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2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基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12基因联合作用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分别设置GM-CSF转染组、IL-12转染组、GM-CSF和IL-12共染组、阴性对照组(空载组)。构建PIB-CMV3-GM-CSF和PIB-CMV3-IL-1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36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果;RT-PCR检测IL-12、GM-CSF、p53、p38及(C-JUN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L-12、GM-CSF、p53、p38及C-JU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GM-CSF组、转染IL-12组及共转染组均有较强的绿色荧光,说明质粒成功转入细胞。另外,空载组、GM-CSF转染组、IL-12转染组、GM-CSF和IL-12基因联合组p53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2±0.10、4.3±0.98、4.2±0.34、9.2±0.87,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0.10、3.6±0.34、3.8±0.30、5.0±0.60,与空载组比较,3组质粒转染组p5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均<0.01);而与转染GM-CSF组、转染IL-12组比较发现,联合组能更加明显上调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P均<0.01)。与此同时,空载组、GM-CSF转染组、IL-12转染组、GM-CSF和IL-12基因联合组p38 mRNA表达量分别为7.5±0.9、3.5±0.45、3.7±0.25、1.0±0.11,p38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1±1.03、6.1±0.67、7.1±0.61、1.0±0.12,C-JUN mRNA分别为11.2±1.20、4.1±0.19、3.3±0.30、1.0±0.01,C-JUN蛋白分别为2.25±0.2、1.8±0.13、1.4±0.12、1.0±0.09,与空载组相比,3组质粒转染组p38和C-JU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均<0.01);与转染GM-CSF组、转染IL-12组比较发现,联合组能更加明显的下调p38和C-JU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P均<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空载组、GM-CSF转染组、IL-12转染组、GM-CSF和IL-12基因联合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43±0.9)%、(5.87±1.02)%、(7.32±1.1)%、(17.47±2.11)%,与空载组比较,3组质粒转染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均显著的上调(P均<0.01);并且基因联合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与其他质粒组相比上调趋势更加明显(P均<0.01)。

结论

GM-CSF和IL-12基因联合作用可显著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53的表达、抑制p38和C-JUN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5年江苏省血液科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苏省26所三级医院血液科病房分离病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收集药敏结果和对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 306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64.26%,革兰阳性菌(G+菌)占26.99%,真菌占8.75%。常见G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不规则、大便排出困难、肛门会阴部不适和疼痛。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认识清楚,导致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目前,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疗效较好、可靠、安全无创的方法,临床上常联合中医中药以及心理干预等方法同步治疗。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来我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共5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随机选取50例来我院体检且无膝关节病变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检查,将患者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膝关节的髌上囊积液、滑膜厚度、软骨厚度以及病变区域血流情况等四项指标。结果对照组关节腔内仅有少量滑液,厚度为(2.11±
近年来随着区域性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得到重视,人们对区域性化疗药—缓释氟尿嘧啶植入剂的研究逐渐增多。缓释氟尿嘧啶植入剂是利用高分子骨架和膜层技术与传统化疗药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新型制剂,术中直接将药粒植入病灶区域通过其缓释性和靶向性特点充分发挥氟尿嘧啶抗肿瘤作用,进而降低胃癌的局部复发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期。通过对近年来研究者对缓释氟尿嘧啶植入剂的研究从基础、药学和临床三个方面的综述,希望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