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记者在贵州省思南县塘头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千亩葡萄基地看到,科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民栽植“珍珠”葡萄苗,关中坝村农民妇女李凤珍高兴地告诉记者:“农民不懂葡萄栽植技术,协会就请专家来为我们指导。”塘头丰源农业专业协会会长张建青说:“我们依靠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今年农民有望年人均增收1000元!”
近年来,贵州省思南县科协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主线,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创新科普工作, 2011年5月12日,中国科协授予思南县“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
科普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1年,思南县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0.9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75%。完成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同比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总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50.32%。农民人均纯收入3789元,同比增长32%。
科普示范出新招
“思南是贵州省的一个文化大县、教育大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思南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敢与高的攀、敢跟强的比、敢和勇的争,举全县之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思南县委书记胡洪成动情地说。该县迅即成立了创建示范领导机构,出台了《思南县科普工作“十二五”规划》、《思南县创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带头参加科普活动,县委书记、县长每年专题听取科普工作汇报,积极协调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县乡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贯彻各级各部门贯彻实施《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进行视察和评议。
“我县将科普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保障科普示范创建所需经费。”思南县人民政府县长刘云成说。思南县科普经费的财政预算,从2009年的10万元,递增到2011年的25万元,并确保财政预算经费足额到位。
据思南县科协主席黄道新介绍,思南县建立了县级科普志愿者队伍有50人,乡镇70人,村(社区)173人,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2000户,科普宣传员293人,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以县科协为龙头,乡镇科协为骨干,专业技术协会、科普志愿者队伍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的科普服务体系。
在县城建立了3处科普画廊,县城主要公众活动场所都建有科普宣传栏,建立27所科普培训学校、1个科技活动中心、8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95%以上的村(社区)建立了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普学校等综合性科普场所,并配有科普宣传设备。
以创建科普示范为抓手,创建了塘头等20个科普示范乡镇,塘头镇青杠坝村等365个科普示范村。围绕打造铜仁市委、市政府打造乌江特色产业带,以建立烤烟、生态茶、生态畜牧业、无公害蔬菜、金银花、花椒等特色中药材产业为载体,建立了500多个高标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养殖园,发展种植基地29万余亩。
科普催生新动力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现代农业主题,采取向上争取科普项目、招商引资实施科普项目,以科普示范基地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推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思南县委副书记冯华说。
据统计,2011年,思南县农业结构调整绩效显著,新建生态茶园面积20310亩,蔬菜种植面积96500亩,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3820亩,果树面积10510亩,中药材面积9000亩,油茶种植面积2030亩,竹子发展面积5055亩,烤烟移栽面积54538亩,花生种植总面积66380亩,发展棕榈种植面积4000亩,其它特色经济作物3900亩。实现订单农业面积9万余亩。
据思南县科协副主席马再明介绍,通过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实施科普项目17个,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80个,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达到200户。全县57家产业化组织累计产值已超3亿元,其中:24家公司累计产值达到20872万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8500万元;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达到3342万元;带动农民增收9800余万元。
流动科普农民欢
“大篷车就是好,科技资料速送到,科技人员传科技,亲手教你好诀窍,科普知识是个宝,农民掌握心欢笑……”这是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农民演唱的一首土家族民歌。
近年来,思南县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农村系列服务活动。100多名科普志愿者深入村寨和田间地头采用现场培训讲解、播放科普光盘等方式,先后对1000多户科技示范户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向群众发放了科普宣传手册(书籍)2万余册、宣传资料15万多份、宣传挂图5000多套;健康咨询1850余人次、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培育未来科学家
“县科协每年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既激发了中小学生学习热情,又迸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火花,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创新能力。”思南县实验小学教师冯茂书高兴地对记者说。2011年,思南县举办了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县8万多名师生参与了这次竞赛活动,县科协收到参赛作品830件。评出了《中小学生专用水龙头》、《椅子开关设计方案》、《中国人工增雨设备示意图》、《新型智能采血机》、《房顶的果园》等58件优秀作品。以县委、政府的名义对评出的优秀作品进行颁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思南中学2011年考上“211工程”大学人数在铜仁市名列前茅。
围绕发展再写华章
科普创新促进了科协事业发展,科普创新推动了思南发展跨越,然而,思南科协一班人并没有把过去辉煌作为自满的本钱,他们紧盯全国各地科协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主导方向,以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主题,继续创新工作方式,一篇篇新文章正在续写。
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巩固思南县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
创新科普服务活动载体,以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计生的“五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科普知识进农家、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完善科技人员帮扶指导机制,提高干部群众依靠科技加快发展能力。组织开展思南县第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学科竞赛”等各种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实用技术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充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从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加快科普宣传阵地建设,2012年投资20万元,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塘头镇尧民小学建立科普宣传服务室,投资40万元修建2个乡镇社区科普服务站,投资6万元在2个乡镇建科普画廊。
加大科普宣传,建立科协网站,开设22个科普栏目,随时更新内容。在县广播电视台等县内媒体开辟《科普之窗》,与《西部开发报》协作,开辟科协工作宣传专版。制定科普宣传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普工作者宣传思南科协事业发展,争取在中国科协内部刊物《科普动态》等中央级、省级报刊、网站上发表。
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管理创新,使其规范化运作。整合各种资源,扩大农技协的规模,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经济主体,为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加大县级学会改革力度,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努力发挥学会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的服务能力。
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工程,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编制科普惠农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更多科普惠民项目落实。新建5个种植、养殖业协会基地,扶持5个协会示范基地、培养100名科技示范带头人。组织广大科技者加大农村科技培训力度,完成农村科技培训2万人次,引进农村新技术、新品种20个、新培养县级科普示范户100户。
