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形近字辨误r(十三)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G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戳”和“勠”的不同rn一个网站上,有人写了这样的话:“五星小学全体同仁将和衷共济,戳力同心,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句中的“戳力”应作“勠力”,这是形近字造成的错误.
其他文献
【理论解说】  新闻,意思是“新的见闻”。作为一种文体,新闻又叫新闻报道。它的功能是及时报道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让读者了解,以便自由地进行判断。  新闻为了追求报道的及时迅速,体现出“新”字,它必须具有时效性;为了使报道的内容令人信服,它必须具有真实性;为了使报道的内容清楚明白,它必须具有精练性;为了使报道的内容能够吸引读者,它必须具有可读性。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新闻还要求报道的内容对于社会具有积
期刊
目的分析探讨在外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采用Mini-CEX考核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实习的100名外科实习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实习生实习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教学组与Mini-CEX教学组,两组各有实习生50名,实习结束后对比两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并统计两组实习生的教学满意度与职业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教学结束后,Mini-CEX教学组的实习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
对于即将成为毕业生的高三学生而言,这或许是我写的最后一篇赞美老师的文章。从小学起,我们将“园丁”“蜡烛”这些辞藻由生疏运用到熟稔,那些岁月里的提笔,像是被华丽章句充斥的河流。可现如今,猛一回头,我们即将被这条十二年的河流甩出,驶向更远、全新而未知的世界。终于,我开始觉得那些辞藻再也盛不下我的思考,关于老师的思考,关于老师世界的思考。作为一名转校生,迄今为止,我的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在江苏度过的时光与在上海开始求学的时光。后者,也完全可以表述为我与吕娜老师相遇后的时光。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暮春三月”,单就这四个字,也会让很多中国人心中一漾——汉字有时候会因为一些文章,而将本来平淡无奇的字面意思变得温润丰厚。比如这个“暮春三月”就因为丘迟的《与陈伯之书》而变得温润而感伤。暮春的时候,有落叶,也有落花,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格外能够产生生命的
思维的巨著,思想的巨著,境界的巨著,文明的巨著.既有恢宏壮丽的外太空描写,又有人类文明大胆的理性的思考,也有对宇宙重新的洗盘构建——看完《三体》之后,难抑心中的悲壮之
期刊
我的头顶来了一个可爱的新成员,她像一朵软绵绵的云,美滋滋地悬浮在我的额头上。丝丝缕缕,与稻田里的麦穗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而自由慵懒地斜靠着,时而随风摇曳,留下一片调皮的身影在我的眼角不断地跳跃着……  她,就是我新剪的两绺小刘海儿。  刚从理发店中走出来的我,容光焕发,觉得自己的新发型美极了。走在路上的我,感受着沁心的晚风轻轻地吹拂,内心觉得自己就像是风的女儿,随着刘海儿的舞动我也昂首挺胸着,步伐坚
“五一”长假,回了趟老家,见到一个多年未见的也是从外地回来的朋友。我们聊了很久,聊到深夜,聊了很多人,聊了很多事,聊到动情时,他向我讲了一件藏在他心里已经很多年的往事。  他出生在一座大山里,高三时父亲去世,给他留下多病的母亲和两个妹妹,对本就贫穷的他家无疑雪上加霜。父亲去世,对中年丧偶且多病的母亲是致命的打击,仿佛一夜之间,她头发全白了。他母亲强撑着这个家,早出晚归,无论冬夏,无论刮风下雨,在那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今天是星期天,雨停了,我想选几朵红色的和白色的玫瑰花带到我的墓地去,这些玫瑰花是她为祭坛做花环而种的。今年冬天沉闷得令人害怕,雨后的早晨充满了凄凉的情景,我不禁想起镇上埋死尸的那座山头。那是片光秃秃的坡地,看不见树木,一阵风过后,偶尔会飘来几朵树绒。雨停后,晌午的太阳肯定会把山坡上泥泞的土地晒干,不仅如此,它还会一直钻进我的墓穴里,使我幼小的躯体腐烂,与昆虫壳和草根混杂在一起。
不能“默”守成规  墨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宋国人,后居鲁。曾做过宋国的大夫。他的生平事迹,史无记载,自称“贱人”,属于社会下层的士。他有较丰富的手工业生产经验,是制作守御工具的能手。因為墨翟善于守城,人称善守为“墨守”。后用成语“墨守成规”来形容固守现成的规矩不肯改进。《人民日报》曾发一文《学术创新是艰辛的》这样写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接触汪老作品六载有余后,斗胆作些自己的评价.rn第一次读汪曾祺,是在四年级.母亲手中一本小巧精致的书,看上去平易近人.可是,《岁朝清供》这样的名字,于当时而言实在难懂.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