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最少的行囊和最丰厚的自己,郝阳在这世间流浪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喜欢的人宗萨仁波切,他在《正见》的扉页里写道,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如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在这世间流浪漂泊的人,我们才更应该勇敢地去感受生命的深和广度。——郝阳
  洒脱、率真、朴实,眼前这个不施粉黛的“80后”姑娘,很难让人和精明、干练、沉稳的金融精英形象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十年前的郝阳还真的供职于某会计师事务所(该事务所为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在事务所的那两年,郝阳在酒店和飞机上度过了青春的大多数时光。踩着高跟鞋拎着笔记本奔波在机场,在城市和城市之间飞,以酒店为家看着一个城市由陌生变得熟悉。工作几乎是生命的全部,赶deadline(最后期限)是永恒的主题,在客户的办公室里早9点到晚12点是亘古不变的工作时间,连续几个月没有周末休,熬通宵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有一次半夜加班的时候,郝阳去洗手间,看着镜子对自己说没日没夜的工作可以接受,和team里的同事一起做上市的大项目也很有成就感,可惜工作内容太无趣。从那个时候起,她就敏锐地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行业,高薪的工作不能激发她的热情和潜力,辞职就是意料之中的选择。
  递交辞职报告后,时间突然就多了许多。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郝阳翻看电脑里的旅行照片,无意中看到当时在成都青旅拍的一张关于志愿者组织的宣传海报。一时兴起,索性发邮件联系了组织者,申请志愿者项目。那个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出去旅行,然后拿两个月出来和公益组织一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是美国的一间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意为非政府组织)在越南的分支机构,叫Volunteer for Peace Vietnam,驻扎的地点在河内郊外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住了很多“AgentOrange后遗症”患者,定期还会有一批老兵过来接受治疗。(Agent Orange是一种工业合成的毒液,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在越南丛林地带大量使用。越战后, “Agent Orange后遗症”逐渐显现,越南人民和参加越战的美国老兵的身体出现了各种病变,更为严重的是,毒素改变了他们的生育和遗传基因,后代几乎都是缺胳膊少腿儿或浑身溃烂的畸形儿甚至白痴儿童。)
  因为郝阳是在那里工作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志愿者,于是,所有人都以为她是ABC( AmericaBom Chinese,美籍华裔)或者香港人、台湾人。她在到达的前几天里,逢人就要解释“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Made in China的大陆货,我从来没有去过美国”之类的。
  因为国籍,郝阳受到了别人没有的礼遇。在离开的前一晚,先是她教的学生开了一个欢送Party,再是在志愿者曹地,全部的国际志愿者和越南志愿者给了她个惊喜,准备了一张每个人都写了留言的卡片。最后那天,颁发证书的leader自己会永远记住郝阳,因为她是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志愿者。
  这段经历对她的影响有两个,一是产生了在NGO工作的想法,二是激发了对背包旅行的热情。以至于后来的人生,基本上就是背着包流浪在公益事业上。
  去英国读书是郝阳很长时间以来的一个计划,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就没有去,后来这个念头还是—直没有放下,结束越南的公益活动之后马上就去了。因为本科是学商科方向的,转专业到社会学方向读硕士自然困难无穷,但是和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的思想碰撞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并且,她就此确定了之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商业到非盈利。
  之后,郝阳加入了UN Women(联合国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实体,又称妇女署),主要负责在中国的一些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项目,比如说关于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关于促进家政工的劳动权利,关于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等等。
  以前在英国的时候,郝阳就知道VSO( 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这家源于英国的国际组织。后来在UN Women的时候听说他们开始从中国选派长期的志愿者,没怎么犹豫就报了名。VSO根据她的工作经验和背景,在工作库里匹配了尼泊尔这个国家。
  作为性别平等和能力建设的顾问,郝阳主要负责VSO在尼泊尔的教育、卫生和扶贫项目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剩余的时间,她和当地一家倡导和保障穆斯林妇女权益的NGO一起工作,帮助她们培养社交和工作能力。
