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及其传播模式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同样得到更快地提高,数字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本质变化之一,就是它们可以集多种传播;形态于一体,如果局限于大众传播,那么认识视野就会过于狭窄,认识深度也会受到影响。本文将主要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及其传播模式。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播模式;信息化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文化、艺术、娱乐、商业的各个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传播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产业、其独特的声音画面展示技术、友好的人机交互和传播模式、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消费者有一种实体店购物的感觉,特别是电子商品的展示大部分都是基于三维平台的展示,这样的交互性和传播模式有利于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角度了解相关的知识。因此,互动技术与显示系统(单眼系统、头戴显示系统等) 连接也带动多媒体科技朝向数字化发展。相较于传统的 2D 显示,3D 立体显示不仅带来了前所未见的视觉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商机,因此目前的影像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科技应用多诉求于3D 化。
  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相当地热门,相关的国际知名研讨会所发表的技术与日俱增,由此可见电脑视觉与图学两大领域在技术上正进行整合。未来数字化的多媒体将不再只是注重于使用者与多媒体播放装置 (视讯系统或荧幕) 的互动,而是使用者也可以与荧幕中的虚拟物体互动。
  扩增实境技术是一种新型态人机介面的整合技术,它可用来填补在现实环境中不足的资讯。使用者可由这种方式将电脑运算所产生的虚拟物件,结合到现实世界中进行互动,让使用者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扩增实境通常使用摄影机捕捉环境资讯影像,再经过电脑主机运算后,将开发者所欲呈现的信息与先前摄影机所捕捉的影像,再将行者的资讯迭加一起,并同时显示在显示器。
  系统中提供可以让多位使用者同时共享导览系统,在使用者端需要有一架双眼摄影机撷取使用者的动作,利用立体匹配演算法推算出使用者在三维空间中的深度资讯后,透过网路将使用者的3D 视讯进行传输,使用者的资讯藉由伺服端进行整合后再传送回使用端。因此使用者可以透过自己的显示器看到与虚拟场景迭加的画面,使用者一开始会有出现于预定的虚拟场景中,并且可以透过键盘与滑鼠点选由伺服器端所建立的使用者导览介面 (如:选取文物、调整文物的显示大小、颜色变换等),使用者可以在双眼摄影机撷取系统前做出来伸手或是抓取等动作,透过立体匹配演算法计算出手部的深度是否碰触文物,假使手部与文物的深度一致时,则使用者可以移动或是旋转古迹文物,此系统的缺点为在深度计算不精确时。
  二、数字媒体的关键技术分析
  因为深度摄影机容易受到拍摄物体材质与雨架摄影机的解析度不同的影响,造成深度资讯的不正确性,我们先使用不同的滤波器将深度影像进行修正,再将经处理的3D 视讯以三维网格形式将使用者人体模型输入到虚拟的场景中,为了让扩增实境系统更加真实,虚拟背景模型与输入的使用者人体模型皆依照真实世界的比例摆放,使用者根据应用情境的设定以特定的肢体动作与虚拟物体互动,数字化媒体本系统会利用 OpenGL中的参数设定,输出交错式的视讯格式到3D 显示器上,这除了增加系统的完整性与趣味性,同时使用者也可以利用3D 显示器了解自己处在虚拟场景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完整且可跨平台的扩增实境系统,其应用不仅限于互动式的游戏情境,也可运用在医学、商业、军事等不同的应用情境上。使用者在区域端只需有摄影撷取系统与计算机,将拍摄使用者的视讯序列传输至我们所建立的伺服端,在伺服端我们可以依照不同的应用情境建立虚拟场景与道具,利用前章所提出的相关技术,可以将真实世界中的资料与虚拟场景进行整合,最后可以依照使用者的显示设备选择输出二维或立体的视讯序列。
  在于区域端 3D 视讯资料与伺服端 3D 虚拟场景如何加以整合 (包括真实人物 3D 资料点与虚拟物品间坐标的对正、资料一致化等)。此系统要在伺服器端预先建立一个 3D 虚拟场景,其乃藉由一个 3D 实体模型建构软体来达成。区域端所拍摄使用者的3D 视讯资料 (彩色+深度) 被传送到伺服端,在伺服端进行真实与虚拟的整合,最后再以整合后 3D 视讯资讯传送回区域端,区域端的使用者可以透过 3D 显示装置观察在虚拟环境中与虚拟道具互动之情形。扩增实境利用迭加的方式将虚拟物件放置到现实环境中,故使用者的视野将同时提供真实与虚拟的双重感受;而虚拟实境是将使用者完全导入到虚拟环境中,它会完全取代使用者对现实世界的观感,让使用者完全沉浸于虚拟世界中。简单的说,扩增实境还保有一部分的现实观感,而虚拟实境是将现实观感完全以虚拟物件取而代之。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传播模式
  传播学借鉴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自然学科,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学科,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数字媒体艺术与传播学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借鉴着传播学中的已有的理论、遵循着基本的原则、符合媒介发展的规律。与此同时,传播学又将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轨迹与特性交融于传播学的系统之中,丰富着传播学的内涵与外延。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数字平台上的各种传播主体(例如媒体、政府、企业、个体等),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节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使节点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而这个关系网络是数字平台传播的底层结构。当然,每一个具体的传播过程,并不会调用整个网络,而只是会调动一个局部,但这个局部也是一个小的关系网络。因此,在数字化平台上,关系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视角的影像进行轮廓式的三维重建技术,将导览员重建出的 3D 人体模型与伺服端的虚拟场景整合,导览员會出现在要介绍的虚拟场景中,伺服端再将影像传送到使用者端,使用者最后可以透过显示器了解导览员所介绍的内容,但此系统的缺点为使用者比较处于被动的一方,较没有参与感。