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大剧院看戏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看文艺演出是莫斯科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外国人如果没有进过莫斯科的剧院,那么就等于没有到过莫斯科;尤其在俄罗斯人已经没有力气炫耀其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今天,剧院便几乎成了他们展现民族骄傲的惟一场所……
  今天,你只有走进剧院,才能触摸到这个民族的一点灵魂--尽管其中很少勃勃生机,很少那种粗野而骚动不安的原始张力,但毕竟是俄罗斯的底蕴、底气……
  最初知道莫斯科的剧院和演出才十几岁,那时读别林斯基评论当时的天才演员莫恰洛夫演出《哈姆雷特》。演出是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坐落在莫斯科大剧院旁边的小剧院,即玛琳剧院。它的修建比大剧院还要早--别林斯基在这儿连着看了十多场,然后比较着每一次的演出,逐段、逐句地对莫恰洛夫的台词处理进行分析……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表演,什么是莎士比亚,什么是哈姆雷特,甚至,什么是俄罗斯。
  莫斯科的剧院就是这样与天才剧作家、天才演员、天才评论家的名字同时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几乎成了神圣的同义词。
  后来我自己也学了导演,对戏剧、对表演、对剧院接触多了,但从来没有哪个名家,哪个著名剧院动摇过我心中的神圣……
  第一次看到莫斯科的剧院,是在电影《列宁在十月》里。
  舞台上正演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小天鹅一段,突然,演出被几个大摇大摆走进剧场的革命者打断了。这些革命者背着步枪登上台来,把那些惊慌失措的小天鹅赶下台去,然后宣布了革命的成功……
  从电影里看到的这个剧院是富丽堂皇的。这个剧院就是莫斯科大剧院。
  大剧院在莫斯科的地位几乎可以与克里姆林宫相比。俄国的文化艺术和政治从来都是势均力敌的,正如托尔斯泰曾经被俄国人称为另一个沙皇一样,现代俄国一直有两个权威--一个是克里姆林宫、一个是莫斯科大剧院。前者是权力的象征,后者是文化的象征。
  到莫斯科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看戏,第一个想去的剧院就是大剧院。
  莫斯科大街上,到处都有专门出售文艺演出门票的售票亭,你可以在一个地方买到几乎所有剧院的门票--克里姆林宫剧院的芭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琴珂音乐厅的歌剧;还有专门演出话剧的小剧院、契诃夫剧院、普希金剧院、马雅可夫斯基剧院……
  这些像宫殿、像贵族沙龙的剧院在莫斯科不下30座。这么多剧院,又几乎天天演出,票自然十分好买;而且票价便宜得让你不忍心、不好意思--尤其是话剧,一场由国家级的著名演员演出的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最好的票不到一美元,差一点的票则在人民币一元左右。
  也是十几岁时,读过契珂夫的剧作《万尼亚舅舅》,后来又看了中国著名演员金山谈扮演"万尼亚舅舅"的心得《一个角色的创造》,就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看看这部戏的上演,可却始终没能等到……
  来到莫斯科小剧院,一看演出剧目,就愣住了:一个月的演出剧目全部排出来,竟然有十部以上--《万尼亚舅舅》赫然在目;还有《海鸥》、《大雷雨》……出出都是名著,三两天轮换一个。此时想到中国的话剧观众,就是等上十年,也未必能等来一部古典名剧;相比之下同样是由国家养起来的中国话剧界真是活得优哉游哉……
  在大剧院看芭蕾要贵一些,而且难以买到票:售票亭哪儿的票都有,惟独没有大剧院的。几乎天天如此!
  票在票贩子手里。莫斯科大剧院是一个景点,几乎所有的外国游客都要到大剧院看看演出。这座曾经被权力控制过的莫斯科大剧院,现在被金钱控制着。
  于是只好花高价--好的票20美元,最低的5美元,是额定票价的好几十倍!谁说俄罗斯人没有商品意识?
  才走进大剧院的门厅,你就感觉到了满目春色。
  在莫斯科看戏,寄存外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是因为室内温度高--即使你不怕热也是必须寄存的--而是要求高雅、体面。于是,各种晚礼服闪光发亮,各种项链、头饰闪光发亮,各种肤色闪光发亮;还有修长的腿、坦露的胸……演出还没有开始,你已经一饱眼福,深深地感受到美了。
  终于走进了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大剧院。
  它当然应该举世闻名!到处是宫廷般的金碧辉煌--烛火型的灯,红色的地毯,天鹅绒的幔帐,观众席位有六层楼,每层楼有20个包厢!更叫人惊叹的是这么辉煌的剧院建于1821年。
  演出开始了--是美得令人陶醉的《天鹅湖》!摆脱了政治的桎梏,现在在莫斯科几乎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所有的歌剧和芭蕾--
  国人似乎想向世界证明,他们政治上的辉煌没有了,但艺术的辉煌还在;他们没有了革命,却还有芭蕾;没有了列宁,还有柴可夫斯基。俄国人总是可以骄傲的!
