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山图》离聚录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29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女士宣布,台北故宫将于2011年6月至9月推出“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台北故宫珍藏的《无用师卷》与原属一卷、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剩山图》将合璧展出,重现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原貌。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首次合璧,既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愫,也在新的时代里被解读出新的意味来。
  
  在位于杭州市中心西湖文化广场E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展厅,一幅长卷平铺舒展在大型展柜中。这就是《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是镇馆之宝。
  安放《富春山居图》的展柜是从德国进口的,24小时恒温恒湿,连展厅的灯光都选用了光线柔和的冷光源LED灯。
  在《剩山图》上,有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楷书题写的引首,从中可以窥见这幅画作的离奇身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火烬余残本。”引首后另有加注:“此为荆溪吴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
  注中所说“荆溪吴氏”,指的是明末清初大收藏家吴洪裕。“云起楼”乃吴家藏书楼。藏品之中,《富春山居图》是吴洪裕至爱,为此,他还专门盖了一栋“富春轩”作珍赏之所。
  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的喜爱到了偏执狂热的程度,可就是他的这份畸形的爱,险些让《富春山居图》沦为陪葬品。这也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富春山居图》险遭“火殉”的故事。
  当时的著名画家恽寿平在其《南田画跋》中这样记录:“吴问卿(吴洪裕字)生平所爱玩者有二卷,一为智永《千文》真迹,一为《富春图》,将以为殉。弥留,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朝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
  吴洪裕就此安心闭眼,撒手人寰。而就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其从子(侄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
  然而,由于火势太猛,经吴静庵抢救出来的画卷,已断裂去前面五尺许。中间烧出数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被烧毁的五尺,画的是城楼隐约,平沙无垠,为富春江口出钱塘的景色;五尺之后,才是峰峦云树,坡石起伏,恽寿平称它“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十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吴静庵救出此卷后不久,经由当时极富鉴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古董商人吴其贞之手,将烧焦的部分细心揭下,发现还有尺许画卷完好,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这尺许完好画卷,为吴其贞所得。另外一段长余6米,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重新修复装裱,仍是一幅恢弘长卷,归吴静庵收藏。
  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段,身首异处。
  前段尺许画卷,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因是火焰焚毁的画卷所剩,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而且,为了掩盖火烧痕迹,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的题跋被切割下来,挪至画首。跋中写明《富春山居图》是为“无用师”所画,所以此段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流落到吴其贞手中的《剩山图》,自然免不了被高价转卖的流离命运。1669年,《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重金购得,辑入《三朝宝绘册》。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剩山图》再次面世,已是两百多年后的1938年。
  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的汪济英告诉笔者,那时候的《剩山图》只是一张古旧的画作,上面无题、无款、无识,很难鉴定。“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它被送到当时书画鉴定的大行家吴湖帆眼前。”
  作为画家,吴湖帆早年与溥儒并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作为鉴定家,他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湖帆有鉴定“一只眼”的外号,意即“触目立判真伪”,足见他在鉴定界的权威性。
  1938年秋,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一天,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吴湖帆既是曹的“大客户”,也是他的“顾问”,两人交往日久。曹友卿此行随身带了一幅刚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掌眼”。
