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要求困境及对策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教师是职业院校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只有他们具备了诸如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开发能力、做的能力、教的能力和研的能力,才能保证课改取得预期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面临很多困境:缺乏指导、缺乏理论支持、难做、难教、难考等。作为组织课改的基层主体——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课改制度,保证课改;建立专门组织,引领课改;建立有效机制,促进课改。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能力;困境;制度;体制;机制
  
  专业课程的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专业教师则是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都把中心和重点放到了专业教师的身上,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进行了新的诠释,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改革对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要求
  为了完成课改任务,实现课改目标,专业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呢?
  (一)学习能力——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
  近些年,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等新的职教理念的提出,要求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业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如何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将新的职教理念践行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的职教理念的学习和确立,是对自身现有观念的一次革命,是对自身执教惯性的一次蜕变,是对自身已有经验的一次颠覆,学习、践行新理念的能力水平,将决定着专业教师个体在这场伟大革命中的情感态度。
  (二)分析能力——确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对应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有很强的调研能力,要能将岗位的实际能力与技能标准结合起来,要能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要能将能力目标与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要学习掌握职业分析的方法,要能确定各项任务所必需的操作单元对从业者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要能通过删除、合并、重构、简化等处理,完成最终的操作程序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技能——知识——行为”组合。
  (三)开发能力——确立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专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和课程开发理论,要认清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类型,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要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即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构建“行动体系”的课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关注职业岗位能力的变迁,职业教育内在的特殊规律,培养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
  (四)执教能力——确立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在新的职教形势下,专业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学会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即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提高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为其提供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要表现出高效的表达技巧、操作技巧和促学技巧;要具备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及迁移能力;要学会使用媒体和技术来加强学习、改进绩效。
  (五)动手能力——具备能工巧匠的素质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由此可见“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高超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能做、会做,还要能做好。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做专业知识的理论家,更要做企业中的“行家里手”和岗位上的“能工巧匠”;不仅要有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顶岗实践经历,更要积极投入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服务等工作中去;不仅做到适应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更要做到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来引领企业的发展。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新技术、学到真本领。
  (六)科研能力——确立问题中心的研究观
  研究能力是新形势下专业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职业能力的分析、职教课程的开发、做的能力的提高、教的内容和方法的更新等等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没有研究就没有进步,没有研究课改就不可能推向深入。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正处于伟大革命的今天,处处都有值得研究的课题,时时都有值得研究的对象,只有具备了研究的能力,才能提高产学研和教科研的水平。
  二、专业教师实施课改的困境
  (一)囿于指导的困境
  决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课改的发起者,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二是课改的实施者,即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设计课改方案,统一规划课改路径,制订课改方略,推动课改实施;作为课改实施者之一的专业教师,应具备课改的必备能力:诸如职业分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但事实是,职业教育的课改缺乏统一设计和规划,缺乏研究团队的指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仅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等新的职教理念,把课改的重任压给了专业教师,要求他们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职教的特殊规律;不仅要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会做,还要具备职业分析的能力;不仅要会教,还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师面对课改确是“小牛拉大车”。
  (二)缺乏理论支持的困境
  改革的关键是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专业教师不仅要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学习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以及职业教育的学科论、专业论、课程论、教学论等。而目前,专业教师实施课改的理论依据只是:上级文件的精神、学校领导的要求、专家学者的一两次讲座和报告,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由于课改在实施层面缺乏理论支持,再加之课改在宏观层面缺乏规划和指导,因此,课改的结果如何将很难确定。
  (三)顶岗锻炼的困境
  教育部规定: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不得少于两个月的企业顶岗锻炼的经历,这一要求的目的一是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二是了解掌握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等。但学校和专业教师在实施中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企业的敷衍和不配合,特别是涉及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的关键岗位,我们的教师很难进入,一般岗位的简单重复劳动很难取得预设的成效;其次是在正常的教学期间,因师资的紧缺,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很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能深入企业锻炼,而寒暑假能挤出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因此,缺乏时间保障的教师顶岗实践,其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而学校对实践教师的管理和考核也很难解决问题。
  (四)实施教学的困境
  教什么?怎么教?是专业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面对学科体系下的专业教材,为了突出“能力本位”的要求,要“解构”和“重构”教学内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突出“工学结合”的要求,要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面对指向理工类专业的项目课程,为了突出“行动导向“的要求,文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创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面对现实的职业岗位要求,为了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要加强职业能力迁移的教育。
  (五)考核评价的困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试考核办法,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淡化理论考试、突出技能考核,应是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办法的方向。首先,技能考核的内容如何确定?是直接以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目前也并不是所有的职业岗位都有标准的),还是要将“关键能力”也纳入其中(其科学性、合理性要求是相当高的)?其次,技能考核的方法方式如何设计?在项目课程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对每一学生个体作出客观评价?再次,作为技能学习和锻炼的关键环节:即一年或半年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在教与学相分离的现状下,应如何实施考核评价?
