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剪力墙结构既可以保证结构安全可靠性,又可以使室内空间合理墙面平整,所以高层建筑结构中便越来越多地采用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的受力、变形特征,类似于框剪结构,但比框剪结构的刚度分配、内力分配更合理,结构的变形协调导致的竖向位移差别,也比框剪结构小,传基础荷载更均匀、合理。这样的结构形式能使建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和建筑功能效果。本文从剪力墙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剪力墙的布置和数量、剪力墙墙肢分类以及连梁的设计等方面对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类型;剪力墙布局
Abstract: Shear wall structure can not only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can make the indoor space reasonably smooth wall, so the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more and more with shear wall structure, stres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wall, similar to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but the ratio of frame shear force distribution of stiffness distribution, the structure more reasonable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 in frame shear structure, than small, more uniform, reasonable load transfer basis. This kind of structure can make the building to achieve better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function of building effe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typ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arrangement and number of shear wall, shear wall and beam design of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in several issue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hear wall type; shear wall layout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筑土地的紧缺,使高层建筑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也给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高层住宅平面与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层建筑因其外观挺拔、节约用地以及人口容载巨大等优点越来越受投资者及建筑师们的青睐。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更是因为结构刚度大,在横向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小以及建筑室内空间整体性好等特点,被普遍推广和使用。
一、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1.1 剪力墙结构的分类
影响剪力墙分类的因素有如下几项:剪力墙上是否开洞、洞口大小、洞口数量以及洞口位置等。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剪力墙结构可划分为5 类,分别为:壁式框架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剪力墙、整截面剪力墙、独立悬臂剪力墙以及联肢剪力墙。
1.2 各分类的特点
(1)整截面剪力墙与整体小开口剪力墙:以上两种形式的剪力墙均属于完整度高的墙体类型(值高),并具有相近的受力特征,其形变曲线均为弯曲型。但两者也存在区别:前者由于墙体不挖洞,整体受力特性一致,在水平荷载下弯矩不会出现突变以及反弯点,而后者则会出现弯矩突变的情况。
(2)独立悬臂型剪力墙:与前两种结构不一样,该种剪力墙墙面洞口较大,值很小,属于墙肢强、连梁弱的类型。由于连梁极弱,所以其对墙肢的连接和约束作用很小,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弯曲,剪力墙刚度低、整体性差。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此种形式的剪力墙尽量少用。
(3)壁式框架式剪力墙:跟上一种形式的剪力墙相像,壁式框架式剪力墙墙面亦开有较大的洞口,连梁的抗弯线刚度与墙肢的抗弯线刚度相当,但其整体性比独立悬臂型剪力墙好,值也较独立悬臂型剪力墙高。壁式框架式剪力墙在受到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时,其会出现剪切型的变形,且出现反弯点,因此在设计时亦不宜过多使用。
(4)联肢剪力墙介于整体小开口墙和独立悬臂墙之间,连梁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墙肢局部弯矩较大,整个截面上正应力已不再呈直线分布,变形曲线为弯曲型。
二、剪力墙的布置和数量研究
2.1 剪力墙的布置
在剪力墙分类和及各类型特点明确之后,我们需要对剪力墙在平面上的布置方法和原则进行研究探讨。剪力墙平面分布需要遵循几个原则:均匀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分散性原则以及周边围合性原则。遵循以上原则,可确保:
(1)剪力墙分散布置,可确保墙体数量不会过少,且每面墙体的刚度不需太大。
(2)连续的墙体不会过长,且抵抗水平荷载的构件增多,能有效分散外力的有害作用。
(3)确保当某部分墙体在外来作用下发生损坏时,建筑整体不会失稳。
2.2 确定剪力墙的厚度
根据施工经验和规范要求,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剪力墙的截面的厚度规定如下:(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0。(2)三、四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0;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5。
2.3 剪力墙合理数量的确定
据研究和实践表明,剪力墙结构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方式,并宜使两个方向抗侧力刚度接近。内、外剪力墙应尽量拉通、对直。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对称,尽量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重合,以减少扭转。在竖向,剪力墙宜自下而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间距不宜太密,侧向刚度不宜过大。否则,自重加大,抗震设计时地震作用加大,不经济。
剪力墙数量的确定应按照建筑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许可位移来确定,按照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的比值(△u/H)剪力墻结构不应大于1/1000;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应大于1/800。在满足以上的水平位移控制的前提下,剪力墙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
