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 夯实基础 拓展应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6651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实验试题在高考卷中所占分数比重很大。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参考样卷”中,化学实验贯穿始终——比如选择题第8题的实验细节与实验安全,选择题第10题的银电量计实验,第26题离子反应现象和离子检验实验,第28题过碳酸钠制备实验等。这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新课程对“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内涵的新发展,表明了实验化学复习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实验复习中,要做到关注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例如仪器连接、药品选择、药品添加顺序、实验操作顺序、数据处理、实验改进等等。笔者听了胡烨丽老师执教的复习课《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与洗涤》,深受启发,结合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阐述一下本人对于《实验化学》复习的认识。
  一、 重教材、归课本,“寻根”梳理拓宽相关知识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功能。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可以发现,高考题是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灵活应用,很多高考题源自课本或课本上的习题直接改编。
  2012年的《浙江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化学实验考查内容要求之一:能根据物质的特性,运用过滤、蒸发、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在过滤和洗涤的实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组织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根”,重教材,归课本,注重科学思想的渗透,进行梳理、拓宽相关知识点。如根据苏教版教材中的“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和“沉淀的洗涤”的内容可以归纳如表1和表2。
  同时在实验复习中,需要重深入教材,重挖掘梳理。实验复习,要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本,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实验化学》模块复习中一定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1]
  二、 求基础、重整合,形成由点到面的实验知识结构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洗涤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实验操作中的常见考点,又是近几年浙江卷考试的热点。过滤和洗涤的分类、原理、注意事项等是学生熟悉的,但易失分的知识点。近年来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相关知识的联系类比和归纳。
  例如在《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与洗涤》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问题:“硫酸钡固体中含有氯化钠杂质,如何将其提纯?”学生积极思考,给予回答,如图1所示。
  其中涉及的过滤操作的复习,教师可以注重方法提炼。比如先选择学生熟悉的普通过滤为切入口;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引出减压过滤;针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防止因冷却导致晶体析出,引出趁热过滤。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交流与讨论,“还有哪些分离方法的原理与过滤相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点带面地归纳整合高中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几种方法,从而使得概念得以升华,得出过滤——利用筛子原理,是“筛分”混合物的方法之一,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见图2。
  实验复习,需要重扎实基础,重归纳整合。例如在常见的仪器的复习中,关注计量仪器的精度时,可以归纳得出:广泛pH试纸的精度是1;pH计的精度是0.01;5mL、10mL量筒的精度是0.1 mL;滴定管的精度是0.01mL;托盘天平的精度为0.1g;FA2004A型电子天平精度为0.001g;MP200A型电子天平精度为0.01g等。在关注计量仪器的“0”刻度时,适时提醒学生:(1)滴定管:“0”刻度在上面;(2)量筒:无“0”刻度;(3)托盘天平:“0”刻度在刻度尺最左边;标尺中央是一道竖线非零刻度;(4)容量瓶、移液管等只有一个标示溶液的刻度,不是零刻度。
  我们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的整合归纳,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三、 求深入、重发散,从教材基本实验求拓展与变化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1)怎么做?(2)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4)还能怎么做?对每一个实验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教师就减压过滤装置(见图3)的复习,先要求学生说出各个仪器的名称,再组织学生列举减压过滤的注意事项和减压过滤的优点;然后就洗涤操作,设置这些问题:(1)沉淀为什么要洗涤?(2)沉淀用什么洗,如何操作?(3)怎样判断沉淀洗涤干净?(4)除了蒸馏水洗涤沉淀,还有哪些试剂常用来洗涤沉淀?(5)酒精洗涤有什么好处?对简单的洗涤操作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重问题的发散,从教材基础实验寻求拓展与变化,如图4所示。
  实验复习,需要重深入研究,重拓展变化。例如在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复习时,针对排水法收集气体,教师可以设问:“排水法有哪些常见的装置?可以收集哪些气体?除了水,里面常见的液体还有哪些?还可以收集得到哪些常见气体?”学生此时可能会列举:常见的装置如图5所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可以通过排饱和NaCl水收集Cl2;排饱和NaHCO3溶液,收集CO2气体;排饱和NaHSO3溶液,收集SO2气体;排饱和硫氢化钠溶液收集H2S气体;排植物油收集氨气等等;“若已知SO3的熔点16.8℃,沸点44.8℃,除去SO2气体中SO3,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得出:
  (1)通入饱和NaHSO3溶液洗气瓶;(2)通入98.3%浓硫酸洗气瓶;(3)通入浸润在冰水浴的U型管。我们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挖掘,重发散,从教材基本实验求拓展与变化,拓展学生思维,初步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较好的创新意识。
  四、 求发展、重应用,从典型例题求知识活化与迁移
  课堂例题讲解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具体情况的有效方法。合适的例题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减压过滤的例题讲解,可以通过投影2010浙江卷27题(部分)的抽滤装置,请学生观看思考并指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回答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的相关注意点,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针对洗涤操作,可以采用2010浙江理综卷27题(部分)和2011浙江理综卷28题(部分)作为典型例题;还有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参考样卷”28题过碳酸钠(2Na2CO3·3H2O2)的制备实验也是很好的典型例题,该题的部分内容如下。
  过碳酸钠(2Na2CO3·3H2O2)是一种集洗涤、漂白、杀菌于一体的氧系漂白剂。某兴趣小组制备过碳酸钠的实验方案和装置示意图如下:
  (3) 在滤液X中加入适量NaCl固体或无水乙醇,均可析出过碳酸钠,原因是 。
  (4) 步骤③中选用无水乙醇洗涤产品的目的是 。
  【参考答案】
  (3) 降低产品的溶解度(盐析作用或醇析作用) (4) 洗去水分,利于干燥
