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班化环境下“对集体平行教育作用”的认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p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小学小班化的实践,笔者“对集体平行教育作用”有四点认识:其一,理念的建立与执着,可培育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其二,情感的投入与感化,可培育集体的凝聚力和激励力;其三,环境的熏陶与启迪,可培育集体的制约力和规范力;其四,自主的体验与塑造,可培育集体的内驱力和自省力。有了此认识,再由团体教育与影响集体中的每一成员,收效甚好。
  关键词:小学小班化;对集体“平行教育作用”;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88
  “平行教育作用”是伟大的教育家马卡克连柯提出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的教育原则。其含义是:教师在全部工作中,首先是教育与培养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去教育集体中的每一成员。这个原则强调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培养集体的工作上。不只放在个别学生身上。建立起健全的班级体,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影响力是班主任个人的教育和影响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笔者所在学校在小班化环境下科研课题的探索,笔者对“平行教育作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体会:
  一、理念的建立与执着,可培育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班集体中,如果班主任尽管想尽办法,过分强调做不好怎样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隔膜,甚至是一种惧怕,不是自觉地遵守纪律,而是做样子给你看,是怕受到你的惩罚,特别是你不在场时,他们会错误地意识为其行为不用向谁负责而为所欲为。不让学生这样想:“我怎样做才不受到批评。”而是通过理念的建立与执着:“我是某班的学生,我怎样做才能使班集体更出色。”强化这些意识,使孩子们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班级体,相应的即是班主任在场与不在场一个样。如果人人都意识到,他个人的行动不只是对教师负责,而是要对自己的集体负责,他们就能在自觉地,甚至无意识中遵守学校纪律,认为我为集体争光,集体光荣我也脸上有光。当这个学生集体形成以后,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着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这样的集体也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因为教师的意图已变成集体的意图,两股力量汇合在一起,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学校大集体中,德育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优良校风的形成、保持,行为习惯的养成,如课间操结束了,学生以班为单位退场,队伍始终安静整齐,课后的休息时间学生或在教室或在走廊自由活动,听不到吵闹喧哗声音、看不到奔跑追逐现象。这种文明有序的行为教育专家把它称为高水平的行为倾向。这一切都不是搞一两场整顿或是靠说教、管束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深入细致、持久的工作。而这种严明有序的校园秩序,配以整洁、窗明几净的卫生保洁工作及楼道美丽的精心设计,画廊、宣传橱窗的布置,操场四周校园文化的宣染,优秀学生风采的张贴,所构成的“每一堵墙都能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的校园环境,都以无形的、间接的、陶冶的方式铸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形成稳定、安详、和美的心态,这种长期的熏陶过程就是一种塑造,德育的实效、优良的校风犹如水到渠成,而它一旦形成,本身也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产生暗示作用,具有约束力、激励力和同化力。人生来就具有的内在的自我实现趋向,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新的成员进入学校,他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也很快会被学校优良风气所同化,由初始的顺从到自愿、自动的参与,培养了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情感的投入与感化,可培育集体的凝聚力和激勵力
  学生最先渴望见到的是教师的亲切态度,应让学生尽早感觉到,教师会公正地处理班集体中的各种事物,使他们觉得会在集体中得到公正的待遇。
  在小班化的集体中,做心理实验,更容易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笔者把301班25个学生,连续五天每天都对他们进行数学测验。每次测验的成绩超过班集体平均分的,都受到教师的表扬和全班同学的掌声并奖励小红花,低于班集体平均分的都受到教师和同学批评或指责。
  实验结果是:受到表扬的学生进步显著,聪明的孩子从批评中得到的帮助和从表扬中得到的帮助一样多,但能力及学习暂时落后者却对批评反应很差,他们迫切需要表扬。
  此实验启迪我们:每个心理正常的学生都渴望能够得到集体的关怀和爱护,渴望能够在同学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他们渴望“真正”归属于一个良好的集体,并在其中“给予”并“获取”。批评与表扬如果处理得适时、适当,都是对我们学生的一种关爱。我们教师通过情感的投入与感化,培育了集体的凝聚力和激励力,再来利用班集体的“平行教育作用”,我们深深体验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单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要求教师情感的投入与感化更要观察到学生思想、行为、情趣的变化。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取得成功的案例:面对班里学生彩色笔不见了这种情况,作为教育者,既不能简单地把萨沙的行为看成是“偷”,公开进行处理(这孩子可能会因此一辈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又不能因儿童年幼、心理承受能力弱而不对儿童的错误进行教育,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萨沙的行为始终用了一个“拿”字。这个“拿”字既是教育者的爱心、体谅和宽容的体现,又是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它的使用,一方面使学生把萨沙的行为和“偷”区别了开来,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萨沙;另一方面又为萨沙主动改正错误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少年儿童的问题,不要简单机械地套用“成人世界中的观念和原则”,而是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以教师之“爱心”和特殊的方式,从而培育集体的凝聚力和激励力。
  情感的投入来培育良好班集体还必须靠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传与身教结合。例:著名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习惯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上。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三、环境的熏陶与启迪,可培育集体的制约力和规范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阎德明的《现代学校管理学》指出:良好的文化行为用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环境又称之为“第二教师队伍”,是一种“隐形课程”。一个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将起着调节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心态和情绪,提高脑力活动的效果,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奋进的力量的作用。