三、剪力墙墙肢分类
剪力墙的墙肢根据其截面“高厚比”(墙肢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的不同,可分为4 种形式,其分别为:普通剪力墙、短墙肢剪力墙、超短墙肢剪力墙以及柱形墙肢剪力墙。普通剪力墙的“高厚比”不小于8.0;短墙肢剪力墙的高度与厚度比在5.0-8.0 之间;超短墙肢剪力墙的高度与厚度比在3.0-5.0 之间。
(1)普通剪力墙:此种剪力墙特性优良,抵抗侧向荷载的强度高,能承受很大的水平方向荷载,在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使用。
(2)短墙肢剪力墙:由于其具有肢短的特点,在进行建筑布置时,能有效降低墙体结构的自身重量,应用比较广泛,但其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可用于整截面墙或整体小开口墙及联肢墙的墙肢中,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安全,其数量不宜过多,规范对其有严格的限制。
(3)超短墙肢剪力墙以及柱形墙肢剪力墙:该两种类型的剪力墙由于墙肢更短,侧向刚度更弱,因此抗震能力也更差,往往是结构的薄弱环节,故在整截面墙中不宜采用,但可以用于整体小开口墙或联肢墙的墙肢中,因为有较强连梁约束,但如有可能,应尽量将墙肢做的长一些。
四、连梁的设计分析
在剪力墙的抗外力体系中,连梁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是调整剪力墻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的主要构件,连梁刚度的设计应该与墙肢相一致,不宜过大或过小。
在剪力墙设计中,要将联肢墙设计成延性剪力墙,就必须让连梁服从于墙肢,也就是说把受力体系设计成“弱梁强肢”的状态。在受力计算时,为了能更准确地确定连梁与墙肢的强弱关系,可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将连梁的跨高比控制在5以内并根据墙肢长短适当调整。在抗震设计中,高层建筑设计规范规定:通过折减连梁的刚度或者调节弯矩,以达到缩减连梁刚度的设计值,从而实现降低连梁的承载能力的效果,并实现“弱梁强肢”。
另外,在设计墙肢较长的中矮墙或者矮墙时,按照经验和规范要求,我们应通过开洞的方法,将矮墙或者矮墙时分割成“高长比”大于2 的若干片墙段,每片墙段之间用弱梁搭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各个墙段构建成延性剪力墙系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高层建筑剪力墙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的受力特点,在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在应用各种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细节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在结构设计时应加入抗震结构设计的意识,来保证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
参考文献
[1]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焦柯,吴文勇等. 高层结构剪力墙计算若干问题探讨[J].建筑结构,2007,(9)
[4]程文滚,金向前,吴志彬.短肢剪力墙的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2001,(7)
[5]张伟,梁兴文,刘清山.剪力墙结构中短肢剪力墙所占比例的讨论[J].建筑结构,2007,(8)
[6]JGJ3—2010J186---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GB500l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邝超民.短肢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J].广东建材,2008(2):81~82.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类型;剪力墙布局
Abstract: Shear wall structure can not only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can make the indoor space reasonably smooth wall, so the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more and more with shear wall structure, stres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wall, similar to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but the ratio of frame shear force distribution of stiffness distribution, the structure more reasonable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 in frame shear structure, than small, more uniform, reasonable load transfer basis. This kind of structure can make the building to achieve better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function of building effe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typ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arrangement and number of shear wall, shear wall and beam design of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in several issue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hear wall type; shear wall layout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筑土地的紧缺,使高层建筑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也给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高层住宅平面与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层建筑因其外观挺拔、节约用地以及人口容载巨大等优点越来越受投资者及建筑师们的青睐。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更是因为结构刚度大,在横向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小以及建筑室内空间整体性好等特点,被普遍推广和使用。
一、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1.1 剪力墙结构的分类
影响剪力墙分类的因素有如下几项:剪力墙上是否开洞、洞口大小、洞口数量以及洞口位置等。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剪力墙结构可划分为5 类,分别为:壁式框架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剪力墙、整截面剪力墙、独立悬臂剪力墙以及联肢剪力墙。
