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客,还是不博客,这是一个问题,这已经是许多网友面临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世界上最大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公布的一份有关博客的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共有博客(网络日志)7000万;平均每天新增博客12万个;博客上每天新增文章150万篇。而我国博客数量约占世界总量8%,自2005年开始,我国网上开博人数呈现井喷性增长,年被视为中国博客井喷年,今年这种趋势还在增长。
自从博客出现在人间,就在与社会和世界的“亲密接触”中发生了无数故事,它们或有趣、或严肃、或诙谐、或深刻。它们吸引无数人参与其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博客是网络时代带给人们个性张扬、自我发挥的宝地,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也可能成为制造混乱的源头。于是乎,博客,还是不博客,这是一个问题。
全球经典“博客故事”点击
揭开拉链门而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博客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丑闻曾经轰动世界,但是,当年最先爆出这个消息的不是传统的媒体,而是一个名为“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的新闻博客。其实,最早获悉这一秘密的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艾西科夫,但这条新闻被周刊高层在上报前最后一分钟“封杀”。结果,1998年1月,默默无闻的博客“德拉吉报道”上发布了震惊世界的大新闻——《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很快,博客“德拉吉报道”声名远播,还有人将报道转贴到多个网站。数天后,《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才低调报道,CNN及美联社等媒体也才开始全力追踪。就这样,“德拉吉报道”一炮而红,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博客。1998年8月,克林顿被迫承认丑闻并道歉,这个博客的访问量因此更加猛增。
抖出《纽约时报》造假
除了政治人物,美国主流媒体也尝过博客的厉害。2003年5月,写手吉姆?罗曼斯科在博客上突然登出了《纽约时报》内部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结果首先披露了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捏造新闻的内幕。随后,《纽约时报》另一名记者里克·布拉格也东窗事发,一时间这份著名老报的造假丑闻成了新闻界的一大事件。最终,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被迫辞职。
实际上,吉姆公布的内幕是《纽约时报》内部看不惯杰森造假的人提供的。由于趋于保守的传统媒体无法发布这样的内容,因此博客却能凭借自己的特殊优势曝光那些造假者。
上大报开专栏
伊拉克也有博客高手。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前后,伊拉克人萨利姆?帕克斯和他的博客曾非常红火。他一直用英文撰写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所以全球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在网上搜索他的博客,因为这里记载着战火下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等等。他在巴格达发出的博客新闻,比美国有线新闻网和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更鲜活,吸引着媒体和公众。战争期间,他的博客高居相关战争报道网站的十大链接之首。
最初,没人知道萨利姆的真实身份和相貌,网上也一度弥漫着各种猜测。后来,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西方媒体想方设法联系萨利姆,最终确认了这个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后英国《卫报》和萨利姆签约,并请他担任该报专栏作家。
为了博客丢工作
有人因博客出名风光,也有人因博客丢了工作。2002年,一个名叫希瑟·B·阿姆斯特朗的博客写手因在个人网页dooce.com上写了关于工作和同事的文章而被开除。之后,美国英语里多了个新词“dooce”,专指某个人因自己的博客而丢了工作。
2004年10月,一名航空公司空姐因在博客上贴了照片而被解雇。照片上的她身着航空制服站在空空的飞机上,公司以她滥用制服为由将她辞退。无奈,她将博客名改为“被开除的空中服务员日记”。
在因博客丢工作的人中,名声最大的当数“华盛顿宝贝”,此博客写手是国会山一名参议员的助手,真名叫杰西卡?卡特勒,是一位莱温斯基式的实习生。她在博客上描写了她与几个国会山情人幽会的场景,引来了无数读者。但杰西卡很快被炒鱿鱼,理由是她不恰当地利用了参议院的设备和工作时间,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妥内容。
参与报道美国大选
博客日益流行。由于认识到这一点,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纷纷邀请部分博客和知名媒体记者一起参加他们的大会。昔日不能和传统媒体平起平坐的博客们首次登上大雅之堂。
同年7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组织者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各种政治博客们发放了采访证,大会新闻的一部分也通过博客发布。会议期间,阅读政治类博客的美国读者增至约1300万。而共和党的大会虽然没有正式选用博客发布消息,但共和党也批准了他们参加会议。布什竞选班子电子媒体竞选主任说,博客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谈论政治和公共政策。
外星人也爱博客!
地球人爱写博客,外星人会不会爱看呢?2005年7月,美国佛罗里达一家名为“智力彗星”的公司推出了与外星文明“对话”的新计划,向太空发射博客日志的内容,让外星人了解地球人的故事。博客写手只要登录网站www.BloginSpace.com并提交自己的博客网页链接,该公司就会免费把你的“心情故事”转化成“太空广播”,通过功率强大的卫星向“兄弟星球”播放。
该公司总裁特德·墨菲表示:“我始终相信存在地外智能生命,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了解普通地球人的生活。这给了我们一次展示人类不同侧面的机会。”墨菲相信这一定会引起外星人的兴趣,所以在宣传语中自信地宣称:“外星人也爱博客!”
