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与发现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明 1959年出生,祖籍河北任丘。现居北京,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李晓明水墨花鸟》《李晓明水墨艺术》《中国画名家·李晓明》《当代逸品·李晓明》《画品丛书·李晓明篇》《画境·李晓明》《李晓明作品集》《名家名画·李晓明写意花鸟作品》《当代中国美术家·李晓明》等专集。
  今天,如果我们要给出一个关于中国画现状评价的话,一个基本的判断便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与发现。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现代中国画艺术问题的一切观念、形态与理论,都是由此引出的。对青年画家李晓明花鸟画的解读正是在此意义上进行的。
  应该说,李晓明的花鸟画是嬗变时代的产物,具体表现在他的艺术取向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其作品样式形态、笔墨特点、内涵意蕴,都在“当下”总体格局与普遍性中体现出他个性化的追求和特点。
  事实上,李晓明笔下花鸟画意象已大不同于古人的花鸟样式与笔墨表现,他视花鸟画为自我表现的载体——“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抵达理想的彼岸;李晓明所选择的意象——高粱、玉米、蜀葵、残荷与芭蕉等,都不是单纯的意象表现,其意亦不在于这些品类本身的形态、美感。首先是画家在题材选择上对传统花鸟画进行的颠覆,画家不再重复文人画梅、兰、竹、菊的程式化图式于笔墨,而是从大自然中撷取最具生命活力的品类——玉米、向日葵、蜀葵、芭蕉、荷花等富于生命感的物象,摒弃其物质形态,抽取其有意味的形式,诉诸笔墨语言表现,使之艺术化与“心象”化,借此抒发胸臆与自身对生命、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其次是在处理方式上强调水墨艺术的本体优势,对旧程式的突破带来的章法、笔墨与内蕴的变化,作品表明,画家用笔、用墨、用水在信笔挥洒中有精心之处与转折顿挫的意趣追求,使每一幅作品都在开阖聚散中展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仅以《玉米地系列》为例,不难看到,茁壮的玉米在挺拔的态势中,在孕育成熟的米穗中,在叶条潇洒的穿插中,用笔有节奏韵律,玉米叶片的湿笔、淡笔的润泽与虚实变化,在笔法、墨法的丰富变化中,在画面整体中达到了统一与浑然。在《芭蕉系列》与《向日葵系列》中,画家还把书法用笔之法的“疾”、“涩”引入笔墨之中,增强了笔墨的韵味。可见,用笔在矛盾中求统一,用墨在幻化中求统一,是李晓明花鸟画的重要特点。最后是李晓明形成了鲜明的水墨语言秩序,当表现性、写意性的语言与特定的意象符号相结合时,一种独具特质的审美感觉便不期而至,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美感;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必然有着赏心悦目、淋漓洒脱、底蕴丰厚、不落俗套,且典雅酣畅、率性本真的特点;重要的是,在此中画家把形而下与形而上、物质与精神、生命与艺术等进行了融合与转折,使作品获得了整体的圆融之美与浑然感,获得了形式意味与表现的魅力。
  李晓明在作品中,并未去刻意造势,也并未毫无来由地夸张与变形,他在宣纸与水墨的配合中,展示的是“平面表现”与“写意塑造”的交融手法,使之看上去弥漫着一种平淡的气息,但正是在这种平淡的表象下隐藏着画家的苦心积虑与艺术品格。画家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枯荣盛衰的体悟,都溶于形式语言之中。譬如水墨氤氲、疏淡的芭蕉,笔墨韵致别具风范的竹根与竹笋,点线墨色穿插交融的秋荷以及表现性与本真且手法恣肆淋漓的玉米等等,都因此成为一个个没有结局的文本。因此,我们看到,上述作品的意象性极为突出,画家笔下的花鸟符号及其表现方式传达出他作品风格的总体取向,在看似率性与本真中,在看似随意的笔法、墨法中,他悄然汲取了某些素描的观念以及西画效果的深度和厚度。其实,这是一种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模糊性的艺术方式,它是现实物象与情感思想的复合物,使两者在创作瞬间突然遇合而成的产物;始终伴随着画家内心精神的体验,我们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竹笋在画家笔下已成为主客观结合的形式,芭蕉在画家笔下的情感凝聚,荷花在画家笔下的情绪表达——它们以局部的丰富手法和笔墨的变化,构成了整体的空灵与张力,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李晓明作品中的花鸟画意象的笔性墨韵在于传达一种并不真实地感觉,而这种感觉又始终围绕着形式意味去扩散与延伸,这其中包含着明确的抽象因素,用以容纳深广的情感世界。仔细解读作品,可以看到上述作品中意象与生活现实的距离,画家笔下的意象符号是纯形式的、纯语言的与笔墨的,在变形、夸张与删繁就简中着意体现出意与象的结合,主客观的交汇,显然意的复杂内涵隐藏在“象”的背后,弥漫在笔墨意蕴之中,令人难以把握。