1.2 各分类的特点
(1)整截面剪力墙与整体小开口剪力墙:以上两种形式的剪力墙均属于完整度高的墙体类型(值高),并具有相近的受力特征,其形变曲线均为弯曲型。但两者也存在区别:前者由于墙体不挖洞,整体受力特性一致,在水平荷载下弯矩不会出现突变以及反弯点,而后者则会出现弯矩突变的情况。
(2)独立悬臂型剪力墙:与前两种结构不一样,该种剪力墙墙面洞口较大,值很小,属于墙肢强、连梁弱的类型。由于连梁极弱,所以其对墙肢的连接和约束作用很小,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弯曲,剪力墙刚度低、整体性差。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此种形式的剪力墙尽量少用。
(3)壁式框架式剪力墙:跟上一种形式的剪力墙相像,壁式框架式剪力墙墙面亦开有较大的洞口,连梁的抗弯线刚度与墙肢的抗弯线刚度相当,但其整体性比独立悬臂型剪力墙好,值也较独立悬臂型剪力墙高。壁式框架式剪力墙在受到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时,其会出现剪切型的变形,且出现反弯点,因此在设计时亦不宜过多使用。
(4)联肢剪力墙介于整体小开口墙和独立悬臂墙之间,连梁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墙肢局部弯矩较大,整个截面上正应力已不再呈直线分布,变形曲线为弯曲型。
二、剪力墙的布置和数量研究
2.1 剪力墙的布置
在剪力墙分类和及各类型特点明确之后,我们需要对剪力墙在平面上的布置方法和原则进行研究探讨。剪力墙平面分布需要遵循几个原则:均匀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分散性原则以及周边围合性原则。遵循以上原则,可确保:
(1)剪力墙分散布置,可确保墙体数量不会过少,且每面墙体的刚度不需太大。
(2)连续的墙体不会过长,且抵抗水平荷载的构件增多,能有效分散外力的有害作用。
(3)确保当某部分墙体在外来作用下发生损坏时,建筑整体不会失稳。
2.2 确定剪力墙的厚度
根据施工经验和规范要求,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剪力墙的截面的厚度规定如下:(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0。(2)三、四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0;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5。
2.3 剪力墙合理数量的确定
据研究和实践表明,剪力墙结构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方式,并宜使两个方向抗侧力刚度接近。内、外剪力墙应尽量拉通、对直。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对称,尽量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重合,以减少扭转。在竖向,剪力墙宜自下而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间距不宜太密,侧向刚度不宜过大。否则,自重加大,抗震设计时地震作用加大,不经济。
剪力墙数量的确定应按照建筑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许可位移来确定,按照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的比值(△u/H)剪力墻结构不应大于1/1000;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应大于1/800。在满足以上的水平位移控制的前提下,剪力墙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
三、剪力墙墙肢分类
剪力墙的墙肢根据其截面“高厚比”(墙肢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的不同,可分为4 种形式,其分别为:普通剪力墙、短墙肢剪力墙、超短墙肢剪力墙以及柱形墙肢剪力墙。普通剪力墙的“高厚比”不小于8.0;短墙肢剪力墙的高度与厚度比在5.0-8.0 之间;超短墙肢剪力墙的高度与厚度比在3.0-5.0 之间。
(1)普通剪力墙:此种剪力墙特性优良,抵抗侧向荷载的强度高,能承受很大的水平方向荷载,在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使用。
(2)短墙肢剪力墙:由于其具有肢短的特点,在进行建筑布置时,能有效降低墙体结构的自身重量,应用比较广泛,但其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可用于整截面墙或整体小开口墙及联肢墙的墙肢中,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安全,其数量不宜过多,规范对其有严格的限制。
(3)超短墙肢剪力墙以及柱形墙肢剪力墙:该两种类型的剪力墙由于墙肢更短,侧向刚度更弱,因此抗震能力也更差,往往是结构的薄弱环节,故在整截面墙中不宜采用,但可以用于整体小开口墙或联肢墙的墙肢中,因为有较强连梁约束,但如有可能,应尽量将墙肢做的长一些。
四、连梁的设计分析
在剪力墙的抗外力体系中,连梁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是调整剪力墻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的主要构件,连梁刚度的设计应该与墙肢相一致,不宜过大或过小。
在剪力墙设计中,要将联肢墙设计成延性剪力墙,就必须让连梁服从于墙肢,也就是说把受力体系设计成“弱梁强肢”的状态。在受力计算时,为了能更准确地确定连梁与墙肢的强弱关系,可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将连梁的跨高比控制在5以内并根据墙肢长短适当调整。在抗震设计中,高层建筑设计规范规定:通过折减连梁的刚度或者调节弯矩,以达到缩减连梁刚度的设计值,从而实现降低连梁的承载能力的效果,并实现“弱梁强肢”。
另外,在设计墙肢较长的中矮墙或者矮墙时,按照经验和规范要求,我们应通过开洞的方法,将矮墙或者矮墙时分割成“高长比”大于2 的若干片墙段,每片墙段之间用弱梁搭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各个墙段构建成延性剪力墙系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高层建筑剪力墙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的受力特点,在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在应用各种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细节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在结构设计时应加入抗震结构设计的意识,来保证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
参考文献
[1]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焦柯,吴文勇等. 高层结构剪力墙计算若干问题探讨[J].建筑结构,2007,(9)
[4]程文滚,金向前,吴志彬.短肢剪力墙的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2001,(7)
[5]张伟,梁兴文,刘清山.剪力墙结构中短肢剪力墙所占比例的讨论[J].建筑结构,2007,(8)
[6]JGJ3—2010J186---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GB500l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邝超民.短肢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J].广东建材,2008(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