  展卷之下,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吴湖帆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剩山图》,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
  曹友卿也是行家,一听吴湖帆要买,自然知道这幅画是至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青铜重器周敦(敦,古代食器),这才换来了《剩山图》。
  据曹友卿所说,这幅残卷是从一个画册中拆页所得。这本画册,即为王廷宾所辑《三朝宝绘册》,当时流落到江阴一户姓陈的人家。这家人却不识“金镶玉”,将画册拆页零售。
  吴湖帆和曹友卿找到这家人,居然从其家中找到了被当作废纸的王廷宾题跋,文中详述了《剩山图》的由来和流转过程。
  这篇文章虽然很有史料价值,不过单凭王廷宾为自己藏画所作的题跋,亦不能断定这幅《剩山图》就是当年“火殉”幸存的那尺许残卷。
  最终让吴湖帆确认手中残卷就是《剩山图》无疑的,是《富春山居图》的另外一部分——藏于故宫的《无用师卷》。
  书法家沈尹默在其为《剩山图》题眉时注曰:“其后幅(《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久归清内府,晨岁余与湖帆共预故宫博物馆审查书画之役得寓目焉。”
  《剩山图》摆到了吴湖帆面前时,他之所以能一眼将其认出,与他亲眼观赏过同属一卷的《无用师卷》真迹应该大有关系。
  此后确认《剩山图》,吴湖帆又找到了这两幅残卷的“血脉联系”。
  在吴湖帆装裱的《富春一角》卷上,有一张《富春山居图》前后段画卷连接照片的影印。这幅照片,就是吴湖帆为鉴定《剩山图》所摄。在分别了两百多年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短暂重逢。
  《富春山居图》是用六张宣纸连接而作的长卷,每个连接处都有骑缝印章。《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连接处的上端,就盖着一枚吴之矩的白文方印。这枚印章加盖时,《富春山居图》尚是一幅完整长卷。
  虽然《剩山图》经过不同藏家装裱,经过截边,比《无用师卷》窄了1.8厘米,但两段画卷合在一起时,这枚印章仍严丝合缝。
  那场“火殉”之灾,在《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留下了共同的伤疤。吴湖帆在照片上勾勒出五处火痕。从《无用师卷》向右至《剩山图》,五处火痕几乎等距离分布,而且越往右火痕越大。
  中间的一处火痕,恰好就在骑缝章之下,两段画作各半。吴湖帆在旁加注:“下方石坡、小树、沙脚,除火痕空处各经补笔外,余皆一气连属。”
  实际上,吴湖帆能够通过《无用师卷》影印本的对比确认《剩山图》,多少也有一些幸运的成分。因为那时候,《无用师卷》被确认为《富春山居图》真迹也不过四五年光景。
  清乾隆十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加盖玉玺,赋诗题词。没想到,第二年,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又被进贡到了御案上!
  后一幅才是黄公望真迹,即《富春山居图》后大半段《无用师卷》。自遭遇“火殉”之灾被分为两段后,《无用师卷》先后经历了张范我、季寓庸、王鸿绪等几位收藏家,乾隆年间辗转入宫。
  而此前,乾隆已经得到的那一卷《富春山居图》,实际是明末文人的临摹之作。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因为伪作题款中说是为“子明隐君”所画,所以,这幅画又被后人称之为《子明卷》。
  事实上,《子明卷》的仿制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显然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皇帝还是在这个并不高明的伪作上“走眼”了。
  《子明卷》和《无用师卷》究竟孰真孰假?最终,在翰林院掌院学士梁诗正、礼部侍郎沈德潜等几位大臣的附和下,乾隆认定《子明卷》为真迹。不过,他同时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花了“二千金”把《无用师卷》留在了宫中,列入“石渠宝笈次等”。
  此后,梁诗正受命代笔在《无用师卷》上题跋,解释了花大价钱买“赝品”的初衷:“……此卷笔力苶弱,其为膺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续入《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
  乾隆皇帝颇有风雅兴致,一大爱好就是把玩皇宫收藏的历代名画,之后在上面留下题画诗。而《无用师卷》画上,除了这段“御识”,再没有留下任何“乾隆御笔”。
  再看《子明卷》,因为深受乾隆喜爱,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把画卷上的留白处统统变成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就是这样还意犹未尽,最后实在没有地方题字了,乾隆在前隔水题了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富春山居图》真迹,却以赝品之名得以保全“清白身”,可谓离奇大幸。
  就这样,这幅真迹不受打扰地在清宫里静静地躺了近200年。
  1935年,故宫藏品赴伦敦参加国际展览,吴湖帆任审查委员并负责整理展品,有机会初见《无用师卷》真容。
  最先看出两画真伪的,是吴湖帆的弟子徐邦达。徐邦达曾是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有“国眼”之称。
  1933年,故宫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痕迹、《子明卷》不合规制的题款位置,引起了他的注意。经仔细考证,徐邦达推翻了清宫对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真伪判断。《无用师卷》终于“验明正身”。
  至吴湖帆得到《剩山图》时,《无用师卷》已是举世公认的真迹。《富春山居图》首尾两段得以互为印证。
  此后的十余年中,《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辗转运抵四川、贵州等地安放。抗战胜利后,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即运往南京,1948年底,在跨海大迁徙中,被运至台湾。
  《剩山图》居于上海吴湖帆“梅景书屋”中十余年,直至1957年。这一年,吴湖帆将他装裱珍藏的《富春一角》长卷出售给了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
