与冷淡。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丈夫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看书,而对其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于妻子执意冒雨抱回猫的想法,丈夫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去抓”,而后又舒展了一下身子,继续躺在“垫的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他的书。当妻子出门前,丈夫又机械式的说了一声“别淋湿了”,然后继续看他的书。无论是自己的世界,还是与丈夫的二人世界,除了静默再无其他。窗外绵绵的细雨、空旷的广场、单调的海水、冷冰冰的战争纪念碑、陌生的面孔……这些冷清的景象叠放在一起,更加映衬出太太孤寂、空虚的情感生活。正是太太出于这样一种婚姻关系中的弱势方,当她看到躲雨的猫时,对于猫的弱小与孤苦产生了一种共鸣。她渴望抱回猫,给猫所需要的爱怜与保护。她在猫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爱猫,同时也希望得到同样的呵护与疼惜。
二、渴望自由的象征
当女主人公离开房间冲下楼时,遇上了旅店的男老板,这时海明威采用了“她”的称谓称呼女主人公。在此时,女主人公暂时脱离其作为妻子的角色,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女性,当她面对其他男性时,拥有自己的地位,在对方看来就是“她”而不是“美国人的妻子”。在整个寻猫的过程中,海明威始终都是以“她”来称呼女主人公。她逃出房间,逃出丈夫意识的掌控,在这一段时间内,她是独立的,自我的,是一个极力想要宣泄窘境压抑许久的女性。她与旅馆老板与女侍交流,企图释放心中压抑许久的苦闷。她不仅在交谈的过程中得到对方的体谅与关爱,并且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渐渐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本就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是多么的“了不起”,她开始反思。猫的出现让女主人公真正看到自己生活的境遇,看到自己是如何的受限制。
三、人权平等的射影
侍女第一次称呼“辛格诺亚”是在雨中,两人一同寻猫的时候。侍女受命于旅店老板,来给“辛格诺亚”送伞,并随后与其一同寻猫。在女主人公困难无助渴望解脱的时候,是女侍给予她帮助,她简单的一声“辛格诺亚”便让女主人公从心底生出一丝温暖。同样作为女性的侍女也有着同样的困境,她不愿称呼主人公为某某人的太太,就像她自己也不愿成为别人的附庸。不同的称呼潜藏着不同的主体意识,在侍女看来无论自己还是“辛格诺亚”,她们都应是独立自由的。侍女第二次称呼“辛格诺亚”,是女主人公寻猫未果回到房间,侍女受老板的委托送来了一只猫给女主人。尽管这可能不是她要找的那只,但毕竟满足了她要只猫的愿望,让她在丈夫那里不能实现的愿望得以实现,让她体会到战胜丈夫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成功感受。
四、个体价值的实现
当女主人公寻猫无果返回房间的途中,再一次经过了旅馆主人的办公室。这时,海明威再一次改变了对她的称谓,此时作者将她称作“美国女孩”。 随着故事的发展,女主人公的身份一次次的发生改变。她走过柜台,“老板从办公桌后面向她点头哈腰,她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也是挺要紧的。她一时感到这太重要了”。老板的礼貌与谦恭虽说是他的职业需要,但在女主人公的眼中却被无限的放大。她觉得老板的行为让她备受尊重,自己的存在在别人看来是一件那样郑重的事情。同时,老板传统的举止,表现出对女性极大的尊重。老板的细心与体贴与丈夫对妻子的冷眼相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加强了妻子在婚姻关系中的无力感与失落。她反复强调想要“猫”,实则是为排解自己的焦虑和烦躁,并在意识到困境后追求新生活的渴望。她渴望银器、蜡烛、漂亮衣服,在脑后打一个大大的结的发式等等。这都表明了她对新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是女性对自我命运理解和思考的必然结果。
海明威构写《雨中的猫》一文,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四次称呼的转换,来实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女主人公身份的转换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渴望,更是美国一代女性对自身生存境遇希求改变的渴望。女性个体意识的增强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控制与胁迫,正是海明威在同时期对美国社会中普遍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涛.《雨中的猫》的符号学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3).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关键词】海明威 猫 主体意识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海明威在其创作中用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层次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文字传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作品看似不动声色,实则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他坚持认为应该在繁杂的故事中撷取最有表征性的情节,将自己丰厚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一、男性的附属品
