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必须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heng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课中,不可忽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其中演示实验显得更加重要。演示实验是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形式,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生动而直观的实验表演和示范操作,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从而使得学生能动的学好化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受到严谨科学作风熏陶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掌握演示实验教学的技能技巧,是化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在化学课中,认真进行演示实验,重视演示实验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化学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课 演示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88-01
  1 化学教师应掌握演示实验基本要求的技能技巧,这是演示实验成功的基础
  化学课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八个字:“简明、直观、准确、安全”。所谓简明,一是演示内容精炼。演示内容的选取,应以该内容说明概念所需的最起码的事实为准,不要贪多贪杂。比如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在演示“物质导电性实验”时,一般选用硫酸、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钾、酒精、蔗糖这几种代表物,通过分类、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手段概括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实验内容的简洁明确,有利于学生对所感知的事物做出各种相应的积极的反应,而那种以为演示物质越多越好的想法,只会把问题弄得繁琐复杂,不利于揭示概念的内在规律;二是操作简便迅速。化学演示实验装置应力求简单并易于操作,突出主要反应。比如讲解气体的化学性质时,没有必要把制取和收集装置全部搬到讲台上,只需事先收集好气体,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定向观察反应现象,而且产生了一种简洁操作与实验目的相匹配的和谐统一,强化了教学重点;三是应积极改进实验条件,使课堂的演示实验更加迅速、直观、准确、鲜明。所谓直观,一是要求现象鲜明突出。如在初中化学讲解酸碱反应规律时,以H2SO4与碱反应为例,如果碱选用固体Cu(OH)2,反应中固体的溶解和蓝色溶液的生成,化学反应现象都鲜明、直观,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感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实验事实能直接说明问题。如碱与盐的反应,选用NaOH与Fe2(SO4)3就十分恰当,在实验中的产物为红棕色的Fe(OH)3。如选用FeSO4,生成的Fe(OH)2不稳定,继续反应使多种颜色发生变化,给解释造成困难,不能直接说明问题,因此不可取。而准确,主要指内容科学、方法合理、现象明显。例如,为了说明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着反应物方向移动。有的教师根据反应:FeCl3+3KSCN=Fe(SCN)3+KCl用增加固体氯化钠的方法,使溶液红色变浅,用以说明上面的结论,显然这一实验设计是错误的。因为K+和Cl+未参加Fe3++3SCN-=Fe(SCN)3的化学平衡反应。我们把与上面反应完全无关的Na2SO4加入混合体系,同样使溶液红色变浅,这里混淆了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概念。类似这样的科学性错误,在演示实验中是决不允许的。所谓安全,指教师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中要尽量排除不安全因素,对每一演示实验都要事先进行安全方面的考虑,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
  2 精心制定观察和思维计划,严格遵循观察原则,这是化学演示实验的核心
  观察和思维计划的内容包括:观察内容的确定观察顺序的安排,思考问题的设计,观察结论的布局等等。一般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是:一注意观察仪器装置反应物色态;二看反应条件;三是注意观察化学反应变化过程及现象;四要注意看生成物的色态。思考题的设计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内在矛盾的发展。例如联系实验掌握化学方程式,在问题设计时诸如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有什么现象?要一一体现出来。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实验事实写记化学方程式。实验事实是化学反应的具体内容,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表达形式。从实验事实到表达形式的完成,需要学生思考相应问题,这样,书写和记忆的化学方程式才能紧密联系实验,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必须指出:制定和实施观察和思维计划时,不能忽视观察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即观察时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全面性原则,即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对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各方面进行观察,并辅以恰当的板书,对现象进行简要概括的描述;客观性原则,即要求学生观察到什么就如实反映什么,记录什么,不以个人解释或推断代替真实情况;辩证性原则,即引导学生认识反应时间、条件与反应结果间的辩证关系。这四条观察原则只有具体落实到观察和思维计划中,才能培养学生精细准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3 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动地学习化学知识,这是演示实验教学的根本
  现以“物质导电性实验”为例,说明如何应用科学抽象方法,揭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首先,让学生观察NaCl、KNO3、H2SO4、NaOH、酒精和蔗糖六种物质常温常压的状态,注意精选的六种物质通过分类比较,揭示出概念的实质。然后,分别在三种条件下(常温、水溶液、熔化态)演示这六种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并要求学生准确观察、客观记录,以提供科学抽象必备的事实。进而,用一系列逻辑手段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抽象。其具体步骤为:(1)分类比较。通过提问,比较物质的导电性,将其分为两类:电解质(导电的):NaCl、KNO3、H2SO4、NaOH(条件:水溶液或熔化态);非电解质(不导电的):酒精、蔗糖。(2)分析综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所研究的六种物质都是化合物,确定了“电解质”概念是在化合物范畴讨论的;进而分析到大量化合物。若作此导电性实验可能结果仍是:在通常条件下,化合物均不导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化合物导电。并指明:这一结论已为科学家精确的科学实验所证实。通过分析,把学生的认识由个别(六种)扩展到一般(大量),使具体的实验变得抽象,开始暴露出现象的本质特征了,但分析给出的化学知识是孤立、零散的。(3)概括抽象。需要教师及时综合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概括与定义相关的重要因素或关键词,即化合物(物质归属)、导电性(物质特性)、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条件),这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4)归纳演绎。教师的引导不能停止,还需应用演绎的逻辑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充实、具体,用以解释如“铁”是不是电解质?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什么区别,从而激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高度去探求“电解质”概念的积极性。可见,应用自然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学到的是能动的化学知识,它包括知识本身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大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其他文献
什么是片段教学?什么是片段教学的类型?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怎样进行片段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详细阐述,很有启发性。
摘要:动机是制约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动机的种类繁多,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与英语学习者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关键词:动机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25-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文化建设必将被放在比以往更加
摘 要: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让学生当老师,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关爱学生 生即是师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118-01  上信息技术课容易,上好信息技术课难,这是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十多年来的体会。一上内堂课,学生便愁眉苦脸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往往会和掌握核心技术、机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定》。但是,如果《保密协定》本身不合法.那么也就不能起到竞业禁止的作用。本期案例提醒
目的了解军校教员亚健康现状和发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方法拟定统一调查表,以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和个别询问相结合的方式,对25~56岁教员进行调查. 结果 404
目的建立防制学生近视的视力保健技术服务模式.方法2000年至2003年对试点学校视力减退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光学调节集体防治.结果实验组3年后控制视力下降的效果、重度视力减
中专毕业生和中国服装行业现状一样,都处于需要对自身管理和潜力规划加强提高的阶段,服装行业需要的是高能力的设计师而不一定是高学历的设计师,所以不断提高自己,适应自己在时尚
为了解贺州市学校卫生工作状况,制订学校卫生工作规则,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对2003年度开展的17所学校的经常性监督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评价青少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发病因素按照不同等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特征向量,对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