  我们根据小班化学生人数少、剩余空间大的有利条件,每班一个大橱柜,把班中所有的教学用具及卫生工具,整齐有序地摆放里面;图书整齐美观实用地放置于橱柜上。相应地,地面上也保持干净,偶尔的一块纸团,也自觉捡起来,形成不乱丢的习惯;讲台也收拾干净,课桌椅摆放整齐。生活在这样一个洁净、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由此,他们的言行举止势必受到这样环境的制约和规范、熏陶与启迪。
  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墙壁空间进行精心设计,把师生共同拟定的建班方针、班训、班级警示语贴在墙上,定期出版班级墙报、文化展示栏,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文化环境的设计制作活动中,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又树立了爱护班级环境的意识,在学校橱窗设置展示栏,把各班优秀学生张贴上墙,不但给展示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激励作用。
  四、自主的体验与塑造,可培育集体的内驱力和自省力
  我们重视塑造班集体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德育内化为习惯性的行为,化为内在的素养,变成心理的一种自动自愿。要求班主任每当接任新的班级,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的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样交,预备铃响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规范训练。要求学生每干一件事都应想一想轻重缓急,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要求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座位下的清洁。总之,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由此,塑造良好的班集体。
  在笔者所在学校小班化环境下,教师经常性地对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教师也会抓住时机,通过自主的体验与塑造,促成集体的内驱力和自省力。例如:发现学生写错了,笔者由衷地说:“老师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你能找一找到底是错在哪里吗?请先做出标记,然后再改正,好吗?”教师的宽容,教师的良苦用心,怎能不引起在场全班学生的感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学生只有在感动之余自我改变,才能真正促使其进步,促成集体中的成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以管束为主的方法,难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我们不把学生视为道德知识的容器,而是视学生为德育的主体。自我教育法,是我们实践“平行教育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德育的内容一点一滴,低起点,严要求,五项量化:纪律、考勤、卫生、仪表、两操的评比,天天检查,人人关心,每天一小结(上墙公布),每周一总结(升旗讲话后宣布)。得到第一名班级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快感,以及个别孩子影响班级荣耀而受到班里成员指责的愧疚之情,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促成集体的内驱力和自省力,久而久之,“润物细无声”,把学校的规范“内化”成他们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班集体的“平行教育作用”中,我们还在学校中成立各种学生自我教育服务队:纠察队、监督岗、互助自愿队、校外自治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从而自律、尊重、管理、帮助和评判等良好品质和能力都在自主体验中学到。形成互相促动作用,学生的良好养成习惯的教育也在自评与他评的活动中得到了教育与提高。
  这些充满情趣、可操作性强的自主教育活动,就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感悟深,其教育效果是灌输、说教和制服所无法代替的,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 “平行教育作用”。
  总之,良好班集体的培育,不需要样样都做成“真理的模样”,一些平凡的细节就能构筑起热爱的长城。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埔小学 521000)
其他文献
小肠绒毛是机体内增殖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终身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这一过程依赖小肠隐窝中的干细胞的持续增殖、分化取代外层的终末分化细胞来完成。当照射剂量
摘要:高中班主任在班级建设管理中,一定要把学生当作班级及班级管理的主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经常用激励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有过失的学生,教师批评要中肯,帮助要热忱。要以理服人,以心感人,努力使自己成为让学生信赖的教师,使学生敢说真心话。  关键词:班级建设管理;教育教学实践;建设和谐班级;享受和谐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5.1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培育高油酸大豆品种是大豆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旨在建立高效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及其农杆菌介导的反义fad基因转化体系,获得高频率的
本文利用甘薯G病毒(SPVG)的外壳蛋白(CP)基因和地黄花叶病毒(Re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分别对甘薯和地黄进行了遗传转化。结果表明: (1)利用SPVG CP基因,通过中间载体pROK219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半缩醛羟基缩合而成的非还原性双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由于它具有对生物大分子和生物体组织非特异性的保护作用,从而在分子生物学、医学、食品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各项教育法规、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及协调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班风、学风,决定着校风、教风,以至于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所以,如何加强和改进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关键。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工作;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黑麦草是禾本科黑麦草属植物,被广泛用作草坪草和牧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研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实验在建立高效的多年生黑麦草离体再生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基因枪法转移bar基因,获得了多年生黑麦草的转基因植株,为黑麦草品种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一、黑麦草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经过对比试验,以成熟胚为外植体,成功地建立了黑麦草的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合于黑麦草成熟胚的再生培养基配方。实验结果显示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