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新班子 同心谋发展云南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ewday4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在桥头堡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关键时期,云南省工商联(商会)团结带领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在参政议政、招商引资、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民间外交、促进民生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随着省工商联第十一届新班子的产生,未来五年,云南省工商联(商会)必将为桥头堡建设催生不可估量的强大动力。
  工商精英欢聚一堂,凝集力量共谋发展。2012年6月18日-6月20日,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商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昆明召开。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建甲,省政协副主席王学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倪慧芳,省老领导李明德等出席了开幕大会。
  云南省工商联第十届执行委员会主席杨焱平代表省工商联(商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省工商联(商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张功祥主持了开闭幕大会。
  大会从630余位会员代表中投票选举产生了354名省工商联(商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又从354位执行委员会委员中投票选举产生了177名常务委员会委员,再从177位常务委员会委员中投票选举产生了53位省工商联(商会)第十一届领导班子(详见本文之后的相关链接)。
  谢经荣代表全国工商联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新一届云南省工商联领导班子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出发,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载体和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优势,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作风优良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
  黄毅代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云南各级工商联的工作。
  黄毅强调,未来5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省委提出要在兴产业、调结构等10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发展,壮大经济实力,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希望新一届省工商联(商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上发挥更大作用,在打造统一战线“同心”品牌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上取得新成效,着力促进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全省工商联工作迈上新台阶,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服务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上来。
  倪慧芳代表云南各民主党派致贺词。
  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代表云南省级有关人民团体致贺词。
  杨焱平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2011年里,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活力更加增强。截至2011年底,云南非公经济户数达142.3万户,比2006年底的86.6万户增长64.32%。2011年,云南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3679.7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1%,比2006年的36.5%上升了5.6个百分点;上缴税金445.4亿元,比2006年的147.6亿元增长201.76%;从业人员达514.1万人,比2006年的274.82万人增长87.07%。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云南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促进市场繁荣、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五年来,云南省工商联第十届执行委员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省非公经济组织已建立党组织8359个;认真组织参政议政,推动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11年底,全省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54人,比2006年的2450人增长32.8%,担任县级工商联执委以上职务3641人,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创造了良好条件。
  杨焱平指出:五年来,云南省工商联组织了全省3500多户民营企业参加国内外、省内外60多场次的展销会、洽谈会、经济论坛会和招商引资推介会,共签订“民企入滇”项目706个,引进省外资金10019亿元,共扶持创业者17359人,带动就业人数5.38万人;组织“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48场次,共组织12000户企业参与招聘活动,实现了4.2万人就业与再就业;全省工商联系统44家担保机构共有1300户会员,政府投入保证金7200万元,企业投入保证金1.2547亿元,累计担保4905笔、担保额达33.9亿元;五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商会及来访55批共728人次;组织37批团组出访,为376人(次)办理了出国(境)手续;五年来,全省非公企业通过省光彩会捐赠资金达1.65亿元;进行社会公益捐赠11692次,共捐赠资金26亿多元,捐赠物资3.8亿元。全省民营企业共开展光彩事业投资类项目780个,累计到位资金193.2亿多元;累计安置就业22.6万人,培训47.61万人,带动120余万人脱贫。