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的成因初探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為了探究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的生理生化机制,以‘三月红’荔枝的成年单株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观测其果皮色素、内源激素含量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处理与CK的色调角(h值)、叶绿素和生长素(IAA)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糖酸比和花色素苷、乙烯(Eth)、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等含量及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叶绿素单加氧酶(PaO)、叶绿素酶(Chlase)等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处理果实的h值在3月29日、4月5日和4月12日显著低于CK;花色素苷含量在4月5日至4月12日之间则显著高于CK;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4月5日和4月12日显著低于CK;处理的糖酸比在4月5日后显著高于CK;处理的Eth含量在3月29日及4月8日、15日显著高于CK;处理的果皮ABA含量在4月5日后显著高于CK;处理的IAA含量在4月1日显著低于CK,4月12日显著高于CK;处理的UFGT活性在3月29日显著低于CK,4月8、12日显著高于CK;处理的PaO活性在4月1日、8日、12日显著高于CK;UFGT活性与ABA、Et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aO活性与Et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花色素苷含量与ABA、Eth含量和UFGT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Eth含量和UFGT、PaO活性分别极显著负相关,与ABA显著负相关;处理与CK的GA3含量、Chlase活性全程同期间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喷施混合钙镁肥处理可促进着色而克服果皮“滞绿”现象,主要是通过提高Eth与ABA等含量、进而提高UFGT和PaO活性等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和叶绿素降解,使得果皮在果肉糖酸比最高时提前着色,成功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
  关键词:‘三月红’荔枝;滞绿;混合钙镁肥;果皮色素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n overcoming the phenomenon of ‘Sanyuehong’ litchi “stagnation green” by applying foliar mixed fertilizer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the adult fruit trees of ‘Sanyuehong’ litchi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the leaves were treated by spraying mixed fertilizer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and the control (CK) was treated with clear water, then the contents of peel pigment,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related enzyme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 value, chlorophyll and IAA contents of treatment and CK were decreasing. The ratio of sugar/acid and the contents of anthocyanin, Eth, ABA, GA3 and the activities of UFGT, PaO, Chlase in the treatment and CK showed an overall rising trend. The h value of treatment fru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K on March 29, April 5 and 12. The content of anthocyan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during the period from 5 April to 12 April.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in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K on April 5 and 12. The ratio of sugar/acid of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after April 5. The content of Eth of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on March 29, April 8 and 15. The content of ABA of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after April 5. The content of IAA of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CK on April 1and 12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y of UFGT of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K on March 29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on April 8 and 12. The activity of PaO of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K on April 1, 8 and 12. The activity of UFGT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ABA and Eth. The activity of PaO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Eth. The content of anthocyanin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A, Eth contents and UFGT activity.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th content, UFGT and PaO activity, a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A cont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A3 content and Chlase activity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K. It could be seen that spraying mixed fertilizer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could ppromote coloring and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tagnation green” in peel, it mainly increased the Eth and ABA content, and then improved the UFGT and PaO activity, and then promoted the synthesis of anthocyanin and the degradation of chlorophyll, which making the peel coloration in advance when the pulp glycolic acid ratio was at its highest, and successfully overcomed the phenomenon of “stagnation green”. It could be used as a cultivation technique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anyuehong litchi peel “stagnation green” that applying foliar mixed fertilizer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Keywords: ‘Sanyuehong’ litchi; stagnation green; mixed fertilizer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pigments in pericarp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南亚热带多年生常绿果树。