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之 立论方法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津】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一种论证方式。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那么议论性散文应当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为了更好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将题目作为观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与观点。如《劝学》这篇文章,荀子深知“劝学”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他直接用“劝学”二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醒目而又鲜明,让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了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开门见山式。
  这种方法简洁而有力,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读者一读开头就了然于胸,就好像我们一打开窗户便看见满眼的青山与绿水,让我们感受到灵动的美。而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会让读者感受到你或深刻或美丽的思想。苏洵的《六国论》就是一篇典型的开门见山提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读者通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句话就把握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与观点,这就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一睹为快的想法。
  3.结尾归纳式。
  议论文的论点提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或者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而采用不同的论点提出方法。一些作家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往往会采用结尾归纳式的方法。這种方法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驾驭能力,随心所欲不逾矩。就像一位舞者,无论他跳得多么精彩,他都始终围绕着舞的核心神韵。同样,高明的作家,他在文章前面的阐述中,可以开,可以合,收放自如,但最终归于一点,在结尾有力地收束全文,彰显出自己的观点。如《伶官传序》一文,欧阳修避开了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他很巧妙地在前面叙写后唐庄宗李存勖由荣至辱的史实,在文章最后亮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样的安排,让文章显得颇有新意,跌宕生姿。
  当然,文无定法,一篇议论文的立论究竟应当如何开启,要根据写作者的能力、实际需求以及读者的阅读能力来定,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立论立得准,树得稳,论得透。
其他文献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雷雨》(节选)  [外面敲门声。  鲁 贵 快十一点,这会有谁?  鲁四凤 爸爸,让我去看。  鲁 贵 别,让我出去。  鲁 贵 谁?  外面的声音 这儿姓鲁么?  鲁 贵 是啊,干什么?  外面的声音 找人。  鲁 贵 你是谁?  外面的声音 我姓周。  鲁 贵 (喜形于色)你看,来了不是?周家的 人来了。  鲁四凤 (惊骇着,忙说)不,爸爸
期刊
美是一种感受,像一泓清泉缓缓地流过心田;美是一种心境,让平静的心灵之湖荡起层层涟漪;美是一种遥望,是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喟叹;美更是一种残缺,不完美中的美给人以久久的震撼。  广袤无垠的大漠,没有绿色的陪衬,却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红花绿树的点缀,却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美;烟雨朦胧的江南,缺少北国风光的粗犷,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造物主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64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一个女人在住宅区被杀,38个人站在窗口,听着女人的尖叫,默不作声,最终眼睁睁看着她一个人死在深夜的纽约。在那篇轰动一时的报道里,美国旁观者留下了几乎一样的理由:“我可不想惹麻烦。”  在后来50多年里,大家都在反复讨论:如何避免人们在类似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旁观者状态”。有人认为应该以法律为手段,将冷漠旁观定义为犯罪;有人提出用美名和
期刊
汪曾祺的文章可真是百科全书!天南地北,鸿儒白丁,官绅地痞,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无所不晓,无所不尝。偶然记起文中片段,再去翻看,直寻得天荒地老,“遂迷,不复得路。”  又是哪个西南联大的文嫂丢了鸡?又是哪个卖锡的俊生惹人爱?又是哪两个小人儿在芦苇荡里互吐情愫?  汪老先生自嘲是“无所不吃”,却也因此受了不少的苦。喝酸豆汁儿,生吞大活虾,品大洋钱的茶茗,活脱脱就是一个脚踏淤泥、手摘星辰之人,怎两个“生
期刊
五十年前,在美国,有一女子被杀,尽管有三十八人围观,但他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们选择了沉默,理由很简单:他们不想惹麻烦。虽然,“麻烦”没有找到他们身上来,但他们却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代价是那女子的生命以及公众的斥责。  五十年后的今天,类似的新闻仍层出不穷。从美国“38人围观杀人”事件到今天所谓的“扶不扶”问题,人们在遇到此类事情时,总是选择先将自己保护起来,选择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似乎只
期刊
【技法梳理】  我们在选取立论角度的时候,要尽可能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那么,在写作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呢?  一、化大为小法  此法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题干的整体思考,提炼出某个小角度,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
期刊
高尔基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不管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状物说理的文章,都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与锤炼。修辞是朵美丽的语言之花,在写作过程中,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既能提升文章的语言品位,亦能使得状物说理等形象鲜明。那么,在写作过程中,该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呢?  一、借助修辞巧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利器,因此,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拟写形象生动、有特点的
期刊
当地时间11月28日晚,巴西沙佩科恩斯足球俱乐部的包机在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省省会麦德林市国际机场附近失事,截至目前造成71人遇難,仅6人幸存。最新曝光的机长与麦德林机场指挥塔台的对话录音显示,就在坠毁前数分钟,飞机没有电力、燃料用尽,机长急切请求允许降落。  巴西沙佩科恩斯足球俱乐部在本次空难中损失惨痛:机上的22名队员仅3人生还,其中后卫埃利奥·内托伤势严重,头骨、胸腔和肺部均受伤;后卫艾伦·鲁
期刊
辛弃疾,多么豪迈、伟大的词人,我竟对他产生了怜悯之情。  对辛弃疾有深入了解的人都这么认为: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个曾驰骋沙场,快刀杀敌的爱国将士,竟被定义为:南宋爱国词人。于是,许多人说,辛弃疾生不逢时,一代猛将被硬生生逼成词人。  说辛弃疾生不逢时,并不是个错误的判断。在那个人心惶惶,动荡不安的年代,大家都寄希望于南宋那个苟且偷安的小朝廷。在金人粗暴的铁蹄践踏下,自命不凡的汉人天子怎么
期刊
我记得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有两颗心脏,一颗用来流血,一颗用来宽容。”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也只剩下了一颗会流血的心,再后来呢,有的人连流血的心也没了,没有良心,没有流着鲜血的滚烫的心。当美国女人在众目睽睽下被杀害,无一人出手拯救时,我看到了人性的覆灭,我感受到了那些人身体里流着的冰凉的液体,这些就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剜在人心上。疼!  现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旁观者状态便是事不关己,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