  显然,自然的花鸟表象一旦进入画家的情感范围,原来的自然便不再是纯自然的物象了,而被赋予了“人化”的意义,成为凝聚着画家感情的意象,它不再是苍白的图示摹写于简单的对物写物,而是创造过程的审美对象,其有人文意蕴与价值。异样的意象,成为画家生命的内在部分,并始终接受心灵的作用,进而转化为情感形式,显示出个人性与独创性,李晓明的花鸟画表明的正是这一点。在看似无序与随意的笔墨变化中,不难发现,画家作品中的结构主宰着笔墨秩序、节奏韵律等。在李晓明的作品中,笔墨秩序、节奏韵律是互为一体与不可分的,它们同时体现为作品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以此为前提,我们看到画家作品中紧紧控制着用笔用墨中淋漓酣畅与法度规矩的统一,粗犷恣肆与严谨细微的统一,整体浑然与局部精细的统一,平面表现与写意塑造的统一;这当中,贯穿着意象符号与笔墨手法的分化与整合、错杂与变化、无序与有序的结构要素、整体感卷和节奏形态,由此产生了任意挥洒的写意性与烂熟于胸的秩序性,正是这些要素表示和构成了作品的圆满体式与形态。
  在李晓明作品的解读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笔墨、点线、运动、起伏、对此与统一产生的律动——起承转合、疏密浓淡、抑扬顿挫、皴擦勾勒、曲折跌宕等共同构成了画面的特定秩序与运动的形态,并显示了某种节奏的规律性;至少在画家的作品与表现方法中折射出千姿百态与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艺术在返照自然中,是依据自然与生命的规律的,具体而言,它传达的是画家的内心世界;由此,便形成了作品不同的取势、品格与情调,譬如画家笔下玉米的茁壮与成熟,芭蕉的疏淡与纤弱,竹笋的活力与清新,秋荷的残破与沧桑——都取决于画家的内心的节奏,去决定作品的节奏,作品的节奏又决定了作品的情调——秋荷的悲凉、竹笋的锐气、芭蕉的轻柔、玉米的挺拔等等。可见内在节奏于作品乃是最基本的规律与力量,是结构的内在作用力,在李晓明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它特有的跌宕多姿、扣人心弦的内在节奏。
  李晓明以其敏锐的感受力,在自然界发现和寻找自然与人的共同节奏韵律,在创作中,自觉地把握节奏、匠心的营造节奏,着力于笔墨、形式的节奏美创造。
  多年来,画家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外部形式规律与内部情感规律统一在充实与圆融之中。首先是笔墨秩序变化构成的形式节奏,这是可视的、外部的节奏。分析作品不难发现,用笔的中锋转侧锋,乃至散锋以及运笔轻重缓急、点线勾勒,墨韵的营造与控制,它们之间的错杂相间、交相更替,使作品的气息、张力与取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体现出外部的形式规律特点。其次是意象、笔墨之间的主观情感融入和意识在其中的流动所构成的内部节奏。具体地说,是作品情绪部分的不同情感取向的传达、如芭蕉的飘逸、秋荷的惨淡、玉米的丰硕、竹笋的鲜活,其中每幅作品自身的张弛变化,舒徐疾快以及墨色的苍润配置,用笔的粗率婉转彼此的交融更替,自然形成了富于主观色彩的内部规律及节奏。这里,我们可以在作品中解读出情感意识流动的轨迹和心路历程,质言之,内部规律就是回荡在画家作品中生命意识的节奏与旋律。李晓明的水墨花鸟画,以水墨材质抒写了自然生命的律动美,它反映了画家对水墨画本体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画家对形势意味及艺术规律的独特理解,画家善于透过自然意象去表现生命本质与艺术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李晓明在笔墨的苍润交融之中,强调把传统带入现代语境中,使古老的水墨花鸟画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画家力避表面与浅薄的摹写,力求进入深层的艺术感悟,用以提示水墨花鸟画永恒的节奏之美与创造魅力。
其他文献
从2007年7月26日到今年的7月26日,中国文交所走过整整六年的历程。其间颇多风雨,质疑甚至指责在最近的两年内时断时续。那么,被称为“中国文交所之父”的彭中天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了这种前所未有新业态?当初是如何设计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称“文交所”)的?他的初衷是什么?本文力求给公众一个完整的答案。  从2009年的6月15日开始,人们渐渐对文交所有了懵懂的了解,在这一天,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
