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植酸酶对土壤磷酸酶、微生物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盆栽平邑甜茶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向盆土浇灌液体植酸酶,探讨了外源植酸酶对根区土壤植酸酶活性、磷酸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施入外源植酸酶制剂后,根区土壤植酸酶活性、磷酸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外源植酸酶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植酸酶活性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磷酸酶活性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速效磷含量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外源植酸酶也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在植酸酶浓度为40 000 U/kg时,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分别比对照增加30.98%~69.00%、35.78%~249.18%和11.14%~271.28%。施入外源植酸酶第50 天,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株高、茎粗、叶面积、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
  关键词:植酸酶;平邑甜茶;根区土壤;微生物;磷酸酶;光合速率
  中图分类号:S154.3:S661.10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81-05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磷主要来自土壤,土壤磷素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其中有机磷约占土壤全磷含量的20%~50%[1]。植酸(肌醇六磷酸)及植酸盐(统称植酸磷)是土壤有机磷的主要存在形式[2,3],但植酸磷作为大分子有机磷难以被植物直接利用,需要分解转化为无机磷酸根后才能被根系吸收,而植酸酶是一种能够将植酸磷水解为肌醇与磷酸(盐)的磷酸单酯酶[2,4]
  植酸酶除极少量来自植物根系外,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分泌产生[5,6],但长期单施化肥降低了农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改变了微生物种群结构[7],这必然会影响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植酸酶的产生。土壤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土壤酶类的活性,向果园土壤引入蚯蚓和微生物可明显提高土壤生物活性[8,9],将饲料植酸酶成品施入土壤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10,11],施入来自微生物的植酸酶制剂可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磷的水解以及磷的有效性[12,13],将超表达植酸酶的烟草种植在土壤中,同样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磷的转化等[14]。但是,外源植酸酶引起的土壤变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清楚。平邑甜茶是苹果常用砧木和观赏树木,本研究利用盆栽平邑甜茶,通过向盆土施入液体植酸酶制剂,探讨植酸酶活性在土壤中的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磷酸酶和平邑甜茶对外源植酸酶的反应,以期为改善根区土壤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2年在山东省高校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进行。试验用植酸酶为北京挑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液体植酸酶制剂(活性5 000 U/ml),供试植株为1年生盆栽平邑甜茶幼苗,盆土为普通褐土,其pH值为7.3、速效磷33.9 mg/kg、碱解氮66.6 mg/kg、速效钾102.5 mg/kg。
  1.2 试验设计
  2012年5月10日选长势一致的1年生平邑甜茶幼苗,两棵为一组移栽到陶盆中,5月17日分别向盆土中灌入0、5 000、10 000、20 000、40 000 U/kg液体植酸酶进行处理,每盆为一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1.3 测定方法
  从2012年5月17日开始定期用取土器从盆中随机选3点垂直取土(深度以盆高为准),将3份土均匀混合后用“四分法”取土样,剩余土放回盆中。将所取土样带回实验室,取40 g放入4℃恒温箱用于微生物量测定,其余土样自然风干后研磨用于土壤速效磷及土壤酶的测定。处理50 d后对平邑甜茶幼苗的根系活力、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
  速效磷含量测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15]、磷酸酶活性测定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16]、植酸酶活性测定参照关松荫的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16];微生物量测定运用涂布平板计数法测定每克土壤内微生物量[17],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真菌采用孟加拉红的马丁氏培养基,分别进行各微生物类群的分离与计数,并计算每克干土中的微生物数量(CFU/g干土);根系活力测定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法[18];株高和茎粗用米尺与游标卡尺测量;净光合速率用CIRAS-2便携式光合测定仪(PP Systems,英国)进行测定;叶绿素含量用SPAD-502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用Excel和DP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Duncan’s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植酸酶对根区土壤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图1为土壤浇灌外源植酸酶后50 d内土壤植酸酶活性变化趋势。