  吴湖帆何以舍得转让这幅“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据浙江省博物馆党史部主任蔡琴介绍,当时在浙江省文管会供职的沙孟海获知《剩山图》藏于“梅景书屋”,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看到当时政府相当重视书画文物,爱护不遗余力,深为感佩,终于同意割爱。
  由于当年经手《剩山图》转让的几位当事人皆已作古,这一段文博界传奇的诸多细节已经无法重现。但是,蔡琴主任的叙述或可弥补一些片段。
  文管会之所以能够成功收购《剩山图》,与其人员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管会主任邵裴子,是中国最早一代留美学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浙江大学第二任校长,在江浙文化界声望极高。
  沙孟海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巨擘,当时任浙江省文管会常委、调查组组长。他与吴湖帆交情较深,收购《剩山图》就由他具体操办。
  最后,经沙文汉省长拍板,花了5000元购来了“镇馆之宝”。
  明年,当人们观赏《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时,观众一定能看出《富春山居图》承载了当年一群文化人保护国家文物的一片苦心。□
其他文献
Wu Li and Wu Ping are sisters born in White Sand Village, Yiyang City of Hu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Their father Wu Dahai used to be a millionaire businessman but lost all his fortunes through g
期刊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25, 2010, I went all the way in a drizzle to visit “Green Vine House” in Number 10 Dacheng Lane in Shaoxing, a c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bout 60 kilometers southeast of Ha
期刊
Mongolian Gazelle used to roam the steppe of Abaga Banner in the north of Xilinguole, Inner Mongolia. In the past when the regional ecology was still good, the banner was a paradise for wildlife such
期刊
After his military service came to an end in the winter of 1983, Zheng Xingbao came back to his home town Nanxun, a riverside tow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and old money thanks to the flourishin
期刊
The 27-year-old woman Zhao Xue can testify convincingly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thing perfect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industry. She is CEO of China’s first business specialized in hunting
期刊
After watching the Pamplola Bull-running Fiesta and La Tomatina on TV one day, I decided Spain would be my next tourist destination. I began to solicit fellow travelers on MSN. Three months later, tog
期刊
金秋,我应邀去了梦寐以求的祖国宝岛——台湾。  朋友介绍我去看看美丽岛站。美丽岛站是高雄捷运红、橘两线交汇站,圆形站体深达27米,直径长达14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地下车站建筑。其中设置在站体穿堂层天花板的公共艺术作品“光之穹顶”直径达30米、面积为660平方米,则是全球最大的单件玻璃公共艺术作品,系意大利裔美籍创作者水仙大师用3年时间监造的作品。我用广角镜也没有将其全部拍下。  高雄市西侧的西
期刊
Inaugurated in 2006, China Yiwu 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air i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rade event in Zhejiang especially designed for cultural products. The trade fair aims to promote culture in an
期刊
A few days after the curtain fell on the four-day 2010 Hangzhou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 Expo on October 18th, 2010, I visit Zhejiang Kilns and Pottery Art Park. It is a sunny afternoon. The park lo
期刊
宁海作家浦子印销4.8万册的长篇处女作《龙窑》自出版后受到多方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媒体先后发表了对该小说的评论文章,雷达、李敬泽、陈思和等10多位作家和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纷纷叫好,称该小说是“对时光深处的乡村和大地充满诗意的怀想”。   “这是最近几年,一般作者纯文学作品很难见到的发行量。”担任再版的编辑谢不周,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分管业务的副社长,由她亲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