  对于典型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下,可以采用乙醇和水的混合液洗涤抽滤所得晶体;用滤液冲洗反应器壁内晶体,减少溶解;用无水乙醇洗涤过碳酸钠产品的目的是洗去水分,利于干燥。
  实验复习,需要重典例分析,重活化迁移。善于抓好典型题目的科学处理,有效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典型例题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生长点,对例题精心选编,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学习、合理迁移,使问题由繁化简,知识规律化、网络化,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能力。[2]
  
  参考文献:
  [1] 董海. 促进知识理解的化学教学策略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18-19.
  [2] 潘家永.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取原则[J]. 考试周刊,2011(64).
其他文献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落实到作业环节,设计基于学情的“历史与社会”分层作业就是其中的有益尝试。笔者在设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作业时,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尝试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练习、获得各自发展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精神,获得成
期刊
历史数据看似枯燥,但如能有效利用,往往事半功倍,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历史数据的强大功能  教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首先要从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说起,其次才说对外开放格局的一步步形成及伟大成就。说到对外开放,在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政策的英明、邓小平的伟大时,先引用一些真实数据,对比中西差距,再导入对外开放政策,效果更理想。  30年前的中国处于半封
期刊
说题是近来讨论较多的教学话题,分为教师说题和学生说题。让学生说题是为了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说题、想题、做题、反思”的主动学习习惯,提高解题能力。所以,说题不仅是课堂形式的转化,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笔者认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学生说题的方式是很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一、 说
期刊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特点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以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等能力。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凭借“历史与社会”教学平台,有效地使相关教师改传统教研中的“听客”为新课程下教研的“主体”,成为“思考者”“研究者”,实现了专业的
期刊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是其中重要的几个环节,而就业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第一步。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呈现增强趋势,且更换工作单位和就业城市的现象普遍,在同一单位供职的工作任期较短,在这种背景下处理好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城市融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的较为频繁的职业流动行为对其城市融入水平有着怎样的影响?对其各维
欧元区成立20年来不断有新成员国加入,并且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金融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欧元区货币政策利率在不同成员国间传导出现异质性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货币政策利率的传导带来了不良影响,使欧元区成员国间贷款利率的差异增大,加大了欧元区成员国间利率传导的异质性,增大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本文以货币政策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传导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欧元区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来研究欧元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异质性问题。首先,从货币政策目标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其本身的弱质性,此产业的发展依赖国家的政策保护、财政投入。随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要素投入也随之增加,由此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不仅会危害到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会通过水、大气、食品污染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直到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业面源污染,但是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而这方面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农业经济增长同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上,缺乏从财政支农政策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少有的几篇文献仅针对农业财政补贴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自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提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直接效果。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立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展扶贫开发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乃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反贫困理论为直接理论依
自从人类踏入近代的历史进程,各民族都被卷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洪流之中,这个历史发展总趋势在昭示着人们,一个民族的独立与繁荣决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同样,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中国要谋生存、求发展,势必要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外贸发展制度。有效的发展制度需要有进步的理论指导,因此近代中国大量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希望能够为中国如何在世界经济中更好发展提供方案。近代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西方的对外贸易理论引入中国,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科技创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果。在这一研究主题下,为了探究科技创新作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机理及实际效应,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检验—优化政策”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