由该图可见,施入液体植酸酶制剂能够明显提高平邑甜茶根区土壤植酸酶的活性,并且随着外源植酸酶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植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同时,施入不同浓度的植酸酶后,根区土壤植酸酶活性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特点,在前10 d下降尤为明显;而且外源植酸酶用量越大,土壤植酸酶活性最后趋于平稳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由于所测得的植酸酶活性是外源植酸酶和土壤原有植酸酶混合后而呈现的活性,处理前10 d总活性下降,说明外源植酸酶活性在前10 d损失较多,但总体来说,施用外源植酸酶可以有效提高根区土壤植酸酶活性,用量越大,提高的幅度也越大,而且在最低用量(5 000 U/kg)的外源植酸酶处理后50 d时,土壤植酸酶活性仍比对照高13.2%。   2.2 外源植酸酶对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图2为土壤浇灌外源植酸酶后50 d内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由该图可见,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在施入外源植酸酶后明显高于对照,升高幅度在3.56%~54.48%,并且随着外源植酸酶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此外,对照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而施入外源植酸酶后,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前10 d逐渐增加,并在第10 天达到一个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是,5 000 U/kg的植酸酶施入土壤后30、40、50 d时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仍然分别比对照增加15.1%、14.3%和10.3%。
  2.3 外源植酸酶对根区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图3为浇灌外源植酸酶后50 d内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由该图可见,添加外源植酸酶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其碱性和中性磷酸酶分别比对照提高11.90%~26.57%、3.94%~39.52%,并且随外源植酸酶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
  由图3还可见,虽然在处理后20 d时磷酸酶活性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土壤磷酸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尤其是碱性磷酸酶活性。此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在施入植酸酶后的活性增加值均明显高于中性磷酸酶活性,说明碱性磷酸酶在无机磷的释放中比中性磷酸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外源植酸酶对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表1为浇灌40 000 U/kg的外源植酸酶后土壤内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随时间延长的变化。可见,施加外源植酸酶后,土壤内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在处理后10~50 d内的提高幅度分别为30.98%~69.00%、35.78%~249.18%、10.17%~271.28%,其中处理第10 天,3种微生物的数量及放线菌和真菌的增加比率均最高,而细菌数量在50 d内的增加比率比较稳定。此外,尽管施用外源植酸酶后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没有改变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的规律。
  3 讨论
  在土壤磷素循环过程中,速效磷、土壤酶及有机磷存在着密切联系,植酸酶与磷酸酶在催化土壤有机磷素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19,20]。土壤植酸酶活性除取决于植酸酶的来源和生化特性外,主要受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21],如土壤蛋白酶和微生物对植酸酶的降解,土壤颗粒对植酸酶吸附以及土壤金属离子等对植酸酶的破坏等。本研究中发现,外源植酸酶施入土壤后,测得的土壤植酸酶活性虽然在开始远高于未施外源植酸酶的土壤,但在前10 d内大幅度下降,这说明外源植酸酶施入土壤后受到土壤因素的干扰,使酶活性大量损失。不过,尽管酶活性大幅度下降,但10 d以后,土壤植酸酶活性基本稳定,而且施入外源植酸酶的土壤植酸酶活性始终明显高于对照;此外,即使在处理后第50 天,最低用量的外源植酸酶仍使土壤植酸酶活性提高13.2%,这说明有某种因素在延缓植酸酶活性下降或者补充新的植酸酶。
  土壤植酸酶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分泌产生[6]。本研究结果显示,施入外源植酸酶后,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明显提高,而且在处理后第10 天,3种微生物的数量均处于最高水平。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这种普遍增加,必然会增加土壤植酸酶的数量和活性,从而为土壤补充新的植酸酶。至于微生物数量之所以在施用外源植酸酶后增加(尤其是处理后第10 天),应当与外源植酸酶的施入改变了土壤环境及增加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如部分外源植酸酶在施入前10 d内可能降解成氨基酸等)有关。
  植酸酶在将植酸(肌醇六磷酸)水解时,会生成肌醇二磷酸、肌醇三磷酸等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对磷酸酶有一定诱导作用;而且,土壤磷酸酶是一类催化有机磷化合物释放出无机磷和相应醇类的水解酶,严格地讲,植酸酶属于磷酸酶的一种特殊类型[20],因此,土壤施入外源植酸酶后,在植酸酶活性升高的同时,土壤磷酸酶活性也相应升高。然而,磷酸酶毕竟不等同于植酸酶,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
  磷酸酶和植酸酶水解有机磷生成的产物都是速效磷,这两种酶活性的升高必然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升高。外源植酸酶处理前20 d,磷酸酶和植酸酶都处于较高水平,20 d后植酸酶活性降到较低水平而磷酸酶活性依然比较高,因此,土壤施入外源植酸酶后的前20 d,速效磷的产生可能是磷酸酶和植酸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20天到第50天,速效磷的产生可能主要是磷酸酶的作用。处理第20天后,土壤速效磷含量逐渐下降,则可能与植株对速效磷吸收利用逐渐增强有关。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速效磷对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施入外源植酸酶不仅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也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丰富的土壤酶和土壤生物及它们的活跃代谢不仅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还可产生许多活性物质,如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产生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这些调节物质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及其养分吸收,进而改善叶片的光合性能,促进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因此,正如本研究所看到的,土壤施入外源植酸酶第50天,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光合性能和植株生长量均明显提高。
