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更好”的自己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喜欢用各式各样的词语形容自己和他人,心理学家通过对许多形容词的统计分析,从中抽取了五个维度,用以描述人们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即大五人格理论,包括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
  开放性指的是持开放的态度。开放性高的人会有活跃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观念等。
  尽责性高的人表现出更有条理的处事方式、高效、有责任意识。
  外向性也称作外倾性。外向性高的人喜爱社交、表现自信、精力充沛。
  宜人性指的是抱有同情、尊重和信任。
  神经质也称为情绪性,主要描述情绪的稳定性,是否容易焦虑、沮丧等。
  这样读下来,似乎越开放、尽责、外向、宜人,以及越不神经质,越是“更好的”,但心理学家并不会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形容这些维度。尽责性高的人虽然容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也会因为计划被打乱而不知所措;神经质低的人虽然情绪稳定不易焦虑,但也会由于情绪唤起慢,容易重复踏入危险,或难以激励自己投入工作。
  在心理学家看来,大五人格的各个维度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只是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他会同情人,他也不是坏人”—— 什么是道德品格
  虽然大五人格中的特质高低无好坏之分,人们不会把内向的人看作“坏人”,但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确实会用到“好”或“坏”:
  他是个老实人,不会撒谎,心眼挺好的。
  别看他左右逢源,但蔫坏蔫坏的,对下属论亲疏不论功劳,不公平。
  是否诚实、公平、有同情心,这些并没有包含在大五人格中,但也是人身上重要的特质。在大部分社会文化下,这些特质是与个人道德高度相关的,我们称之为道德品格。
  人们非常重视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品格,情绪不稳定的朋友可能是“真性情”,但很少有人会为不诚实的人开脱、与他们成为朋友,因为道德品格特征是人们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最有力的决定因素。
  “如果我有的选,我想当个‘好’人”——人们希望改变什么特质
  理论上讲,既然道德品格如此重要,会影响其他人对我们的喜欢和尊重,那么当我们说到“更好的自己”时,就是指我们想要变得更加道德。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心理学家通过调研,测量了人们的人格特质、道德品质的现状和理想状态,结果发现,只有约9%的人把“更有同情心”排在改变的前三位,约3%的人把“更普遍地讲道德”排在前三;整体来看,人们对于改变自己的道德特质(例如,诚实、普遍道德、同情心、公平)的意愿相当弱。
  相比之下,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好坏之分”的那些特质,却是人们更想要改变的。将近一半人的愿望清单前三名中有少一点焦虑、少一点抑郁,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把更善于交际排在前三;总体看来,人们普遍更希望自己少些焦虑、沮丧、愤怒、情绪波动,并更具创造力、更高效、更善于交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有两点原因:要么是人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有道德,没有什么提升的意愿和空间了,而在其他特质上还没有这么令人满意;要么是改变道德特质带不来什么好处,克服自私的冲动以造福他人,对自己的好处没有那么明显,但变得外向就可以收获更多朋友,变得高效就可以收获更多奖励。
  “我想改变,然后呢?”——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变好”的意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变好”,想要“变成更好自己”的人可能会低估人格的稳定性,仅仅想改变并不足以让我们改变,还需要我们积极地做行为练习。
  心理学研究者就给人们布置过一项时长15周的人格改变练习。他们在网站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每周挑战清单”,上面有许多难度不一的具体挑战,分别针对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参与研究的人需要为自己想要改变的特质做个计划,每周在每个想要改变的特质中选1~4个来挑战,并报告每周成功完成的次数。如果参与者本周完成了任务,网站会建议他们挑战更难的任务;如果失败了,会推荐容易一些的挑战。
  比如,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加外向、善于社交,那比较常见的就会推荐“与陌生人交谈”任务,而研究者把它分成了四个难度逐渐增加的挑战:想一些可以问其他人的问题;在公共场所对一个陌生人打招呼;向陌生人介绍自己;向陌生人介绍自己,并问他们至少两个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
  15周后,研究者发现,只要参与者多完成挑战,采取一致的行动来敦促自己改变特质,就有可能让自己的目标特质产生改变,哪怕完成的挑战难度并不大,这一效果在外向性、尽责性和神经质上更明显。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坚持行为练习是很重要的。
  千人千面,即便研究可以在大樣本的层面描绘出人们心目中“更好”的标准,我们也不需要与众人追捧的标准保持一致。不是只有善于交际是“更好”的,也没有人能从不焦虑、从不抑郁。愿你成为自己的标准下更好的那个你,更愿你现在就已经是“最好的自己”。
其他文献
