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忠大血管保护神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孙氏手术”的创始人,孙立忠发明了七项大血管手术关键技术,使我国大血管手术死亡率由20%下降至4.3%。孙立忠有一个信条:医生不是神仙,不能保证把所有病人都治好,但是医生要创造条件,使每个病人都得到救治的机会。
  人体中血液循环的主干线也就是大血管,它是指心脏直接发出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而主动脉夹层就是指这段主动脉血管壁出现了分层,血液进入了血管壁之间的组织。
  这种疾病极其凶险,血液淤积在“假腔”中,使血管呈“瘤”样膨大。它虽不是肿瘤,但由于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因此凶险程度超过任何心脏疾患,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大血管疾病。在发病48小时内,一半的患者可能死亡,其后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1%。
  创新组合孕育出“孙氏手术”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人数猛增。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患者超过20万人,主要发病人群为40~70岁。上世纪我国在这类疾病方面能够借鉴的经验寥寥无几,而且国外手术方法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也不好,死亡率高达20%。对于这种高难度手术,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忠另辟蹊径,孕育出“孙氏手术”。这个手术方法,不但是孙立忠创新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国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里程碑。
  截至今年4月,“孙氏手术”已在国内60余家医院得以应用,完成手术8000余例,并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手术200余例。孙立忠自己带领的团队完成了2000余例,总成功率达96.2%,享誉国际学术界。
  “孙氏手术”的学术名称叫做“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这项手术主要治疗的是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之所以叫支架象鼻手术,是因为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很像一根弯曲的大象鼻子,或者说像一根弯曲的拐杖头,经主动脉弓远端置入一根支架型人工血管,就像大象的鼻子。
  孙立忠说,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步骤之一:将病变的主动脉弓用一段人工血管替换掉,远端置入一段人工血管。但以前的手术材料和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创新的思维在孙立忠的大脑中不断酝酿。终于,2003年,孙立忠从抗击非典的前线撤下来,在宾馆隔离休整时,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
  他将国外用于治疗真性动脉瘤的象鼻技术创造性地借鉴了血管支架的放置原理,设计了支架型的人工血管及其输送装置。
  孙立忠说,“这两项技术的创新和组合,才是我的‘孙氏手术’。”采用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后,主动脉夹层手术20%的死亡率,很快就降到了5%以下。
  由于手术效果好、适应症广泛,“孙氏手术”很快成为国内复杂型A型夹层标准术式。世界各地的心血管医生,也都来向孙立忠“取经”。2009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多家医院的17位心脏外科医生自费来到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向孙立忠学习这项新技术。
  今年,是“孙氏手术”问世十周年,孙立忠还在不断改进他的手术方法。“我们的改进在不影响最终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手术的难度,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这门技术,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孙氏手术”的改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型支架血管,将四分支人工血管和支架血管结合一体,减少手术关键部位操作的技术含量,简化了手术步骤。而另一个是将简化过去全部替换主动脉弓,改进保留头臂血管的主动脉弓替换术,简化了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创新意识是“磨”出来的
  如今的孙立忠被称为“安贞一宝”,在所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工作的30年间,他共主持完成心脏和大血管手术近万例。
  在从事大血管研究的最初阶段,孙立忠所在的血管外科中心只有10张病床,而且还是两个病区拼凑在一起的。随着他在这个领域的不断耕耘,以及医院和患者对他的不断认可,病床数也逐步增加到一个大病区40张床。
  在孙立忠的大血管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的过程中,“创新”是他一个非常闪亮的标签。
  孙立忠的创新意识,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感觉。
  当时主动脉手术的“血战”之名不是凭空捏造的。“以前手术一出血,护士就得在手术室和血库间来回跑,有的病人要输上万毫升的血,但是越出血,人体凝血的机能就越差,最后如果止不住就有生命危险。”谈起那时的手术情况,孙立忠仍然有些感慨。90年代初期,手术做完,医生的拖鞋经常被凝固的血液粘在了地上。所以为了防止溅血,上手术前医生都用塑料薄膜把手术服围上。
  为了减少病人大出血的危险,同时也减少大出血给医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孙立忠想出了“自体血液回收输入技术”。