期刊
“南红玛瑙炙手可热,堪称又一个‘疯狂的石头’!”武汉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委员会主任罗明翔说。  南红玛瑙被誉为玛瑙中的钻石,历史上一直受追捧,在清乾隆年间被开采殆尽,曾一度淡出藏家视线。但随着地质勘探的发展及新的矿脉被发现,最近几年,南红玛瑙重新受到藏界追捧。  近年来,南红玛瑙一路飙升,老南红玛瑙主要做成珠子,5年前一颗不过百元左右,如今,身价已达数千元一颗。而新南红玛瑙料,几年前不过几百元一斤,
期刊
“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吉州窑,坐落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吉安古称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窑口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过现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伍映山及其团队的数年努力,窑口逐渐得到恢复保护,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伍映山被授予吉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窑口恢复  2003年,到吉州窑开展陶瓷恢
期刊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尤好瓷器,甚至直接干预瓷器制作,景德镇御窑厂工匠应随皇帝喜好潜心尽力,不懈追求,终使雍正御窑生产水平极大提高,瓷器审美艺术亦随之达到空前极致。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色调淡雅,立体感强。泓盛此次甄选以康雍乾三代为主的官窑精品、宫廷精品器物,引藏家注目,总成交额1074万元,获得良好反响。  清乾隆 粉彩葫芦灵芝水盂  估 价: 50
期刊
以细致的观察思考为茎叶,  捻会心一笑的趣味成花朵,  让产品寓实用于妙趣,  设计的本质源自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而美好的生活经验常来自于细微处的小小贴心,  设计师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切入,  希望各种个性的你们,  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  赐行走中军令  Token card protector  我们将令牌与卡片保护套作了趣味性的连结,在经过闸门时感应卡片有如握有令牌的尊贵,可以使人
期刊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  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
期刊
据《陕西日报》10月21日消息,陕西柞水县全面启动凤凰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建设,规划4年时间,总投资17亿元,将凤凰古镇打造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凤凰古镇被史学家称为具有秦风楚韵的“汉江古镇活化石”,其总体定位为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物态定位为秦楚古街建筑遗址观光,业态定位为清末历史场景的再现,文化定位为传统社会行为方式的演绎,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最北方的南方古镇。
期刊
回归定义本真  文交所是中国独创的文化金融新概念,是中国对世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大贡献,文交所本身就是典型的创意产物。她的诞生地就在北京。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宽松的创意环境、高端的思想碰撞、完善的要素市场以及对国家文化战略的深刻领会催生了文化产权交易所这一新生事物。从2006年形成创意到2008年成为两会提案,从上海文交所挂牌到全国各省的紧随。短短数年北京创意的星星之火已呈全国燎原,之势。什么是文化
期刊
从板胡师到歌手,到民俗歌唱家,到“杨白劳”,他完成了几次转折与蜕变,如今又成了书法迷,但他那粗犷豪放、真诚朴实的真性情从未改变。  7月5日,环球旅游音乐榜2012年度颁奖盛典在京隆重举行,由著名民俗歌唱家张琳创作、与青年歌手王娜对唱的《吉祥大舞台》获“环球旅游音乐榜2012年度十大金曲”殊荣。这位“西北大汉”在艺术道路上已走了近30年,完成了几次转折与蜕变,一路走来他不断书写着人生的可能与传奇。
期刊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