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形意拳门人习拳心语(五)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zg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者语:这组文字,是外经贸大学武术协会中梁氏形意拳门人习拳之心语,虽非名人高论,但具是每位作者各自在习拳实践中的真实体悟。相信拳友诸君读后当有裨益,故愿为简评荐之。
  拳静
  王海云
  随刘老师习拳多年,因我原属性情急躁之人,因此对静以及静带来的感悟是最多的。大一时开始接触形意拳。起初的印象就是五个简单的动作,每人都在安静的不断重复练习。乍一看去都是一样。但大家练习得非常认真,尤其是习拳多年的师兄师姐们。虽不明白,姑且照着样子先练着。后来刘老师向我们讲授形意拳。形意拳是以形与意相合而成的,练至一定程度时,两者是不可偏颇的。在介绍完形意拳起源之后,开始讲解练拳的基本要求。其中“松、静、柔、整”是基本的习拳要求,是习拳的基本原则,在练习中须贯穿始终,也是练拳需要达到的目标。
  在“松、静、柔、整”这四个字中,我认为“静”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我的感受是先“静”,方可达到“松”,进而“柔”,以形成“整”。因此在练拳中较注重于“静”和“松”。“静”本义指松开争夺的手去看天蓝色,后引申为停下来、安静、沉着、贞洁、纯净等意。
  练习形意拳并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只求外形相似,以求达到动作标准而已。更多的是一个脑力劳动。因为在习拳的不同阶段,这几个字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自己在练习中细细体味,不断进行总结。“静”也是一样的。
  刘老师在开始讲授时,对“静”最初的解释就是让大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不要想其它的事情。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而我在初期学拳时只能做到安安静静、不吵不闹地练习。经常是脑子里在放片,我能清晰的意识到,只尽量不去理睬它而已。在这一阶段习拳也就是先搭个架子。
  练习一段时间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对外形动作进行调整,不断进行修正。此时脑子里依然在放片,但已逐渐不是清晰的意识了。
  当外形动作基本正确后,刘老师开始要求五行拳的基本都做要连贯,并达到初步达到手脚一致。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心静下来,然后才能够同时指挥自己的手脚达成一致。若心思稍有分叉,就会出现步幅不稳,身形晃动等。此时是一种专注,内心是处于紧张状态的,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随着习拳的进步,对连贯及整都有了新的要求。此时,必须从“松”、“柔”处着手,并初步体会到内外相合。这对静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层。我也第一次出现了“静”的困扰。当时因为工作的影响,内心很难达到更高的静。在向刘老师求教后,我开始背诵《心经》。后来惊奇的发现,背诵经文居然会使自己更加沉静。在习拳过程中,不但有内观,更加容易感受到新的变化。
  现在我在练习中又有了新的困扰——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静”又需要达到新的要求。因为“松”不仅是身体外部肌肉的松,在更加“柔”和练习的要求下,体内的五脏六腑也要达到“松”,进而在意识上放“松”。同时对意识对练拳带来的影响有了些许感受。而我能做到的“静”是有很大差距的,仍需要通过打坐等方式继续努力。
  虽然在习拳方面我仍处于较低的阶段,不完全明白杨老师说的“心静而无杂念,意需纯静”的境界是如何的。会在日后的练习中尽力去体会。然而习拳中“静”的理解与感悟逐渐对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我属于性情急躁的人。在做事及与人相处中,这一点都表现非常明显。但是,随着练拳的变化,我在生活中逐渐开始沉静。虽然仍较为急躁,但比之前已有很大改观。
  处事方面。《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沉静下来,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晰地考虑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更加适合的解决方案,思虑变得更加周详,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妥当。
  习武能够强身健体。如能在习拳中好好体会“静”,在养生方面也是大有益的。《黄帝内经》中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单说思伤脾。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思虑过多影响身体对养分的吸取,进而损伤身体。“静”可以使自己对事情的考虑更易清晰,减少不必要的“胡思乱想”,以达到少思,进而养生。(2000级保险系)
  师评:对静的体悟十分精彩,实过来人语。背诵《心经》以达静是其独到的经验。也是拳禅一如的实例。
  但自耕耘,草间收获
  王珊珊
  我于2002年经张旭光老师引荐,开始跟随刘老师习练梁式形意拳,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光阴。由于这近十年的练拳经历一直是断断续续的,故不敢说在功法方面有很深的体会。现仅就我个人对练拳动机、练习体会以及经验教训三个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心得,与形意拳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分享,希望能对习拳路上的后来人有所帮助。
  为什么练习形意拳
  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应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动机,这样能够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致越走越偏,练习形意拳也不例外。
