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1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其他文献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常常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常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有时在设计这些活动中,我们只注重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是为了活动而组织活动,这样不仅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不到培养,而且有时严重到不能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要在遵循和符合初中生语言学习规律及心理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期刊
【摘要】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生的必修课。时事教育对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进行国情教育、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就如何运用时事资源进行基本国情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时事教育;时事资源;基本国情;探究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教基厅[1993]23号)》指出
期刊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音乐与人”的问题。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因此,“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是孩子们喜欢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课也应该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作用,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潜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才能打开学生心之窗,放飞音乐得梦想,使学生落落大方地、自信地表现音乐,展示
期刊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爱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人生需要爱的温暖。犹如沙漠需要绿州,春草之盼甘霖。  1 爱是教育的基础  1.1 对学生,真诚热爱。正如,刘纯朴老师说:“我从教育实践中深深感到:热爱学生是教师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很多优秀教师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师爱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课是创造这门艺术的前奏。  没有人不喜欢豹头,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场,一种可以压倒全场的气场,使授课者在开场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成功导课呢?以下几点可能会给教者一些启示。  1 语言的盛宴  列宁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交际工具。这句话道出了语言的重要性。是的,师生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导课时也离不开语言,语言的感染对学生很重要,他们在不经意间便得到熏
期刊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清除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我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1 发散性阅读,诱导发散  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有一处细节描写,陈赓找到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藏区的特殊环境,藏区的牧民学生、家长对它不重视,以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汉语文的知识了解程度不够,语文的说话能力很差。因此,要想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认真听讲,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认真听课是接受新知识的基本方式、学好知识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集中注意力、通过听、说、记、想来听好一堂课。  1 联系实际,引导学习  藏区的学生在学
期刊
1 幼儿教育作为人一生的奠基教育  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与重视,从社会角度而言,人们纷纷出资出力,兴办各种幼儿教育中心、兴趣园所、特长班,名目繁多,足见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家庭角度而言,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学绘画、练跳舞,今日琴棋、明日书画,足见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  在此提出尊重幼儿是因为我们的确有意无意地“不尊重幼儿”,幼儿一直被看作是不懂事、无思维能力的,他们是“未成熟
期刊
一棵小树为什么会弯弯地长着?一株小草为什么会曲曲地立着?我不得不惊叹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去赞扬它旺盛的生机,其实这是环境的使然。  我是一名幼稚园老师,我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在教学工程中,要利用好各类教具,让他们对上课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幼稚园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对许多感兴趣的事,年幼的他们总是很乐意去做,而且
期刊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1 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