  4 结论
  4.1 外源液体植酸酶活性在添加到土壤后的前10 d下降最快,10 d 后活性相对稳定;施用外源植酸酶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植酸酶活性,有利于改良土壤。
  4.2 外源植酸酶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还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平邑甜茶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性能,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参 考 文 献:
  [1]
  徐阳春, 沈其荣, 茆泽圣.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有机磷含量与分配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3, 40(4): 593-597.   [2] Hayes J E, Richardson A E, Simpson R J. Components of organic phosphorus in soil extracts that are hydrolyzed by phytase and acid phosphates[J]. Biol. Fert. Soils, 2000, 32: 279-286.
  [3] Turner B L, Papházy M J, Haygarth P M, et al. Inositol phosphates in the environment[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2, 357(1420): 449-469.
  [4] Hussin A S M, Farouk A E, Greiner R, et al. Phytate-degrading enzyme production by bacteria isolated from Malaysian soil[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23(12): 1653-1660.
  [5] Richardson A E, Hadobas P A, Hayes J E. Extracellular secretion of Aspergillus phytase from Arabidopsis roots enables plants to obtain phosphorus from phytate[J]. The Plant Journal, 2001, 25(6): 641-649.
  [6] Jorquera M, Martínez O, Maruyama F, 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bacterial phytases and phytase-producing bacteria[J]. Microbes and Environments, 2008, 23(3): 182-191.
  [7] 李秀英, 赵秉强, 李絮花, 等.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8): 1591-1599.
  [8] 杨洪强. 有机园艺[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60-161.
  [9] 申为宝, 杨洪强, 乔海涛, 等. 蚯蚓对苹果园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幼树生长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9, 37(10): 1405-1410.
  [10]宋 丹, 王吉磊. 外源植酸酶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 5: 15-17.
  [11]尤 振, 聂俊华. 施用外源植酸酶对土壤速效磷效应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4): 7467-7468.
  [12]George T S, Simpson R J, Gregory P J, et al.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and Peniophora lycii phytases with soil particles affects the hydrolysis of inositol phosphate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7, 39(3): 793-803.
  [13]孙临泉, 陈子学, 张洪立, 等. 微生物植酸酶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2): 86-91.
  [14]Maruyama H, Yamamura T, Kaneko Y, et al. Effect of exogenous phosphatase and phytase activities on organic phosphate mobilization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phosphate adsorption capacities[J].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12, 58(1):41-51.
  [15]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81-82.
  [16]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309-312.
  [17]林先贵.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2-62.
  [18]赵世杰, 史国安, 董新纯.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根系活力[A].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7-48.
  [19]Tarafdar J C, Claassen N.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as a phosphorus source for higher plants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phosphatases produced by plant roots and microorganism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88, 5(4): 308-312.