大家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来形容老一辈的爱情的确再合适不过了。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令人羡慕的神仙伴侣。   近日,四川成都的网友分享了一段暖心的视频,不少网友看到后都觉得羡慕又感动,还有人开玩笑说:“我又相信爱情了。”   这位网友99岁的爷爷和97岁的奶奶一起在医院住院,97岁的奶奶不肯吃药,爷爷劝说奶奶吃药急得都快哭了,还“威胁”奶奶:如果不吃药,就不理你了。   奶奶想放弃治疗回家
可能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长寿老人多是不用为生活烦恼、清闲自在的人。那么,一直坚持工作的长寿名人,为何高寿?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养生秘诀吧。  贝聿铭:工作让人不老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享年102岁。贝聿铭喜欢散步,最喜欢在旅行中锻炼。游览之时,精神振奋,烦恼、郁闷烟消云散;休息之时,肌肉由紧张转为松弛,睡眠好,吃饭香。  到了老年,一有时间,贝聿铭就去郊外,到有田野、河流的地方走走看看。闻闻阳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近日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项专门关于儿童零食的标准。家长关心的“什么样的零食可以叫作儿童零食?”“儿童零食里面不能添加什么?”“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有没有标准?”等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在这里列出几项内容加以解读。   不能添加反式脂肪酸   研究发现,人工反式脂肪酸似乎会对心血管造成有害影响。反式脂肪酸的过多摄入,可能会导致总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少摄入糖类”成为日常生活的警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长期的,尤其是需要健康饮食的配合。如何均衡营养又能避免血糖波动呢?下面为大家解答几个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问题。  多吃粗粮能降血糖?错。  吃粗粮不能降血糖,只是延缓血糖升高。粗粮富含膳食纤维,使粮食中的淀粉消化、吸收较慢,从而使血糖升高得较慢。但它与细粮一样,多吃也会发胖。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把粗粮磨细吃,就是粗粮细做,粗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难免会发生摩擦,很多家长听到孩子被欺负的第一反应就是:真是恨铁不成钢,觉得孩子懦弱胆小。如果让孩子“打回去”,真的是最明智的做法吗?   让孩子学会反击是重要的。但是,一味鼓励“打回去”,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暴力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孩子很难分辨什么时候能用暴力,什么时候不能用。  研究表明,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就是曾经挨打之后,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再者,家长的愤怒,让孩子
半年前,王阿姨因為带孙子的缘故来到了广州,初到陌生的城市,性格开朗的王阿姨结交到了不少朋友,所以她并没有感到孤单或不适应。近日,王阿姨心情烦躁,不愿意出门,儿子担心母亲,与其聊天才知道原委。原来,王阿姨认为在儿子家没有自我,在邻居朋友口中,她是“谁谁的妈妈”“某某的奶奶”“几零几的住户”,数一数,没有一个能叫出她名字的朋友,儿子听后认为母亲有点无理取闹。那么,王阿姨的要求到底合不合理?她应该如何解
原料 玫瑰花、绿萼梅花、代代花、川芎各5克,茯苓10克,鸡蛋2个。  做法 鸡蛋煮熟备用。将玫瑰花、绿萼梅花、代代花、川芎、茯苓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开。熟鸡蛋去壳,放入锅中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 玫瑰花性温,味甘、微苦,可行气解郁、和血止痛;代代花性平,味甘、微苦,可寬胸理气、和胃止呕;绿萼梅花性平,味酸、涩,能疏肝解郁、开胃生津;茯苓性平,味甘、淡,可渗湿健脾;川芎性温,味辛,能行气活血。鸡
“肥胖人群更容易得糖尿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项新研究发现,瘦子也要警惕糖尿病。  这一研究由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所进行,研究人员雅娜·纳诺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体重指数变化,以及心血管的代谢相关风险因素展开了研究。  该研究对6223名患者展开了平均为期13.7年的随访调查,有565名患者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85.1%的糖尿病患者 “体重进行性增加”,即患2型
俗话说:“血浊致百病,血净病自消。”可见血液的干净与否和人们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血液过于黏稠,血流速度必然减慢,严重时可影响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引发心脏病和脑卒中,甚至威胁生命。   平时可以常吃一些有助于清血管的食物,比如黑木耳、洋葱等,另外有种被称为“神仙叶”的叶子 —— 桑叶,常用它泡水喝,血管干干净净!   小小一片叶,功效特别多   中医认为,桑叶味甘、苦,性寒,具有疏散
无论在超市中还是在餐桌旁,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造食物,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轻松品尝到各种调和出来的味道,与添加剂的接触也更加亲密。但是在营养专家眼中。有些让人流连的美味食品,掩盖不住没有营养的本质。  调出来的“化学”美味  为什么让我们难以割舍的美味食品竟会被营养专家称为垃圾食品呢?“原因很简单,它们完全是根据人的口味制造出来的。这些产品用各种各样的东西调来调去,最终找到舌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