  概括起来,我们练习形意拳取得的功效不外乎三点:即健身、防身、修身。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存在的自身问题和需求是不同的,以致于在刚入门时的动机也都各不相同,有的人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人则是为了提高自卫能力……但仅仅以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功效作为练习形意拳的主要目的,在初学阶段虽然无可厚非,若深入下去则使我们无法完全领略形意拳博大精深的真正内涵。甚至如果过于偏执,可能还容易生出弊端。
  我想,我们练习形意拳所追求的所谓健身、防身、修身,最终其实是一个整体,只不过体现为一件事情的三面,即体、相、用:以心境平和、清静无碍(修身)为体,以神足气旺(健身)为相,以技击玄妙(防身)为用。拳谱说:“静者为性,动者为意。”所谓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无论是练习过程中的要领,还是最终达到的结果,健身、防身、修身的内涵都是同时存在的,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
  我们所学习的梁式形意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顾打兼施之拳术。”(引自《形意拳术见闻论》)。虽然拳式动作单调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其以“于自然中求得松、静、柔、整”为练习的法则,其中蕴含了极其科学和完备的习练体系。《形意拳真意》中说“松静乃得功之基,柔整乃得功之法,自然乃功成之保障也。”只要我们按照前辈们所传承下来的要领,得法地一步一步练去,自然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技击,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善心念、净化心灵——“静”正是始于“净心”的。   拳谱说:“习拳术者,对己者十之八九,对人者十之一二耳。”练习形意拳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形意拳。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而是作为毕生的修行功课——这就是我练习形意拳的原因。
  练习体会
  我们所学习的梁式形意拳是以“松、静、柔、整”为练习法则,我个人的体会是,无论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何种问题,最终都能归结到这四个字上来。断续练习多年的经历也可简单归纳为对松静柔整的体悟。对此主要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入静
  《形意拳真意》的门人问答录里面收录了一则关于“如何入静”的问答。刘老师的回答为:入静的方法就是练拳,想着练拳就行,别的都不要管它。我对此颇有体会。
  我们在开始练拳时,一般都会先站桩来帮助自己入静、放松,并将这种入静、放松的感觉延续到练习拳式中。然而我的体会是:站桩时的确入静、放松了,但站桩结束开始练拳式时,手足一开始有动作,执着烦恼就又来了。我这动作对不对啊?比昨天好像没有进步啊?……于是心又不静了,身体也不自觉地开始紧张。平时心猿意马,练拳时要做到心里真正空净太难;练拳时去掉对外界的关注容易,去掉这最后一层对练拳本身的执着就是难上加难了。
  而“只想着练拳”就是一个很善巧的方法,把不安分的心安住在手足的动作上。只需要再做一个减法:把动作对不对、有没有进步等想法都扔掉不管,只静静地观察并且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就好像在看别人的动作一样,如果知道这个动作不到位,下一个动作中加以调整就可以了。张老师有一句很形象的话令我很受用:“错了包换。”我的理解是,动作错了也别往心里去,改过来就行。这时,虽然手足动作连续不断,而内心一直是清静平和的,身体也渐渐容易放松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将站桩中的“松静”之感延续到行功中来了。
  (二)松柔与松沉
  梁式形意拳以松柔为特点。我曾经有一个阶段,在练拳时为了追求“松柔”而刻意造作使动作很慢,看起来动作很慢很柔,其实自己知道,里面肌肉紧张得很;别人也能看出来,因为看上去手也是轻飘飘的,没有气势。
  《形意拳真意》中说:“松者,元气充足,经络畅通,身有松通之感,是为松。”“柔者……然他人观之则气势圆满,沉稳壮健,势不可侵……”因此归结上述原因都是由于功夫不到,体会不到真气充实起来以后真正的松——松沉之感,动作看上去自然没有气势,轻飘飘的了。所以,在现阶段,自己的功夫未达到之前,仅做到不用浊力即可,而不应为了追求外表而造作,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三)心要暇
  拳谱说:“八要者,形意拳之母也。”而内外八要论中有一则是“心要暇,心中不慌不忙之谓也。夫慌忙,气必乱……故心要暇与练气相表里也。”我的体会是,心暇,气顺,动作与呼吸就容易配合得上。
  在之前练习行功时,内心会不自觉地把练拳当作一种任务,在练的过程中就像是在完成任务,潜意识里总想赶快完成,造成练拳时容易累和胸闷。现在想想就是因为动作拘着,造成呼吸也不太顺畅,二者配合不上。
  直到有幸读到了杨立德先生的一首偈子:“身似浮云气如风,体势随风轻又松,练功接近此境界,神清气爽妙无穷。”惭愧的是,我对其中提到的“气”的体会,除了呼吸以外,尚未有进一步体悟;反而,是对“身似浮云”、“体势随风”的境界略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一下子使我从内心对练拳这个“任务”的牵挂扔掉了,心里好像有个沉包袱一下子掉到地上的感觉。
  我认为当时的第一感觉用“暇”来表示是很贴切的——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经历了这个转折点,整个练拳的感受都不一样了,从“任务”变为了“享受”,就像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或者在品一杯香茶的感觉那样悠然自得,整个身心也一下就轻松下来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动作不拘着了,自然随着呼吸走,二者配合好了,才会有上面说的那些感觉。
  经验教训
  回顾我自己在这些年的习拳经历,最大的两个问题是经常中断练习和读拳谱少,我感觉这对实际功法的进步还是带来很大障碍的。不禁感叹学习形意拳的两易与两难:学拳易,而持之以恒地练习难;练拳易,而明拳理难。
  “欲得武术真功大成者,非求明师详加指点,深下苦功而不能。”我想在这两难上,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以一颗恒心和平常心,但自耕耘,莫问收获,相信收获自会是水到渠成的。