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荔枝主产国,广泛分布于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四川、贵州和台湾等8个省(区),占世界总产量的70.5%[1-2]。‘三月红’是我国著名的早熟荔枝品种,因成熟早,售价高而闻名。但是‘三月红’荔枝成熟时果皮着色比较差,即呈现果皮“滯绿”现象,仅在果面出现红色斑块,影响了其商品价值[3]。
  花色素苷是荔枝果皮呈现红色的主要成分,果皮花色素苷含量高,则着色就好[4]。前人研究表明,‘三月红’荔枝的果肉变甜比果皮着色约提前6 d,其“滞绿”现象主要是由果皮花色素苷含量较低引起的[5]。也有报道表明,荔枝果皮着色不良问题,应归结到果皮叶绿素含量过高[6-8]。总之,荔枝果皮着色是花色苷积累和叶绿素降解的一个过程。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对‘三月红’荔枝的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能够促进它的果皮提前着色,从而解决其果皮“滞绿”的问题,有助于果实的提前成熟和采收[9]。本试验基于此对‘三月红’荔枝使用混合钙镁肥进行处理,探究其克服果皮“滞绿”现象的生理生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点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永发科研示范基地,位于澄迈县的北部平原台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3.8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59 h,年平均降水量为1786.1 mm,且雨热同季,终年无霜;土壤是肥沃的砖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3.37±0.87) g/kg,速效K含量为(125.63±2.38) mg/kg,有效Ca含量为(600.51±12.35) mg/kg,有效Mg的含量为(150.47±3.86) mg/kg。于该基地荔枝园选16年生、生长势一致和无任何不良表现的早熟荔枝品种‘大丁香’荔枝砧嫁接树6株作为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CK),以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1.5% MgCl2和0.3% CaCl2混合水溶液)为处理,单株小区,重复3次。在‘三月红’荔枝果实刚进入膨大期(即假种皮包满种子且果蒂开始出现红斑时)时,稳果后至成熟期之前进行喷施叶面肥处理,分别在2019年3月22、25、29日上午取样后各喷施1次,喷至叶面及叶背滴水。
  1.2.2  取样及样品处理  在刚进入果实膨大期时,在每株树的树冠外围中部选取5个大小基本一致的果实作取样时的标准果,之后每次采样都采集与这些标准果大小一致的果实为材料,共取样8次,分别在2019年3月22、25、29日和4月1、5、8、12、15日各取样1次。先在田间测定果实的着色指标值,然后就地将果皮和果肉分离,并分别用液氮速冻带回实验室,储存在–80 ℃超低温冰箱里备用。
  1.2.3  试验指标观测方法  选用日本产Minolta CR2300型全自动测色色差计测定荔枝果皮a、b值,换算出色调角(h),换算公式为h=tan–1(b/a),每株样树取30个样果果皮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值,每个果测定赤道面垂直方向4点和果蒂、顶2点,取6点平均值作为该果观测值。a值越高则越红,b值越高则越绿,h值越小则综合色泽越红。花色素苷含量采用张昭其等[10]的方法测定;叶绿素含量采用改良Arnon法测定[11];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12],可滴定酸含量采用NaOH滴定法测定并以柠檬酸为参照[13],对每个果样换算糖酸比;乙烯依据庞学群等[14]优化的GC法来测定;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的含量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5]。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参考魏海蓉等[16]的方法提取,活性则参考Lister等[17]的方法测定。叶绿素单加氧酶(PaO)的提取和活性测定参考Hortensteiner等[18]的方法。叶绿素酶(Chlase)活性采用甘志军等[19]的方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
  采用SAS软件ANOVA过程对各指标动态变化作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作各指标不同时期间的多重比较分析;采用TTEST过程作处理与CK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CORR过程作一元线性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理对果皮着色的影响
  2.1.1  ‘三月红’荔枝果皮色调角(h值)的动态变化  由图1可知,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处理与CK的h值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3月29日至4月1日,处理显著升高而CK则下降;4月1日至4月5日,处理显著下降而CK则无显著变化;4月12日至4月15日,处理无显著变化而CK显著下降。3月22日、25日处理的h值与CK无显著差异;4月1日、8日处理显著高于CK,4月5日、12日处理显著低于CK,4月15日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处理在4月12日后无显著变化则说明其已经完全着色,而CK仍显著下降则说明其仍不断变红,说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能够促进果皮的提早着色。
  2.1.2  果皮花色素苷的动态变化  由图2可知,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处理与CK的花色素苷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在4月5日至4月12日,处理显著高于CK,说明在此期间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对果皮花色素苷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处理在4月12日和15日无显著差异;CK在4月15日达到最大值,且与处理无显著差异;可见,处理提早达到最大值,即说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提前完成花色素苷的积累。   2.1.3  果皮叶绿素的动态变化  由图3可知,处理与CK的叶绿素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4月12日至15日无显著变化,而对照则在此期间显著降低。除了4月5日和12日处理显著低于CK外,在其他时间里处理与CK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在4月12日使果皮叶绿素含量提前降到最低。结合上述果皮综合着色和花色苷含量变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说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通过提前积累花色素苷和降解叶绿素而促进果皮提前转红。