  现在,郝阳任职于一家英国国际组织在北京的分支机构,继续为了儿童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公益理想前行。目前,她已背包去过30多个国家,最喜欢的还是尼泊尔,因为在那里工作过、生活过,对那里有特殊的感情,就好像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写的心灵故乡——“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其他文献
大学生表白遭开除,说好的爱情没有来  2014年“11 11”光棍节前,河南商丘学院一名在校男生公开求爱遭拒,更悲剧的是,他还因此与校方发生冲突,被开除学籍。  每年光棍节和情人节前,很多男生都很拼,各种形式的高调表白风行。其实,高调示爱更适合热恋中的男女,而非尚未确立恋爱关系的男女,更不适合已经被委婉拒绝过的男性。  实际上,除了“文艺女青年”,大多女性的恋爱心理更趋于理性,会更多着眼于“择偶”
期刊
眼睛早动的人,是因为喜欢一个人真的很虔诚! 新年到来前夕,我过了18岁生日。许愿的时刻,我在心里把放了很久的愿望郑重地重复了一遍,并发誓要努力让它璀璨的光芒照进单调的现实。诊断:女神仰慕症医嘱:暗恋是成功的哑剧,说出来就成了悲剧!  我想在毕业前追到我的女神洛细细——说她是我的女神,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并不知道她怎么看我。  从初中入学第一次看见她,我就被她清纯的脸、澄澈的眼和甜美的笑深深折服
期刊
植物科学插画师:山涧石缝长满惊喜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爱好不是追剧,追星,打游戏,而是画花,画草,画山山水水,你一定会想,哇,这么养生的爱好,简直太佛系了。  可对于像小姐姐阿Q这种崇尚科学绘画的人来说,这是她认识并尊重世界的一种方式。  阿Q从小热爱大自然,大学顺理成章地读了植物学专业。对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她而言,没有比“植物科学插画师”更理想的职业了。  既是植物科学,又是插画师,那重心
期刊
简单爱·检讨书    说不上为什么 我变得很主动   若对不起一个人 什么都会值得去做  我想大声宣布 对你真的抱歉   连前后同学都猜到我现在的感受   窗外的风 在吹着头发飘动   想到抱歉我 一阵莫名感动   我想给你 我写的检讨书  一直看到流泪 一直到你原谅我  我想就这样对你一直说对不起  道歉能不能够永远单纯没有悲哀   我 想对你Say Sorry  我 想给你看保证  想这样没担
期刊
“你本不是天生的王子或公主,但你却已经习惯,并喜欢上坐在明亮、恒温的地方;如果你没有拖鞋就不会在晚上走路,如果你没有空调就不知道该穿几件衣服,人生路上有些东西是必备的,但你却搞不清楚应该是什么。慢慢地,你所学会的便只有懒惰与依赖……”如果说文字能把运动的意义演绎得含蓄,这算是精彩的一段。  当大人们开始把打高尔夫、壁球作为身份的象征时,运动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与此同时,校园,也在掀起一阵运动的热潮
期刊
课内八才    1. 假如常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看电视,眼睛就会觉得干涩,久而久之会造成视力下降,所以要补充( )。  A. 维生素B1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D. 维生素A  2. 俄罗斯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请问海岸长度仅次于俄罗斯的是以下哪个国家?()  A. 美国B. 澳大利亚 C. 印度尼西亚D. 中国  3. 我们仍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起源于()。  A. 古代
期刊
课: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正式休学的?  赵可儿:2013年底,那时我们有幸认识了一些人。我认为时机成熟,与工作室的第—位投资人组建了“Creation film”,借机再次向家里提出休学的想法。2014年去学校正式签的。  课:你给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赵可儿:我想的不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生存”和“理想”。  课:说说工作室。  赵可儿:2014年初建的,我对于商业模式一窍不通,大家根本无
期刊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日的你也许会抱怨自己在家里地位太低,人微言轻;也许会反感家中之事,无论大小,皆由父母做主,而自己却只有执行的份儿;有时候甚至会抗议:都什么年代了,还搞独裁,太落伍了!  但是抗议归抗议,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权力,所以,家中的“妈”权主义和“爸”权主义并未改变。  令狐冲说:既然不能改变别人,那就改变自己……    学习——战胜每一道困难    实 例 回 放  “叮铃铃——”
期刊
(以下简称“课”):除了无尽的忙,会计事务所还带给了你别的不一样的体验吗?  郝阳(以下简称“郝”):很多!比如在偏远的矿上工厂里每日听大喇叭广播;在银行的地下金库里看满屋子成捆的现金;在元旦的清晨走进味道刺鼻的造纸车间……现在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觉得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  课:为什么会想到去参与NGO在越南的公益活动,是想吃米纸卷还是想奥黛?  郝:我一直都对非政府组织和公益很有兴趣,要不然之前
期刊
随着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中国学生固有的教育观念和共性被美国大学和社会总结归纳出来,比如“成绩是唯一的标准”,“上课的时候是一只沉默的羔羊”,“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甚至缺乏西方社会的核心理念“批判思维”,被西方称为“中国病”。  但很多优秀的中国学生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西方大学的看法。“中国病”是需要时间来治愈的,经过初期适应之后,很多中国学生能够自信地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