  [20]Aseri G K, Jain N, Tarafdar J C. Hydrolysis of organic phosphate forms by phosphatases and phytase producing fungi of arid and semi arid soils of India[J]. American-Eurasian J. Agric. & Environ. Sci., 2009, 5(4): 564-570.
  [21]Timothy S G, Hervé Q, Richard J S,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phytase and soil constituen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lysis of inositol phosphates[M]. Inositol Phosphates: Linking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2007, 221-241.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谢宏峰(1980-),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  通讯作者:迟玉成(1969-),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抑制效果逐渐减弱,24、48、96 h的EC50分别为218
期刊
摘 要:信油2709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核不育两系杂交方法选育的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生育期平均230.1天,植株繁茂,幼茎绿色,花色黄色,叶形琴状裂叶;株高178.0 cm ,一次有效分枝8.2个,单株有效角果297.4个,角粒数23.4个,千粒重3.2 g,单株产量17.9 g,不育株率5.9%;抗倒性和抗裂角性强,高抗菌核病、病毒病。主要适宜在河南、安徽、湖北的冬油菜主
期刊
作者简介:刘美英(1965-),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果树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介绍了皮诺娃、陆奥、普里玛3个苹果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果实经济性状以及物候期和抗逆性,认为皮诺娃、陆奥、普里玛品种是优良的鲜食加工兼用的苹果品种。  关键词:苹果品种;皮诺娃;陆奥;普里玛;性状;鲜食加工  中图分类号:S661.103.7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
期刊
作者简介:彭金海(1971-),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果树、茶叶、花卉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571.105.9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07-03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常年平均降水量800 mm左右,平均气温13℃,年平均日照时数2 400~2 600 h,无
期刊
摘 要:白化突变体As-81647是在自交系81647的自交后代中发现的自然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测定表明,白化突变体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分别为正常植株的0.6%、5.8%和1.6%,推测光合色素含量的减少导致突变体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无法利用光能进行营养生长,进而造成突变体产生白化表型,三叶期左右萎蔫死亡。组织细胞染色实验证实H2O2的积累可能是造成突变体细胞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本研究构建
期刊
作者简介:王利民(1971-),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信息在动物学上的应用。  通讯作者:盛清凯(1971-),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单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摘要:研究不同剂量的外源色氨酸、果聚糖和酪蛋白对不同猪粪发酵液产硫化氢的影响。试验组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对照组不添加。猪粪液全部体外厌氧发酵。结果表明:试验组猪粪乳酸杆菌和梭菌含量分别高于(P<001)和低于(P<005)
期刊
作者简介:张帆洋(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观察了冬季日光温室光照和温度条件对黄瓜茎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辐射量、见光时段小时积温、日均积温及20 cm地温能有效反映黄瓜茎叶生长的动态变化。光辐射量是影响冬季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主要因素,而见光时段小时积温对黄瓜茎叶生长有更为直观的影响。冬季连阴几天放晴后,黄瓜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滞后期,与10~20 cm的土壤温度回升慢有直接的
期刊
摘要:稳定生猪产量,保障猪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SCP范式,深入剖析了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并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猪肉品牌、提高行业壁垒和加强政府引导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猪;产业组织;SCP范式;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828:F306.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0145-07  山东省是中国传
期刊
作者简介:亓丽红,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禽病防治。  通讯作者:艾 武,女,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禽病防治。  摘要:SPF鸡与鸡胚是供生物学、医学、兽医学等领域从事有关高水平研究,进行多种人、畜、禽用生物制品生产、鉴定所不可缺少的实验原材料。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SPF鸡的发展状况及产业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我国SPF鸡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SPF鸡;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
期刊
作者简介:刘忠良(1974-),男,农业推广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花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摘要:研究了全生育期内不同土体类型立蔓型花生根系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立蔓型花生的根干物质重在饱果期之前是正增长,花针期和结荚期是快速增长期,饱果中后期是负增长;不同土体类型上其根系干物质积累增长规律一致,土壤类型只改变花生根系干物质重绝对增长量。  关键词:花生;根系干物质重;积累规律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