  从前手术时,病人的出血都被吸出来扔掉了,利用这套回输的方法,病人的血液被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体外循环机输回患者身体。“那时想这个办法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想着病人的血别丢了,只要病人身体里有血,就死不了人。”
  在孙立忠看来,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给做大血管手术的医生们带来了一个信心。“它让医生们知道,做主动脉的手术不再那么可怕了。”
  从1995年到2005年,孙立忠差不多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在主动脉手术。在孙立忠看来,喜欢在手术上想办法,跟他的经历大有关系。
  “很多方法,都是从艰苦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艰苦的环境是锻炼人的。”孙立忠参加工作时,还是我国医疗条件比较艰苦的时期,孙立忠的老师经常带着年轻的医生修理手术器械,甚至还要自己打磨灌注针头。可以说,年轻时养成的“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的习惯,是孙立忠创新的基石。
  后来,一旦手术上遇到困难,孙立忠总是变着法儿地想办法解决,“病人就在那,即便没有现成的方法、器械,也要想办法把手术做成。在一次去新疆的手术中,孙立忠甚至用一片掰断的剃须刀成功进行了手术。
  孙立忠自称没什么爱好,因为觉得“浪费那些时间不值得”。在钻研大血管业务的时候,他经常24小时都待在医院,白天做手术,晚上累了就躺在值班室,和同事聊天,内容仍然离不开手术。   “我觉得用心思很重要,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有时候是临床上遇到问题,综合看书、再结合先进的经验,才会产生灵感。”孙立忠说。
  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
  在记者采访的这天,孙立忠有六台手术,虽然有些只需要“场外指导”,但是各种事务性的工作还是时不时要打断采访。孙立忠从早上5点半就开始的每天,在这些事情的充斥下,还是显得异常紧凑。
  即便如此,孙立忠在推动我国大血管事业发展上所下的工夫,一点也没有减少。去年,孙立忠的科室,单是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的手术就做了近200例,但是由于这个病发展太快,还是有38个患者,在急诊手术前就死亡了。
  对于这些没来得及手术的患者,作为医者的孙立忠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别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说我不怕这个。我去年做了200多个患者,还有30多人没来得及做呢。所以我一定得教会更多的徒弟,还有那么多患者等着呢。”
  孙立忠有一个信条,他也常跟身边的医生讲,“医生不是神仙,不能保证把所有病人都治好,但是医生要创造条件,使每个病人都得到救治的机会。”
  从1998年起,孙立忠就一直致力于培养国内的大血管人才,坚持每年召开主动脉方面的会议和培训班。一开始,人们对大血管关注很少,有时即便只有十几个人来听讲座,孙立忠也还是认认真真作报告,积极推进大血管新技术的普及。
  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学习班、进修生和研究生教育等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主动脉外科发展。可以说,目前全国所有开展主动脉外科的医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他的培训,并在应用他所创新的技术。
  “我觉得只要努力去做,不断推进这个工作,就有更多的医生可以完成手术,让更多的患者不用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家乡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孙立忠说。
  我国大血管发展有三个“不”
  多年的学科建设经验,也使孙立忠看到了很多大血管外科的问题。孙立忠认为,我国的大血管事业在临床治疗的方面,虽然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但是还是有差距。他将这些差距总结为三个“不”。首先是发展不平衡;其次是诊疗不规范;第三是治疗不及时。
  第一个“不”主要体现在,一些大的医院在治疗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在研究方面,比如发病机制、预防以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方面却未同步。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生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第二就是诊疗不规范,有些技术和规范在一个医院能实行,另外的医院就不行。第三就是治疗不及时。这些不及时造成一些患者根本就得不到治疗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三个“不”。孙立忠除了多次举办培训班、讲座,还组织各省的大血管学科带头人出国学习访问,使他们自身能力提高,进而教会周围的医生,通过辐射式的传播,提高整体医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孙立忠还致力于推广大血管治疗的标准诊疗规范,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流程性方案,让各地水平不同的医生,也都能“按图索骥”似的救治患者,从而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孙立忠99%的时间谈的是手术、是学科建设,谈起自己时,却总是语速飞快地带过。当记者在采访快要结束时,几乎要将他定位为“极度热衷工作的和蔼医学专家”时,孙立忠却展现了他内心感性的一面。