  2.1.4  果肉糖酸比的动态变化  由图4可知,处理与CK的糖酸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势。在4月5日后,处理的糖酸比均显著高于CK,但两者均在4月12日达到糖酸比的最大值。说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不能克服‘三月红’荔枝果肉“褪糖”现象,但结合上述果皮综合着色变化结果分析,说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通过促进果皮提前着色而克服果皮“滞绿”现象,使果皮着色和果肉风味变甜的发育同步。
  2.2  处理对果皮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2.2.1  处理对乙烯(Eth)含量的影响  由图5可知,处理在3月29日至4月1日,以及4月12至4月15日两个阶段无显著变化,其他时间呈现上升趋势;CK持续上升至4月12日然后显著下降。3月29日以及4月8、4月15日,处理显著高于CK。这说明处理在果实的成熟期使果皮Eth含量保持相对较高水平,由于此时期是果皮快速转色的关键时期,因此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可能与果皮Eth含量的提高有关。
  2.2.2  处理对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由图6可知,处理和CK的ABA含量呈现先平缓上升后再急剧上升的相似变化趋势,都在4月15日达到最大值。处理与CK的果皮ABA含量在4月5日之前没有显著差异,此后处理均显著高于CK。
  这说明处理在4月5日后使ABA快速积累,暗示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可能与果皮ABA含量升高有关。
  2.2.3  处理对赤霉素(GA3)含量的影响  由图7可知,处理与CK的GA3含量均在前期无显著变化,在4月12日后急剧上升达到最大值。二者同期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处理对果皮GA3的积累动态变化基本无影响,即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可能与果皮GA3含量的变化无关。
  2.2.4  处理对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  由图8可知,处理与CK的IAA含量变化趋势均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后降低的“M”型变化曲线。处理的IAA含量在4月1日显著低于CK;在4月12日显著高于CK;其他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处理仅影响了IAA含量出现峰值的时间,但对于IAA含量总的积累基本无影响,即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可能与IAA含量变化无关。
  2.3  处理对着色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1  处理对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的影响  由图9可知,处理与CK的UFGT活性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处理在4月8、4月12日显著高于CK,且其在4月12日达到最大活性;而CK在4月15日才达到最大活性。说明喷施混合钙镁肥能够提升UFGT活性且使其提前达到最大值。由表1可见,处理与CK的UFGT活性与花色素苷、ABA、Eth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经综合分析可得出推论,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可以通过促进ABA、Eth的积累而使UFGT活性提前升高,从而使花色素苷含量提前积累,进而促使果皮提前转红。
  2.3.2  处理对叶绿素单加氧酶(PaO)活性的影响  由图10可知,处理在4月12日之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而CK在3月25日—4月1日和4月5日—4月8日期间无显著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二者均在4月12日达到最强活性然后降低。处理的PaO活性在4月1、8、12日显著高于CK。由表1可见,处理和CK的叶绿素含量与Pa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处理和CK的叶绿素含量与Eth、ABA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经综合分析可得出推论,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通过促进Eth的积累而提升PaO活性,从而促使叶绿素降解,进而促使果皮转红。
  2.3.3  处理对叶绿素酶(Chlase)活性的影响  由图11可知,处理与CK的Chlase活性均呈持续升高,至4月12日后降低的相似变化趋势,处理与CK在同时期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喷施混合钙镁肥对果皮Chlase活性的动态变化基本无影响,即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果皮的“滞绿”现象与Chlase活性变化基本无关。
  3  讨论
  3.1  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的应用价值
  结合前述报道结果,说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能够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的“滞绿”现象[20-21],即该结果在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中具备良好的重演性和正确性,因而本处理可以作为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的栽培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3.2  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果皮“滞绿”的生理生化机制
  本试验结果显示,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处理能够促使果皮h值和叶绿素含量在4月12日提前降低且显著低于CK,促使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在4月12日分别提前升高和降低且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CK,说明‘三月红’荔枝果皮的着色主要是由花色素苷的积累和叶绿素的降解造成的。大量研究结果也表明,荔枝果皮着色主要是果皮花色素苷积累和叶绿素降解的过程[4, 7-8, 22]。
  3.3  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通过激素和酶调节果皮转色的生理生化机制   前人研究表明,荔枝果皮Eth和ABA含量升高能够提升荔枝果皮UFGT和PaO活性,进而促进荔枝果皮着色[20],本研究结果与此相符;本试验结果还表明,UFGT、PaO的活性提升促使了花色素苷的积累和叶绿素的降解,这与前人在苹果中的结论一致[23-24]。因此,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通过促进果皮Eth和ABA的积累而使果皮UFGT和PaO活性升高,进而加速了果皮中的花色素苷含量的升高和叶绿素的降解,这也与其他学者在葡萄上的研究结果一致[25-28],也与本课题组报道过的‘妃子笑’荔枝叶面喷施镁肥处理促进果皮着色的生理机理相似[29]。至于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是如何促进了果皮Eth及ABA的积累,以及混合钙镁肥与激素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使‘三月红’荔枝提前完成着色而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处理通过提高Eth与ABA等含量而提高UFGT和PaO活性,从而分别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和叶绿素降解,进而使果皮在果肉糖酸比最高时提前着色,成功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可以用作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的栽培技术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世界荔枝看中国: 走进火红的荔枝世界[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8(6): 13-14.
