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鄙弃时下某些人教儿子学鲜卑语、学弹琵琶,并说“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也不让儿子们去学这些东西。这句话被清初的顾炎武理解为颜之推不要儿子们学鲜卑语、学弹琵琶是在显示自己的民族气节。事实上,颜之推这样教育儿子们并不是显示民族气节,而是站在儒家立场上提倡儒家正业,鄙弃世俗杂艺。
[关键词] 《颜氏家训》 儒家正业 世俗杂艺 本意
《颜氏家训·教子篇》中有这么一段话:“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主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清初学者顾炎武曾对这段话有过一番评论,他在《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中说:“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呜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大夫……亦不愿汝曹为主’,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此论犹言颜之推视当时那种学鲜卑语及弹琵琶之行是弃礼义、捐谦耻,是媚于时俗从而丧失民族气节。此论一出,其影响极为深远,一直波及今人,如学者钱国旗在《(颜氏家训)的社会批判思想》一文中引述并评论这段话道:“颜之推虽为亡国之人,但并未抛弃传统的华夷之辨和民族气节。在他看来,当时的利禄之士摹仿鲜卑的言语习尚以求仕进,置礼义廉耻和民族气节于不顾,其媚时之态实不足取,他对此深为鄙视,以示气节之重。”
其实,颜之推写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为抨击世风,以示民族气节之重。而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鄙弃学习鲜卑语及弹琵琶,因为这些都不是儒家所提倡的正业,而属于一些世俗杂艺。《北齐书·颜之推传》载:“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南北朝儒、释、道三家思想混杂之时期,颜之推因受家学之影响最终选择了儒家。因此,我们在《颜氏家训》中可以找到大量颜之推推崇儒家正业,鄙弃世俗杂艺的例子。如《杂艺篇》云:“真草书迹,微须留意。……然则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冑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众所周知,儒家所提倡的正业就是读经书以便将来成圣成贤留名青史,而书法属于世俗杂艺,故颜氏教育儿子们不要精于书法,其原因就是精通书法将来不会如读儒家经书一样高高在上,而会有“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之忧。再如同篇又言:“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在这里,颜之推又教育儿子们不要精于绘画,其原因与不要精于书法同。另外,颜氏在《杂艺篇》中还教育儿子们:“算术……可以兼明,不可以为业”、“琴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等等。相反,他在《颜氏家训》中却往往以儒家经书勉励子孙,故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是书道:“今观其书,大抵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经训。”此评价是相当精准的,今聊举一例以资印证,如其《勉学篇》中即明言:“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两相比较,可见颜之推自始至终是推崇儒家正业,鄙弃世俗杂艺的,上文他说若儿子们以鲜卑语和弹琵琶为业,自致卿相也不愿儿辈为之,正是此思想的流露,并不是在显示什么民族气节。
因此,顾炎武对上述《教子篇》中的一段话的理解是一种曲解,是其在不愿臣顺于满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曲解,今天的学者们应看清这一点,不可再受其影响。
[关键词] 《颜氏家训》 儒家正业 世俗杂艺 本意
《颜氏家训·教子篇》中有这么一段话:“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主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清初学者顾炎武曾对这段话有过一番评论,他在《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中说:“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呜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大夫……亦不愿汝曹为主’,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此论犹言颜之推视当时那种学鲜卑语及弹琵琶之行是弃礼义、捐谦耻,是媚于时俗从而丧失民族气节。此论一出,其影响极为深远,一直波及今人,如学者钱国旗在《(颜氏家训)的社会批判思想》一文中引述并评论这段话道:“颜之推虽为亡国之人,但并未抛弃传统的华夷之辨和民族气节。在他看来,当时的利禄之士摹仿鲜卑的言语习尚以求仕进,置礼义廉耻和民族气节于不顾,其媚时之态实不足取,他对此深为鄙视,以示气节之重。”
其实,颜之推写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为抨击世风,以示民族气节之重。而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鄙弃学习鲜卑语及弹琵琶,因为这些都不是儒家所提倡的正业,而属于一些世俗杂艺。《北齐书·颜之推传》载:“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南北朝儒、释、道三家思想混杂之时期,颜之推因受家学之影响最终选择了儒家。因此,我们在《颜氏家训》中可以找到大量颜之推推崇儒家正业,鄙弃世俗杂艺的例子。如《杂艺篇》云:“真草书迹,微须留意。……然则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冑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众所周知,儒家所提倡的正业就是读经书以便将来成圣成贤留名青史,而书法属于世俗杂艺,故颜氏教育儿子们不要精于书法,其原因就是精通书法将来不会如读儒家经书一样高高在上,而会有“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之忧。再如同篇又言:“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在这里,颜之推又教育儿子们不要精于绘画,其原因与不要精于书法同。另外,颜氏在《杂艺篇》中还教育儿子们:“算术……可以兼明,不可以为业”、“琴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等等。相反,他在《颜氏家训》中却往往以儒家经书勉励子孙,故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是书道:“今观其书,大抵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经训。”此评价是相当精准的,今聊举一例以资印证,如其《勉学篇》中即明言:“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两相比较,可见颜之推自始至终是推崇儒家正业,鄙弃世俗杂艺的,上文他说若儿子们以鲜卑语和弹琵琶为业,自致卿相也不愿儿辈为之,正是此思想的流露,并不是在显示什么民族气节。
因此,顾炎武对上述《教子篇》中的一段话的理解是一种曲解,是其在不愿臣顺于满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曲解,今天的学者们应看清这一点,不可再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