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引导—探究”环节是毛东海教师在“试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方法’”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化学教学》2012年第1期).通过最近一个阶段的认真学习和借鉴实践,笔者对这一环节的课堂实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效果体验.下面结合“盐溶液的酸碱性”一课,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关键词:化学课堂;引导—探究;教学环节;有效教学
一、基于“引导—探究”教学环节的课例分析
1.立足学情,设计“有效问题”
“盐溶液的酸碱性”,是高一下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新授课,“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一些盐溶液的酸碱性;知道盐类水解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初步应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化学问题;通过对盐类水解导致水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是: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的本质.教材中的教学板块包含一个“学生实验”、一个“探究与实践”思考题.
设计“有效问题”(包括“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是体现、落实教学重点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引导—探究”环节的重要前提.在设计“有效问题”时,笔者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同时合理融入并清晰呈现适合学生探究的疑难情景,为教师的“引导—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例如,学生初三时学过“不同的盐溶液有不同的酸碱性”,但盐溶液的酸碱性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规律等问题,学生均不清楚.为此,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如课本所示,将第一个“核心问题”设定成“盐溶液都是中性吗?”(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无效问题),而是直接提问: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是新问题、值得探究,既融合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方向).当学生对多种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笔者就提出第二个核心问题: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此时,问题由感性进入了理性,学生要从化学原理的角度对所看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辨、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此时需要设计若干“相关问题”进行预备铺垫和逐步引导(比如,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哪些离子能够发生反应;离子之间的反应对溶液酸碱性造成什么影响;等).本节课最后的“核心问题”是盐类水解的规律是什么?在理解了盐类水解本质的基础上,再次回归到方法总结的层面.
2.把握课堂,细化“点拨行为”
教师课堂上的点拨行为,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推进和落实.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设计聚焦化学课堂的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好的教师的教学行为.
针对第一个核心问题“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教学环节细化为:小组学习→演示实验→讨论交流→规律总结.教师在提出“核心问题”之后,组织“团队合作”小组,开展课本上的“学生实验”(由事先假设到实验论证);然后,完成课本中的“探究与实践”讨论题,最后教师做演示实验验证讨论结果.在上述学生实验、学生讨论、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进行第二次启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引导学生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完成规律总结,形成方法:谁强显谁性,强强显中性.实践证明,教师的点拨提供了学生在探究方向上的启发,纠正了学生在规律总结中的缺漏,强化了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第二个核心问题“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点拨环节更要细致深入、击中要害,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设计系列“相关问题”→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自主实践.下面以“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的教学片段为例”,小结我的点拨实践行为:
系列“相关问题”讨论分析
1.没有盐,纯水呈什么性?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水自身存在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2.氯化铵加入水中,会引入什么离子?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大部分可溶于水的盐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盐溶液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物质的电离.
3.氯化铵水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存在结合成分子的可能?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盐溶液中遇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能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破坏了水自身的电离平衡.
4.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如何影响溶液的酸碱性?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盐类水解的概念、条件、本质.
完成了1~4个“相关问题”的讨论,也就顺利成章地得出了“盐类水解本质”的基本结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笔者马上提出另一个同类型问题:如何运用水解原理分析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消化.第三个核心问题是“盐类水解的规律是什么”,很显然,有了第一、第二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做铺垫,学生几乎一致地能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去归纳,而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除了总结方法“弱水解、强显性”之外,需要跃上一个高度,为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打开一扇思维发展的窗口:同样都是弱酸,大家弱的程度相同吗?同浓度的醋酸钠和氟化钠溶液,它们的酸碱性相同吗?醋酸铵溶液显什么性?其他的弱酸弱碱盐呢?碳酸钠为什么俗称纯碱?盐类水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我们需要抑制盐类的水解吗?应该说,这时的点拨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它是一种发散、深入、意犹未尽的思维的激荡和心灵碰撞.为此,教学环节可细化为:总结规律→呈现规律→拓展运用规律.
总之,“引导—探究”环节的探索实践,不仅让笔者充分体验到“有效教学”的效果和乐趣,也明显提升了笔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研究“有效教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毛东海.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12:87-108,117-118.