  郑重禄. 荔枝霜疫霉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概述[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6): 157-168, 172.
  王家保, 刘志媛, 杜中军, 等. 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形成的相关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 11-17.
  李  平, 陈大成, 胡桂兵, 等. 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色素的变化[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 (1): 53-58.
  张  锐, 杨  迎, 文亚迪, 等. 三月红和白糖罂荔枝果皮着色动态差异的比较[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9): 892-896.
  周开兵, 苏  举, 徐远锋. 荔枝果皮着色与色素含量的关系[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1): 30-33.
  王惠聪, 黄旭明, 黄辉白. ‘妃子笑’荔枝果实着色不良原因的研究[J]. 园艺学报, 2002(5): 408-412.
  胡桂兵, 陈大成, 李  平, 等. 荔枝果皮色素、酚类物质与酶活性的动态变化[J]. 果树科学, 2000(1): 35-40.
  高  丹, 周晓超, 苏  阳, 等. 叶面喷施钾、钙和镁肥对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10): 1849-1855.
  张昭其, 庞学群, 段学武, 等. 荔枝采后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与花色素苷酶活性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8): 945-949.
  齐秀娟, 徐善坤, 李作轩, 等. 山楂果实发育期矿质元素和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关系[J]. 果树学报, 2006, 23(2): 214-217.
  翁雪成, 袁  红. 蒽酮-硫酸法测定荔枝核中可溶性多糖含量[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2): 107-108.
  沙守峰, 李俊才, 王家珍, 等. 叶面喷施钙肥和锌肥对‘早金酥’梨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18, 35(S1): 109-113.
  庞学群, 张昭其, 段学武, 等. 乙烯与1-甲基环丙烯对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4): 11-14.
  吴颂如, 陈婉芬, 周  燮. 酶联免疫法(ELISA)測定内源植物激素[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8(5): 53-57.
  魏海蓉, 谭  钺, 宗晓娟, 等. 不同色泽甜樱桃果实花色苷积累与其相关酶活性之间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报, 2017, 53(3): 429-436.
  Lister C E, Lancaster J E, Walker J R L.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enzymes of flavonoid biosynthesis in the skins of red and green apple cultivars[J]. J Sci Food Agric, 1996, 71(3): 313-320.
  Hortensteiner S, Vicentini F, Matile P. Chlorophyll breakdown in senescent cotyledons of rape, Brassica napus L.: Enzymatic cleavage of phaeophorbide a in vitro[J]. New Phytologist, 1995, 129(2): 237-246.
  甘志军, 王晓云, 邹  琦. 小麦叶绿素酶生化动力学特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5): 750-754.
  高  丹. 钾、钙和镁叶面营养对‘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及其分子生理成因[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6.
  高  丹, 李世军, 王  展, 等. 叶面喷施Ca和Mg肥影响‘三月红’荔枝果皮着色的初步机理[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3): 80-88.
  高飞飞, 尹金华, 陈大成, 等. 荔枝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苷的形成规律及对果色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1(l):16-18.
  Ju Z G, Liu C L, Yuan Y B, et al. Coloration potential,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and enzyme activity in fruit of commercial apple cultivars and their F1 progeny[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99, 79: 39-50.
  李  明, 郝建军, 于  洋, 等. 脱落酸(ABA)对苹果果实着色相关物质变化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2): 189-193.
  Ban T, Shiozaki S, Ogata T, et al. Effect of abscisic acid and shading treatment on the levels of anthocyanin and resveratrol in skin of Kyoho berry[J]. Acta Horticulturae, 2000(514): 83-90.
  张学英, 张上隆, 骆  军, 等. 果实花色素苷合成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04(5): 456-460.