  “这么多年,我要感谢我老师、同事、单位,他们帮助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都不是我最要感谢的。我最要感谢的是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信任。他们很多人找到我时,是抱着把命都交给我的决心。那个时代做手术成功的太少,做手术就意味着可能会下不了手术台,撒手人寰。这些他们都知道,却还是信任我,让我为他们做手术,这种信任是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比的。”
  带着这些信任,孙立忠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也许,就是这份沉甸甸的医患之间的信任,成就了这位中国大血管的领军人物。
其他文献
2050年  美国专家预测至2050年,北极冰层将会变得很薄,破冰船将能够开避一条从太平洋至大西洋的直航线路,届时欧洲将实现500年来“大西洋—远东”直接贸易的梦想。新航线航程将比目前使用北海航线缩短二成,全球海洋航运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英国《每日邮报》  115岁  世界最长寿女性、日本的大川美佐绪今日迎来115岁生日。大川的生日菜单是她最喜欢的鲭鱼寿司盘。她从未期望如此高寿,为此她感
期刊
随着天气的转暖,春花烂漫的季节真的来到了。于是,在公园里,在郊外的山坡上,在池塘边,在所有鲜花盛开的地方,你都能看见人们拿着相机在拍花。鲜花是大自然最温柔的馈赠,无论是成片的花圃,还是山间孤独的一枝,在照片中它们都可以有着千姿百态的表现。让我们拿起相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接受这大自然的馈赠。  不要总是纠结自己的器材  花卉摄影上对器材的要求较低,理论上任何器材都可以拿来拍摄花卉。所有焦段的镜头
期刊
兹韦兹多奇卡船厂日前称,俄罗斯海军2017年之前将把两艘945A塞拉级钛合金双层壳体攻击核潜艇进行现代化改装和重新服役。塞拉级核潜艇拥有轻而坚固的钛合金壳体,使其可下潜至水下550米处,提高生存性并减少磁性特征。俄曾造四艘,现有两艘在北海舰队服役。  ——俄新社  日本研发会说日语机器人  由丰田汽车公司和东京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发出会说日语的机器人,并计划于今年夏天送往国际空间站。该机器人身高
期刊
以色列和中国研究人员最近成功发现一种通过测试人体呼吸气体来诊断胃癌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快速便捷而且准确率高达90%。英国《癌症》杂志称之为胃癌诊断领域的革命。目前普遍使用的胃癌诊断法是对胃壁组织进行切片检查,不但不够快捷且受检者有一定痛苦。——BBC  电子游戏提高阅读能力?  那些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的父母注意了,至少对有诵读困难的儿童,玩电子游戏比读书更能提高其阅读技巧。帕多瓦大学研究者发现,
期刊
美国医学家日前称,一名出生时携带艾滋病毒的2岁半幼儿可能已被治愈,在没有用药的一年里未发现病毒感染。该幼儿出生时被发现母体携带艾滋病毒,医生在其出生30小时内进行了3种药物强化治疗。如果未来该幼儿保持健康,将成为世上第二例得以治愈的艾滋病人。  ——美联社  英国父亲欲禁止女儿上Facebook受挫  英国一名父亲日前提出诉讼,要求法院强制Facebook采取措施禁止其女儿使用。这一要求遭到英国高
期刊
科学家称,卫生保健和医学的发展促使我们能够更长时间保持年轻容颜,72岁是新的30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在80岁的时候脸上也不会出现皱纹。  科学家发现,那些原始的采集狩猎者在30岁死亡的概率,与现在的一个发达国家的72岁的人的死亡概率相同。在人类发展的8000代中,过去4代人的死亡率下降最大。自1840年至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新生儿的平均寿命已经每年增加大约3个月。由于医学和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
期刊
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有可能会增加一种致命的皮肤癌的患病风险。  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73000人的数据分析发现,肥胖基因的特定部分与恶性黑色素瘤相关。该结果显示的基因比原先认为的具有更广泛的作用。  该国际研究小组分析了13000名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和60000名未受影响的个体的肿瘤基因数据,他们发现,被称为内含子8的肥胖基因或FTO基因的某些特定位点的变异,可能会使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面临更
期刊
科学家发现,两只相隔数千英里的小老鼠仅通过意念就能传递指令,这是一种天然形式的心理感应。老鼠利用植入大脑的微芯片进行交流,尽管在一项实验过程中两只老鼠相距数千英里,它们仍能相互合作,一起解决简单的智力测试游戏。研究人员称,这是“脑-脑接口”的第一个实例,也许有一天动物和人能够彼此读懂对方的心思。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这个科研组说:“据我们所知,这些发现第一次证明了两个动物的大脑之间存在一个
期刊
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测器在地球周围发现第三个此前未知的范艾伦辐射带,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太阳如何以及何时对地球带来危害。范艾伦辐射带是一个甜甜圈形区域,含有“致命电子”,环绕我们的星球。这一辐射带经常因为太阳风暴和其他空间天气事件膨胀,对卫星通讯、GPS卫星以及宇航员构成严重威胁。  科学家一直认为地球周围只有两个范艾伦辐射带,但两个探测器(2012年夏季发射的范艾伦探测器)搭载的仪器发现的粒子
期刊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北京市将于上半年陆续出台鼓励私人购买纯电动小客车的政策,包括、最高12万元的财政补贴,购买纯电动车无需摇号等。  据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贵如介绍,北京是全国6个私人电动车试点城市之一,去年已经公布了《北京市电动车管理办法》草案,并公开征求了社会建议。根据《办法》,私人购买电动车将不参与摇号,但是仍要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号牌限行;购买电动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