  以上习拳心得仅为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若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前辈及同学们不吝指正。(200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师评:把健身防身修身理解为一个事物的三方面;把只想着练拳做为达到松静的善巧方法;读杨师“偈语”后的练习体会以及习拳的“两难两易”说等等数项都体现了作者体悟的精细准确,并且语言朴实诚恳。
其他文献
摘要:青少年负性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冲动行为、过激行为、反社会行为等问题,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心理行为障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集体项目的教育活动,施以规则教育、情感疏导,利用团队的力量、榜样的作用,教育学生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在体育运动中认识自我、在团队关系中发现自我、在竞赛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个体的心理行为问题得到矫正。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行为问
期刊
摘要:央视五套推出《武林大会》栏目最初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成效,节目的实战性设计颠覆了武术在武侠影视剧中近乎完美的传播学形象,但是,其所扬谕的真打实摔的格斗理念却未能取得理想的收视效果。《武林大会》虽然加入了表演性元素,但仍无以超越古典型武艺诗意化表达的高度,其对经典武打影视剧的通俗化诠释,同样遭遇到设计简单、内涵单薄、失去武术生态活性的困境,而折中主义的规则体系造就出《武林大会》的温和风尚难以吸引更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体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文章就在“少年拳、弯道跑技术”的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些想法、做法及教学效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主体参与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在武术各类器械中,棍是诸般器械之首,棍法是诸般器械技法之源。近代所传,崇少林为棍之祖师。少林棍法,在武林中独具一格、堪称一绝。本拳谱中的棍,属南少林的齐眉棍。就攻防而言,两头都是主力,一旦打开,两头生风,势如狂风骤雨,力贯全身。少林素有慢拳快棍之说,可见棍之风格。上打雪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  源流  此少林夹枪棍法原是峨嵋少林高僧申成德大师所传。申成德大师从峨眉山下界,来到湖南芷江,在黄甲街居住
期刊
1.在狭小的空间被以人持刀砍,劈杀,请问该如何,自身没有武器。请问在徒手情况下如何自保?  答:自保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对手失去战斗力,如果你功夫不能一击必杀,那就要近身攻击对手要害部位,在狭小空间对方也不利刀法的大劈大杀,如对手持刀砍来,砍刀,都是以劈砍杀伤对手为主,对手将砍刀劈杀时,腿上功夫好的要把握对手举刀时,用脚重创对手要害,力求一招制敌,要把握对手举刀时,腿法已重创对手,如果对手在落刀时,虽
期刊
春节前,武术采访组一行在星期日专程来到北京海淀公园稻香湖畔,采访久负盛名的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室外训练基地。早上九时,阳光明媚,公园内很幽静,在临湖一片翠竹环抱之中的木质地板场地,著名北派少林拳专家秦庆丰先生正在上课。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弟子(约三十余人)正在秦先生有节奏的口令下训练,他们手持竹刀,动作认真严谨、整齐划一、步法稳健、英气逼人,原
期刊
相关链接  铁桥三(1813年—1886年),原名梁坤,广东南海县人。拜福建莆田少林寺觉因和尚为师习洪拳,尽得其师真传。洪拳在明末清初中传人广东,在广东流行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铁桥三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铁线拳,属于少林外家拳之内功手法,专为锻炼桥手之用,是铁桥三的绝技,后由铁桥三首徒林福成传授给黄飞鸿。  铁线拳是一套养生拳,以运动肢干,畅通血脉为主,具有壮魄健体,反弱
期刊
铁线拳是洪拳中的的内功拳术,其练气练意的法门具备了洪拳绵、匀、顺、力的特点,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其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法中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炼,使
期刊
在当前的武术界,练形意拳的女性很少。李雨洁是个例外,练得好,传承得也好。她演练的形意拳朴实无华,节奏鲜明,拳势紧凑,劲力浑厚,富于自然之美。  2014年11月23号这天,李雨洁在北京大兴区举行了一场收徒仪式,周天峰、郭云秀、李岩、杨彪、王晓光、黄瑾等六名武术爱好者成为她的弟子。  在收徒仪式上,我听到了很多对她的评价:“师姐做了很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形意拳传人李小军说。  “她为人谦和,对武
期刊
拜访太极名宿郭福厚先生  郭福厚,1923年生于山东省,现居天津。当年因患三期肺结核医治不好,遂拜著名武术家李玉琳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又随师习练了形意拳、八卦掌、武当剑诸技,从此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郭老对太极拳的技艺和理论造诣颇深,现为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北京龙飞拳法研究会、澳门龙飞武术学会、南开大学武术协会及神户太极拳协会顾问,他还是武当山武当拳法特邀研究员、天津市武术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