  Wang H C, Huang H B, Huang X M.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bscisic acid and ethylene on the fruit maturation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7, 52: 189-198.
  魏永赞, 张红娜, 赖  彪, 等. 脱落酸和吡效隆对荔枝果皮着色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14, 31(4): 653-659, 750.
  王惠聪, 黄旭明, 胡桂兵, 等. 荔枝果皮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12): 2028-2032.
  责任编辑:沈德发
其他文献
摘 要: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我国香蕉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香蕉的产量和品质。TGA防御反应基因在香蕉应对尖孢镰刀菌胁迫的应答转录调控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拟南芥TGA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蛋白为查询序列,在香蕉基因组数据库中Blast筛选出TGA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并对该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得到9个香
摘 要:观赏百合耐涝性鉴定对引种驯化和抗性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16份亚洲百合和16份亚洲百合与麝香百合杂交系观赏百合品种为试材,采用“双套盆”法模拟淹水胁迫,确定观赏百合耐涝性鉴定的最佳时间及根、鳞茎、茎、叶表型涝害症状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并通过积分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鉴定不同种系百合品种的耐涝性差异。结果,本文根据预实验确定耐涝性评价时间为淹水胁迫处理13d;聚类分析将32份百合根据抗性强
摘 要:花粉和柱头特性的研究是兰花杂交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多花指甲兰(Aerides rosea)为实验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花指甲不同开花时期的花粉微观形态用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I2-KI和醋酸洋红染液并结合花粉离体培养检测不同开花时期的花粉活力,利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 多花指甲兰花粉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花粉表面颜色变深,质地更硬,花粉粒结合更加紧
摘 要:马铃苣苔属植物花部形态是该属的属下划分及种间界定的关键性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及花部形态、结构的解剖、摄影,并对照模式标本,分别对毛花马铃苣苔和黄花马铃苣苔进行了形态补充描述,明确了毛花马铃苣苔花冠斜钟状,两侧对称,檐部上唇2裂片边缘具2.0~3.0mm宽的橙红色带,其余部分鹅黄色,下唇3裂片橙红色,喉部及筒部鹅黄色,具有1枚退化雄蕊,蒴果线形、近圆柱状或稍具4棱;黄花马铃苣苔花冠
摘 要:以40份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种质为材料,采用0(CK)、15%(T1)和20%(T2)3种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其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增加,干旱胁迫下不同竹节草种质枯黄率和萎蔫系数呈增加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相对于T1处理,T2处理下枯黄率和萎蔫系数增幅更大,变化更明显;T1处理可促进根系生长,而T2处理有抑
摘 要:对文心兰77份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其表型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达1.85,变化区间为1.36~2.07,其中数值最大为株幅(2.07);在7个质量形状中,除叶色性状外的其他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均值为1.23,最大表现为唇瓣颜色(1.7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
摘 要:為了筛选适应贵州地区种植的朝天椒品种,以资源圃收集的48份朝天椒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粗脂肪、蛋白质、维生素C、辣椒素、粗纤维、干物质等6项品质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48份朝天椒种质资源的品质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粗脂肪含量范围在0.12~0.71 g/100 g之间,平均含量为0.47 g/100 g,品种‘黔辣10
摘 要:为研究龙眼新品种(系)在广西南宁市的果实发育和品质变化规律,以引进的‘福晚8号’‘晚香’‘宝石1号’3个龙眼新品种(系)及广西主栽品种‘石硖’和‘桂明1号’为试验材料,定期观测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纵横径、单果重、可食率、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5个龙眼品种(系)在果实成熟期,‘晚香’的单果重最大,其次是‘宝石1号’
摘 要:吲哚-3-甘油磷酸合酶(indole-3-glycerol phosphate synthase,IGPS)是广泛参与生物体内色氨酸、生长素等吲哚化合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关键酶之一。为了研究BcIGPS在马蓝吲哚类生物碱合成中的作用,基于馬蓝转录组数据,通过RT-PCR技术从马蓝中克隆得到IGPS基因序列,命名为BcIGPS;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BcIGPS序列特性;运用qPCR分析BcIGP
摘 要:通过对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5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澳洲坚果种植区中的土壤和叶片养分分析,发现澳洲坚果种植区土壤与叶片养分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47个澳洲坚果园的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锌平均含量分别为:4.94、29.17g/kg和109.23、36.64、200.05、352.78、85.65、0.6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