[2]毛东海.试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方法”[J].化学教学,2011(1):7-10.
关键词:化学课堂;引导—探究;教学环节;有效教学
一、基于“引导—探究”教学环节的课例分析
1.立足学情,设计“有效问题”
“盐溶液的酸碱性”,是高一下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新授课,“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一些盐溶液的酸碱性;知道盐类水解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初步应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化学问题;通过对盐类水解导致水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是: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的本质.教材中的教学板块包含一个“学生实验”、一个“探究与实践”思考题.
设计“有效问题”(包括“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是体现、落实教学重点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引导—探究”环节的重要前提.在设计“有效问题”时,笔者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同时合理融入并清晰呈现适合学生探究的疑难情景,为教师的“引导—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例如,学生初三时学过“不同的盐溶液有不同的酸碱性”,但盐溶液的酸碱性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规律等问题,学生均不清楚.为此,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如课本所示,将第一个“核心问题”设定成“盐溶液都是中性吗?”(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无效问题),而是直接提问: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是新问题、值得探究,既融合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方向).当学生对多种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笔者就提出第二个核心问题: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此时,问题由感性进入了理性,学生要从化学原理的角度对所看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辨、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此时需要设计若干“相关问题”进行预备铺垫和逐步引导(比如,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哪些离子能够发生反应;离子之间的反应对溶液酸碱性造成什么影响;等).本节课最后的“核心问题”是盐类水解的规律是什么?在理解了盐类水解本质的基础上,再次回归到方法总结的层面.
2.把握课堂,细化“点拨行为”
教师课堂上的点拨行为,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推进和落实.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设计聚焦化学课堂的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好的教师的教学行为.
针对第一个核心问题“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教学环节细化为:小组学习→演示实验→讨论交流→规律总结.教师在提出“核心问题”之后,组织“团队合作”小组,开展课本上的“学生实验”(由事先假设到实验论证);然后,完成课本中的“探究与实践”讨论题,最后教师做演示实验验证讨论结果.在上述学生实验、学生讨论、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进行第二次启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引导学生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完成规律总结,形成方法:谁强显谁性,强强显中性.实践证明,教师的点拨提供了学生在探究方向上的启发,纠正了学生在规律总结中的缺漏,强化了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第二个核心问题“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点拨环节更要细致深入、击中要害,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设计系列“相关问题”→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自主实践.下面以“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的教学片段为例”,小结我的点拨实践行为:
系列“相关问题”讨论分析
1.没有盐,纯水呈什么性?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水自身存在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2.氯化铵加入水中,会引入什么离子?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大部分可溶于水的盐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盐溶液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物质的电离.
3.氯化铵水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存在结合成分子的可能?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盐溶液中遇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能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破坏了水自身的电离平衡.
4.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如何影响溶液的酸碱性?在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分析:盐类水解的概念、条件、本质.
完成了1~4个“相关问题”的讨论,也就顺利成章地得出了“盐类水解本质”的基本结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笔者马上提出另一个同类型问题:如何运用水解原理分析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消化.第三个核心问题是“盐类水解的规律是什么”,很显然,有了第一、第二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做铺垫,学生几乎一致地能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去归纳,而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除了总结方法“弱水解、强显性”之外,需要跃上一个高度,为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打开一扇思维发展的窗口:同样都是弱酸,大家弱的程度相同吗?同浓度的醋酸钠和氟化钠溶液,它们的酸碱性相同吗?醋酸铵溶液显什么性?其他的弱酸弱碱盐呢?碳酸钠为什么俗称纯碱?盐类水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我们需要抑制盐类的水解吗?应该说,这时的点拨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它是一种发散、深入、意犹未尽的思维的激荡和心灵碰撞.为此,教学环节可细化为:总结规律→呈现规律→拓展运用规律.
总之,“引导—探究”环节的探索实践,不仅让笔者充分体验到“有效教学”的效果和乐趣,也明显提升了笔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研究“有效教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毛东海.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12:87-108,117-118.
[2]毛东海.试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方法”[J].化学教学,201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