全省非公经济人士帮扶老党员2663人,老革命275人,老模范90人,其他人员16万多人,捐助资金1.05亿多元,捐赠实物1191万多元,安置就业4814人,培训7665人,实施惠民项目515个,到位资金8450多万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社会发展。全省工商联系统为云南抗旱救灾捐赠资金9963万多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工商联会员数达78857个,全省工商联基层组织达931个,行业组织621个,比2006年的分别增长64.2%和241.2%。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市场经济的本质即是自由经济和法治经济,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天然缺陷,使得政府宏观调控成为必要和必需。如何把握好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管得太严,则市场缺乏活力;放得太松,则市场又太任性。学者段绍译以政府补贴农民养猪为例谈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多余管制和错误引导,并对市场经济作专业的个人思考,语言平实易懂,观点新颖,不失为清新之作。  2011
期刊
入刊理由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 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 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为走出英语学习误区提供  一种可能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掌握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已成为新一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就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徘徊在理念与方法的误区之中,使得许多人虽然
期刊
入刊理由  作为“文化”酒,杨林肥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而成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杨林肥酒,其文化具有纯实的风格,富有极强的凝聚力与亲和力。  云南龙润酒业有限公司是龙润集团的独资子公司,其前生是始建于1956年的云南杨林肥酒厂,于2004年10月被龙润集团收购,是云南省酒类生产著名企业、省诚信单位,连续不间断生产有131年历史。  酒文化作
期刊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两会”。云岭大地云飞扬,高原儿女把酒欢,精英名流齐聚首,共话国事竞风流。  这个特殊的新春,于4600万云岭儿女而言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云南向世界交上答卷的日子——在2013年春天那充满希望的“两会”上,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政协领导班子集体在云南“两会”全体代表、委员的共同见证下,向世界发出了庄严的履职承诺,向祖国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期刊
入刊理由  从一个农村孩子到澳洲高等学府的博士获得者;从一个大学的普通教师,到数所知名高等学校的创办者;从云南民办教育的先行者,到民资进入公办教育领域的创新者;他是云南教育家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教育家。还是他,从一介贫寒书生,到温暖工程慈善基金的发起人。他在艰苦中奋进,他拥有无数耀眼的光环。他的经历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范本,他的故事是一页页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篇章。他,就是教育知本家,被称为云南民办
期刊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春暖花开、惠风和畅之际,2013年1月19日上午,云南省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作为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换届重要会议,在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和云南省委出台的改进工作作风“十项要求”的背景下,云南省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节俭的作风,会议的整个过程简朴务实、富有成效。会议不仅将“简约风”落到了实处,而且更加倾心关注民生,600多位委员献上
期刊
入刊理由  剑南春,唐代名酒剑南烧春,曾贵为宫廷贡酒,名动天下……1998年,剑南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锐气不减当时,因占尽天时、地利及人和,不仅享有盛誉,更稳居中国顶级高端白酒行列。酒与人,人与人,无数故事雕琢的品牌文化,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尘封;相反,好酒封坛,更醇香。  昆明北琪商贸有限公司的杨瑞岗与张建华,二人因酒而识,又因酒而事,多年来共同致力于剑南春酒文化和产品的宣传,酒与人,人与人,
期刊
入刊理由  如今,中国社会正步入“五化两转”(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风险时代”,不协调、不科学、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和社会断裂加剧,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  就云南来说,公众对于社会管理的成效不满较多,对于社会的治理能力信心较低。危机事件发生的敏感性、连带性增强,持续性和反复性加剧。如何创新云南社会管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云南社会管
期刊
2013年1月28日下午,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胜利闭幕。在历时8天的会议中,风光杂志社共派出8名“两会”特派记者全程参与采访报道,与17个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们进行深度交流,第一距离感受到代表们的精神、气场和风采,第一时间了解到各州市、各市(县、区)的民情、民意和民心,第一角度观察到2013年云南“人代会”的创新、求真和务实,第一立场捕捉到来自基层的喜讯、困难和信心……我社特派记
期刊
云南在多数北方人的心里,是一片神秘而贫瘠的土地,是孔雀栖息的故乡、是大象出没的丛林、是毒贩肆虐的天堂,是没有城市、没有商贸、没有文明的土壤。  《三国演义》对云南的描写,给了人们足够的空间去想象,那被孔明七擒七纵的孟获,给云南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野蛮、落后、不讲信义,还带着无数未知的神秘。甚至,许多人对云南根本没有印象,他们也许知道丽江、知道大理、知道香格里拉、知道西双版纳,就是不知道云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