  演出开始了。这是一种古典的美,一种华贵的美--剧院、音乐、演员、观众全都沉浸在高雅的美中;更为美妙的是观看演出的形式--静悄悄地观看,几千观众无声无息,热情地鼓掌而绝没有人狂呼乱叫;幕间就有观众献花、演员谢幕……
  然后是很长时间的幕间休息,全体观众都到剧院餐厅休息、就餐。这是莫斯科看演出时必不可少的仪式。莫斯科所有剧院内都有与剧院同样豪华典雅的餐厅;所有观众在演出休息时都会到餐厅去--或在餐桌上摆满美味佳肴,或只要一小杯葡萄酒站到画廊里,一边品味美酒,一边欣赏名画……这场面与台上的演出同样动人:人很美,服饰很美,举止言谈很美……
  此时,你会想象,当年沙皇皇宫里的沙龙肯定就是这样;你还会想,要是我们中国那些腰缠万贯的款爷到了这里,他们会因为这里的典雅、高贵而自惭形秽呢,还是会以一掷千金的派头来显示自己的财大气粗?
  整个演出的高潮是终场时的谢幕。这是演出的一部分,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致谢,没有人喧哗,没有人争先恐后地退场,演员一次次谢幕,真诚、一丝不苟……
  演员和观众都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了对自己的尊重和真诚的谢意--
  观众与演员不是花钱与挣钱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交往,是灵魂与灵魂的美好交流……
  时光突然退了回去,突然退到那个有帝王、有贵族、有繁琐的宫廷礼仪的旧时代。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那几个背着步枪走上舞台的革命者……今天,他们的后代是不是也坐在大剧院的包厢里。高雅地举着望远镜,高雅地向小天鹅致敬?
  大剧院把那个集文明与愚昧、华贵与落后、高雅与专横于一身的旧时代一分为二,只保留它的美、高雅和华贵。然而,这一切仍然给人以陈旧感,这华贵和文雅仍然像是那种没落贵族的艰难支撑……
  是的,比起那些用剪刀在牛仔裤上所剪出来的破洞,比起那些狂喊狂跳的歌星和追星族,莫斯科大剧院的确过于美好、文明,也过于陈旧……
  俄罗斯已经文明得太久、骄傲得太久了,所以他们只欣赏自己,所以整个冬季莫斯科有柴可夫斯基,有格林卡,有普希金、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冈察洛夫,可就是没有一台外国的戏--没有莎士比亚,没有奥尼尔,没有斯特林堡,没有茶花女,没有卡门……
  这是俄罗斯的富有和骄傲,也是她的欠缺和贫乏……
  (责编关山越)
其他文献
通识教育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的,是一种专门针对专业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做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理念是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见识
今天回过头米要看作品与个人的关系,我依然觉得人的-陛情”是它们唯的根基。由于“陛情”是一种时时需要去加以培植的东西,那么静心与惴悟即成这培植的内容。如此作品与个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帕布罗·毕加索有哪些共同之点?路易斯·巴斯德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间又是如何呢?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分属于艺术和科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
世纪之交回眸当代文学批评,从政治风浪裹挟下的呼风唤雨到商品大潮冲击下的风雨飘摇,文学批评走过了一条大起大落的坎坷之路。从权力话语执法者位置上跌落下来,从一元审美维
适当选择附加力或控制力以减少稳态振动一直是近期论文的主题。这类控制力与原激励力的频率和相位相同。本文用正则模态法决定控制力幅值,概念上比早期方法更简单。它表明、
艺术给我们带来贪婪和对贪婪的安抚及殷情。沦落为同谋者的不自觉给人们以不灭的仇情和哀鸣。伟大的晃荡时时会使我们的夜梦惊醒,却依然在出门之前带上那条时髦的白色领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直至2010年8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的脚步才跚跚步入贵州。面对新课标教学,市教育局从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省份请来数位教研员及高中一线历史教师,组织实施了多次课前培训,
这里的“主体意识”是指作者对自身作为主体在主宰客体(作品)时的胆略、才识、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它是“主体素质”的活力基础,是创作过程与读者反馈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强
创立于1995年的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Association of Word Chinese Artists)提供了国际华人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的空间。正如他们的会章宗旨所说:本协会的目的在于加强各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