  三、立“制”——为课改保驾护航
  影响课改的因素有很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教研究团队、学校、教师等等,本文主要立足于学校这一教育主体,就如何有效地实施推进课改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课改制度——保证课改
  1.要建立学习制度。按课改进度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其目的有二:一是有计划地进行课改理论的学习培训,给教师的课改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二是答疑解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建立教师相互学习制度,将共同备课、共同演练、说课、听课、研讨等活动制度化。
  2.要制订课改规划。学校层面要制订课改的总体规划,明确课改目标、推进程序、进程安排、实施策略、保障措施等;系部层面要制订各专业的课改规划,明确每一专业课改的目标、推进路径和完成时间等。
  3.要制订实施计划。学校要按学期或学年制订课改实施计划,结合德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的特点,确定课改的内容和重点:企业调研、职业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考试考核等等;各系部要按学校的课改计划,制订各专业和各课程的课改实施计划,明确实施课改的内容、人员、时间以及成果的评审、鉴定等。计划是规划的分阶段实施设计。
  4.要制定具体措施。学校为了保证课改顺利实施,要实行课改责任制和问责制,要建立课改责任体系:即学校一把手、分管副校长、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课改项目实施人的层级体系,要明确每一角色的职责和任务,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措施,凡未尽职责和未完成任务者,要有问责措施;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同时制定全方位的配套措施。
  (二)建立专门体制——引领课改
  1.构建立体式刚性化课改体制。学校要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层面的课改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计划、措施,把握课改方向,实行统筹管理,落实措施制度,总结课改成绩,解决课改难题,进行成果论证;教务处代表学校履行检查课改规划和计划的实施情况,教育科研处代表学校组织课改成果论证、课改经验交流、课改问题收集等研究工作;系部要有专人负责课改工作,及时调度、检查各教研室和各课改项目计划的实施情况,随时把握课改进度和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只有建立了刚性化的组织机构,才能保证各项课改规划、计划和措施得到落实,才能实行课改责任制和问责制,才能保证课改按计划推进。
  2.构建扁平式柔性化课改体制。把学校建成一个有利于教师实施课改的共同体。要逐步实现组织机构从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变,建立从校长到教师在内的柔性化的课改学习、实施和研究团队;要逐步实现管理方式从制度向激发转变,把问题变成课题,以课题为切入口,实行项目管理,发挥学术权利在教师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主观能动性,把学校建成一个人人参与课改,人人研究课改的“课改共同体”。
  (三)建立有效机制——促进课改。
  1.形成课改氛围。要把课改工作放到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营造课改氛围,实行课改知识“轰炸”,做到每天都有课改示范课,每周都有课改研讨会,每月都有课改报告会,形成老师看的、想的、讲的、做的、时时处处都是课改的局面。
  2.搭建交流平台。一要搭建对话平台,定期开展学科对话、师生对话、校企对话,二要搭建研讨平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技艺切磋,三要搭建学习平台,组织教师参加外出进修、顶岗锻炼、学术交流等。让每位教师能及时反映困惑、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
  3.实行激励机制。学校要建立奖励制度,除精神奖励外,还要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奖励:课题奖励、技能大赛奖励、校本研究奖励、技术研发奖励、优秀课改成果奖励、优秀课改教师奖励等等,让全体教师认识和体会到:付出必有回报,多劳必能多得。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
  [2]顾小清.教师能力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6
  [3]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不同试验结果分析了在执行GB/T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过程中涂膜平整度、涂覆次数和搅拌速度对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拉伸性能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在贯
本文通过提高普通水泥(混合材以矿渣为主)的水化速率,研究了部分水泥细化后,对普通水泥的硬化浆体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细化手段,提高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层次、更具体的追求。住宅中的厨房成为家庭的工作中心,使用功能逐渐增加,使用面积逐渐增大。因此,做好住宅中的厨房设计和施工,是
生态护坡作为修复边坡开挖带来景观及生态的生态环保技术,在目前的市政工程中愈发重要。本文结合笔者所经历过工程实例采用的边坡绿化技术,全面介绍了厚层基材喷播技术、CF网网
针对粘土坝的组成和粘土结构性特点,分析了降雨渗透条件下坝身土体的稳定性问题,通过自编的简易程序得到了库水位改变时,饱和非饱和土体的渗流控制方程、剪应力和拉应力集中区和
截至201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突破10万km,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的增加,对路面的损害也日益明显,路面养护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而微表处是针对高速公路快速有效的一种预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文化基础课程,但学生对这一类课程学习缺乏必要的动力与兴趣,教师对这一类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信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文化基础课程有明晰的价值定位、务实的结构创新和有效的教学举措。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目前还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设计安排了一定量的课时
2012年4月14日,江苏省职业学校“学雷锋”活动现场观摩会在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举行。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主任刘宝民、职成司德育处副处长黄辉、职成司综合处副处长刘宏杰、
通过讨论索力测试的方法,分析频率法测定索力的原理,并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给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减小误差。通过斜拉桥施工中索力的实测表明,根据所测频率基于振动原理所获
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修建在山区,为了适应地形的需要,大桥、特大桥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所占例越来越高,这些大桥、特大桥大多具有墩身高的特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