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行皮肤点刺试验诊断过敏性疾病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行皮肤点刺试验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准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纳入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行皮肤点刺试验诊断过敏性疾病的文献。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Meta-disc1.4和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339
其他文献
原发性肝癌(肝癌)具有发病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病死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也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切除部位及范围不再受限制,但如何保障在标准根治性切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更多的残余肝脏是目前肝切除的主要目标。解剖性肝切除可完整切除肿块所在的肝脏功能单元,大大降低肝断面胆漏、部分残肝缺血坏死的风险。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革新,3D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成为治疗左半肝可切除性肝癌的可行、有效方法,具有传统腹腔镜技术不具备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通常发病迅速,有导致死亡的风险。根据世界过敏组织(WAO)2020年发布的最新指南[1]所述,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为,当以下两条标准中任意一条被满足时,即高度怀疑患者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1)发病快速(在接触过敏物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病),同时出现皮肤过敏(多发风团,瘙痒,潮红和/或唇舌肿大)与以下三种症状中至少一种:①呼吸道症状(憋气,喘息);②血压下降,或晕厥摔倒、二便失禁;③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腹部重度绞痛,反复呕吐)。
生物制剂是指从生物来源生产或提取的含有活性物质的药物,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作用于炎症和细胞增殖发挥作用。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生物制剂迅猛发展,在肿瘤、自身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彰显出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生物制剂通常包括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和细胞因子三大类,它们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因此,都具有潜在的引起过敏反应的特性。
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办的“2021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疾病新进展学术会议”于2021年8月6至7日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大会恰逢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开启,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主题“防治严重过敏反应”,聚焦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前沿进展、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并邀请众多国内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对讲座内容进行深入精彩解析和点评。
肺间质病变(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目前,RA-ILD的诊断基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但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近年来RA-IL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寻找与RA-ILD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以及致病机制相关的基因和自身抗体,为临床上诊断RA-ILD提供新思路。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甲状腺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文献数据库,提取比较RA患者与非RA对照组甲状腺功能障碍的研究,并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4项研究,包含19635例RA患者和92595例非RA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RA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甲状腺
肥大细胞长期定居在皮肤及黏膜中,是荨麻疹、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疾病的主要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参与的皮肤疾病大多表现为显著瘙痒。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进而引起神经敏化是瘙痒信号传递的经典神经免疫途径。近年来研究表明,除组胺外,肥大细胞释放其他炎症介质活化外周神经介导瘙痒信号传递也尤为重要。本文回顾肥大细胞在瘙痒发生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神经免疫机制在常见瘙痒性皮肤疾病中的作用。同时综述靶向药物在瘙痒治疗中的进展。
目的通过对“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进行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初步了解我国青霉素过敏现状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因“青霉素过敏史”主诉在华西医院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进行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既往青霉素给药前常规皮试阳性者17例(53.1%),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过敏”症状者15例(46.9%)。最终经规范化检测确诊青霉素过敏5例(15.6%),其中3例(60%)根据规范化皮肤试验阳性结果确诊,2例(40%)经激发试验确诊。既往常规青霉素皮试阳性的1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全身或多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率约为3/1万人年[1],发病机制通常为IgE介导的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可累及皮肤黏膜、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通常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血压下降,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因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源性介质突然释放而导致的急性综合征,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可以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包括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两大类。后者是由于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释放介质造成的。而前者可进一步分为IgE介导(最常见),和非IgE介导(包括由IgG或IgM抗体介导的反应,或者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补体介导的反应)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