当进行整体内容检索时,利用全局特征,这时不用目标识别功能,目标标识是可选的。生成的数据库由媒体库(集)、特征库(文件)和知识库组成。媒体库包含数字媒体数据,特征库包含用户输入的特征和预处理自动提取内容特征,知识库中存放知识表达(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系统等经常会用到的概念),知识表达可以更换,以适应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可以说,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网络是一个更个性化的媒体。这不但表现为信息获取的时间、方式、广度与深度等方面的个性化,还表现为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信息。一些新的技术,如RSS技术的出现,更是使受众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组合网络中的信息,形成一个个人化的信息门户。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生产者根据受众的个人特点来为他们“量身定做”信息的情况也将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林村. 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 科技传播,2014(02)
  [2]赵文君. 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动画[J]. 大众文艺,2014(03)
  [3]袁雪. 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 大众文艺,2014(10)
  [4]王洋,崔笑.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在舞美设计中的作用[J]. 才智,2014(14)
  [5]林村. 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 科技传播,2014,(02)
  [6]陈晨.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1:185-186.
  作者简介:魏静,女,1978年4月,现工作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汉族,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讲师,学历:本科。
其他文献
安娜?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罗斯诗坛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颠沛流离的生活,浪漫传奇的爱情,撼人心魄的诗歌无一不使她受到世人的关注。其早期诗集《念珠》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斥
摘要: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广告也进入了发展的高峰阶段,不论是轰炸式般的电视购物广告,还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不可否认,广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推进因素。而作为广告中以非营利性质的公益广告,也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日渐受到众人关注。总体来说,虽然公益广告并不占据广告界的主流市场,但是却是成为我们衡量自身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标杆,其社会影响的无形价值深深的烙刻在我们每一
为首都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是新时期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电大人的自觉选择。在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北京电大系统充分利用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不俗之人多有愤世嫉俗之心,退隐江湖,成了"辟世之士"。而孔子则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决心做"辟人之士"。凭着他的坚强、执
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一天,一个熟人来找马寅初,说他的朋友想当德清县的县长,请马寅初帮帮忙,行个方便。说着,拿出一千大洋想要送给马寅初,并说事成之后,另有重谢。马寅初勃然大怒,指着来人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说罢,立即把来人赶了出去。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
每当我那些狐朋狗友在酒桌上大力夸奖他们的妻子如何贤惠,如何勤快,如何治家有方时,我的眼结膜就出血,羡慕得不得了,可惜这样的凤凰偏偏不落我家的门,因为我的老婆很懒.
本文通过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5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展望,运用事实和数据说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事业在参与首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先后经历了远程成人教育的起步
11月5日至11日,由济南市台办、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文广新局等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齐鲁风·两岸情”两岸优秀中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在泉城济南举行.来自台北市的近70名
期刊
本文试在辨析姜夔具荒寒特征之词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词人的思想人格,认为姜夔的不幸身世,及其孤洁人格与凄苦现实的矛盾是造成其荒寒词艺术面目的客观与主观原因;“荒寒”特征随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为止,双语教育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而且少数民族语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的比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