贵州省科协供稿
近年来,贵州省思南县科协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主线,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创新科普工作, 2011年5月12日,中国科协授予思南县“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
科普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1年,思南县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0.9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75%。完成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同比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总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50.32%。农民人均纯收入3789元,同比增长32%。
科普示范出新招
“思南是贵州省的一个文化大县、教育大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思南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敢与高的攀、敢跟强的比、敢和勇的争,举全县之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思南县委书记胡洪成动情地说。该县迅即成立了创建示范领导机构,出台了《思南县科普工作“十二五”规划》、《思南县创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带头参加科普活动,县委书记、县长每年专题听取科普工作汇报,积极协调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县乡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贯彻各级各部门贯彻实施《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进行视察和评议。
“我县将科普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保障科普示范创建所需经费。”思南县人民政府县长刘云成说。思南县科普经费的财政预算,从2009年的10万元,递增到2011年的25万元,并确保财政预算经费足额到位。
据思南县科协主席黄道新介绍,思南县建立了县级科普志愿者队伍有50人,乡镇70人,村(社区)173人,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2000户,科普宣传员293人,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以县科协为龙头,乡镇科协为骨干,专业技术协会、科普志愿者队伍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的科普服务体系。
在县城建立了3处科普画廊,县城主要公众活动场所都建有科普宣传栏,建立27所科普培训学校、1个科技活动中心、8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95%以上的村(社区)建立了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普学校等综合性科普场所,并配有科普宣传设备。
以创建科普示范为抓手,创建了塘头等20个科普示范乡镇,塘头镇青杠坝村等365个科普示范村。围绕打造铜仁市委、市政府打造乌江特色产业带,以建立烤烟、生态茶、生态畜牧业、无公害蔬菜、金银花、花椒等特色中药材产业为载体,建立了500多个高标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养殖园,发展种植基地29万余亩。
科普催生新动力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现代农业主题,采取向上争取科普项目、招商引资实施科普项目,以科普示范基地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推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思南县委副书记冯华说。
据统计,2011年,思南县农业结构调整绩效显著,新建生态茶园面积20310亩,蔬菜种植面积96500亩,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3820亩,果树面积10510亩,中药材面积9000亩,油茶种植面积2030亩,竹子发展面积5055亩,烤烟移栽面积54538亩,花生种植总面积66380亩,发展棕榈种植面积4000亩,其它特色经济作物3900亩。实现订单农业面积9万余亩。
据思南县科协副主席马再明介绍,通过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实施科普项目17个,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80个,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达到200户。全县57家产业化组织累计产值已超3亿元,其中:24家公司累计产值达到20872万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8500万元;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达到3342万元;带动农民增收9800余万元。
流动科普农民欢
“大篷车就是好,科技资料速送到,科技人员传科技,亲手教你好诀窍,科普知识是个宝,农民掌握心欢笑……”这是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农民演唱的一首土家族民歌。
近年来,思南县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农村系列服务活动。100多名科普志愿者深入村寨和田间地头采用现场培训讲解、播放科普光盘等方式,先后对1000多户科技示范户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向群众发放了科普宣传手册(书籍)2万余册、宣传资料15万多份、宣传挂图5000多套;健康咨询1850余人次、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培育未来科学家
“县科协每年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既激发了中小学生学习热情,又迸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火花,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创新能力。”思南县实验小学教师冯茂书高兴地对记者说。2011年,思南县举办了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县8万多名师生参与了这次竞赛活动,县科协收到参赛作品830件。评出了《中小学生专用水龙头》、《椅子开关设计方案》、《中国人工增雨设备示意图》、《新型智能采血机》、《房顶的果园》等58件优秀作品。以县委、政府的名义对评出的优秀作品进行颁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思南中学2011年考上“211工程”大学人数在铜仁市名列前茅。
围绕发展再写华章
科普创新促进了科协事业发展,科普创新推动了思南发展跨越,然而,思南科协一班人并没有把过去辉煌作为自满的本钱,他们紧盯全国各地科协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主导方向,以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主题,继续创新工作方式,一篇篇新文章正在续写。
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巩固思南县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
创新科普服务活动载体,以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计生的“五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科普知识进农家、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完善科技人员帮扶指导机制,提高干部群众依靠科技加快发展能力。组织开展思南县第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学科竞赛”等各种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实用技术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充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从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加快科普宣传阵地建设,2012年投资20万元,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塘头镇尧民小学建立科普宣传服务室,投资40万元修建2个乡镇社区科普服务站,投资6万元在2个乡镇建科普画廊。
加大科普宣传,建立科协网站,开设22个科普栏目,随时更新内容。在县广播电视台等县内媒体开辟《科普之窗》,与《西部开发报》协作,开辟科协工作宣传专版。制定科普宣传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普工作者宣传思南科协事业发展,争取在中国科协内部刊物《科普动态》等中央级、省级报刊、网站上发表。
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管理创新,使其规范化运作。整合各种资源,扩大农技协的规模,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经济主体,为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加大县级学会改革力度,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努力发挥学会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的服务能力。
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工程,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编制科普惠农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更多科普惠民项目落实。新建5个种植、养殖业协会基地,扶持5个协会示范基地、培养100名科技示范带头人。组织广大科技者加大农村科技培训力度,完成农村科技培训2万人次,引进农村新技术、新品种20个、新培养县级科普示范户100户。
贵州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