从小说开始,海明威便是以“美国人的妻子”来称呼女主人公。这种称谓便是明显的将女性放置于男性的附属之中,作为婚姻组成的一部分,作为家庭关系中的一员。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便可看出海明威在观照美国社会现实时,对美国社会中女性主体地位的遗失关注,以及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意识的挟持与压迫的反思。
小说中处处表现出丈夫对妻子的忽视与冷淡。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丈夫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看书,而对其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于妻子执意冒雨抱回猫的想法,丈夫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去抓”,而后又舒展了一下身子,继续躺在“垫的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他的书。当妻子出门前,丈夫又机械式的说了一声“别淋湿了”,然后继续看他的书。无论是自己的世界,还是与丈夫的二人世界,除了静默再无其他。窗外绵绵的细雨、空旷的广场、单调的海水、冷冰冰的战争纪念碑、陌生的面孔……这些冷清的景象叠放在一起,更加映衬出太太孤寂、空虚的情感生活。正是太太出于这样一种婚姻关系中的弱势方,当她看到躲雨的猫时,对于猫的弱小与孤苦产生了一种共鸣。她渴望抱回猫,给猫所需要的爱怜与保护。她在猫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爱猫,同时也希望得到同样的呵护与疼惜。
二、渴望自由的象征
当女主人公离开房间冲下楼时,遇上了旅店的男老板,这时海明威采用了“她”的称谓称呼女主人公。在此时,女主人公暂时脱离其作为妻子的角色,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女性,当她面对其他男性时,拥有自己的地位,在对方看来就是“她”而不是“美国人的妻子”。在整个寻猫的过程中,海明威始终都是以“她”来称呼女主人公。她逃出房间,逃出丈夫意识的掌控,在这一段时间内,她是独立的,自我的,是一个极力想要宣泄窘境压抑许久的女性。她与旅馆老板与女侍交流,企图释放心中压抑许久的苦闷。她不仅在交谈的过程中得到对方的体谅与关爱,并且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渐渐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本就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是多么的“了不起”,她开始反思。猫的出现让女主人公真正看到自己生活的境遇,看到自己是如何的受限制。
三、人权平等的射影
侍女第一次称呼“辛格诺亚”是在雨中,两人一同寻猫的时候。侍女受命于旅店老板,来给“辛格诺亚”送伞,并随后与其一同寻猫。在女主人公困难无助渴望解脱的时候,是女侍给予她帮助,她简单的一声“辛格诺亚”便让女主人公从心底生出一丝温暖。同样作为女性的侍女也有着同样的困境,她不愿称呼主人公为某某人的太太,就像她自己也不愿成为别人的附庸。不同的称呼潜藏着不同的主体意识,在侍女看来无论自己还是“辛格诺亚”,她们都应是独立自由的。侍女第二次称呼“辛格诺亚”,是女主人公寻猫未果回到房间,侍女受老板的委托送来了一只猫给女主人。尽管这可能不是她要找的那只,但毕竟满足了她要只猫的愿望,让她在丈夫那里不能实现的愿望得以实现,让她体会到战胜丈夫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成功感受。
四、个体价值的实现
当女主人公寻猫无果返回房间的途中,再一次经过了旅馆主人的办公室。这时,海明威再一次改变了对她的称谓,此时作者将她称作“美国女孩”。 随着故事的发展,女主人公的身份一次次的发生改变。她走过柜台,“老板从办公桌后面向她点头哈腰,她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也是挺要紧的。她一时感到这太重要了”。老板的礼貌与谦恭虽说是他的职业需要,但在女主人公的眼中却被无限的放大。她觉得老板的行为让她备受尊重,自己的存在在别人看来是一件那样郑重的事情。同时,老板传统的举止,表现出对女性极大的尊重。老板的细心与体贴与丈夫对妻子的冷眼相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加强了妻子在婚姻关系中的无力感与失落。她反复强调想要“猫”,实则是为排解自己的焦虑和烦躁,并在意识到困境后追求新生活的渴望。她渴望银器、蜡烛、漂亮衣服,在脑后打一个大大的结的发式等等。这都表明了她对新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是女性对自我命运理解和思考的必然结果。
海明威构写《雨中的猫》一文,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四次称呼的转换,来实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女主人公身份的转换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渴望,更是美国一代女性对自身生存境遇希求改变的渴望。女性个体意识的增强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控制与胁迫,正是海明威在同时期对美国社会中普遍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涛.《雨中的猫》的符号学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3).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