博客界也有奥斯卡
随着博客队伍和影响力的壮大,为了促进博客的发展和博客之间的交流,一些组织也开始在博客中间开展各种评选。今年3月,2006年度Bloggies大奖隆重揭晓。这个特意为全球博客开设的大奖始于2001年,每年一届,今年已经是第六届。该奖项由网民自己投票,最终决出不同奖项的得主。虽然奖金不高,2006年只有2006美分(2004年是2004美分,2005年是2005美分),但迄今为止,Bloggies大奖已成为最具影响力奖项,有人将其誉为“博客的奥斯卡”。
今年的Bloggies设立了30个大奖,包括年度最佳、终生成就奖、最佳新人奖、最值得关注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写作奖、最幽默博客奖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大奖对儿童们的博客也非常关注,还专门准备了最佳少儿博客的奖项。
美兵博客曝光战争内幕
在战乱的伊拉克,博客则成了不少美军士兵的精神宣泄工具,也是得益于他们的博客,人们了解了一些传统媒体不可能报道的消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俘丑闻正是通过士兵博客传递给外界的,之后媒体才争相曝光。
2004年到2005年,驻伊拉克的美军和英军士兵纷纷迷上军营博客,有的侧重于讲述战斗经历,有的发表照片,还有些进行政治评论。(摘自《深圳特区报》)
“失控”的博客故事
进入门槛几乎为零的博客浪潮,会彻底颠覆互联网既有模式,还是会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博客世界强调自律和自我管理,会不会因为过于自由而脱离现有政策、法律与法规,成为自由泛滥后不负责任的失控世界?博客突破了信息生产和制作的传统理论约束,会不会成为破坏传统媒体的道德伦理、破坏信息的准确性、公信力和责任感的园地?
问题一:攻击
【案例一】博客告网站
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发现自己被指名道姓地在私人博客上辱骂。陈堂发与总部设在杭州的中国博客网联系后,被告知该文章不能删除。2005年11月,陈堂发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作为传播领域的研究者,陈堂发对于网络媒体有自己的认识。“不管是博客,还是BBS或者网上论坛,虽然它们与传统媒体的技术支持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媒体的本质属性上,它们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各项关于言论尺度的法律条款对于网络媒体应该也同样使用。”“通过这封帖子,我发现目前中国的博客监管问题很大。是网站没有尽到监管的义务。”但是,中国博客网客服主管孙峰金则认为,“博客本身不违反发帖规则,现在不能删掉客户的帖子”。
【评点】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网络新宠的博客,由于它的传播和接受都是匿名化的和它绝对自由的信息发布形式,它在带来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进步的同时也必定会因为其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传达言论的偏激、将个体虚无扩大化、虚假信息泛滥和危害社会的刺激性信息猖獗等等现象。
问题二:色情?裸露?
【案例一】玩博客的男人和女人中,最火爆最受关注的都是女性。首度通过“博客”迅速蹿红的必属木子美无疑。据说鼎盛时期,木子美“博客”每天的访问量都在以五六万的数字激增,至今想来这仍然是一个令人咂舌的奇迹。如果说是方兴东和王俊秀把“博客”带到了中国的话,那么是木子美迅速剥去了“博客”神秘的面纱,并把它推向了众人的面前。相信有很多网民就是这样认识了木子美,认识了“博客”。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经历,后来效仿者纷纷接踵而至:竹影青瞳、流氓燕……躲藏在虚拟ID背后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一样充满诱惑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大胆而且出位,一样的,她们也都如愿以偿出了名。但是细心人还是从中看到了些什么,无论木子美还是竹影青瞳或者流氓燕,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女性。于是,传出了这样一种声音“BBS是男的,博客是女的”。
【评点】君不见,网上裸聊、网上同居、网上欺诈、网上犯罪……这样的“网上丑态”屡见不鲜。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在这样的境况下,色情、淫秽思想的泛滥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即使某些网络的情况并未严重到如此地步,但它们仍然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存有不健康的期待,并希望女性朝着这种期待的方向发展。因互联网道德失范导致青少年行为扭曲、成为阶下囚的案例为数不少。没有道德约束的网络就像一株罂粟,摇曳着绚烂与丑恶,吸引着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越陷越深,以致丧失自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层面。互联网知名评论人姜奇平认为,她们之“无聊”,实在是对泯灭个性的工业化流水线文化的一种反动。但是,完全忽视她们的进步意义,闭上眼睛,塞上耳朵,不研究其中包含的前沿信息,也会受到历史惩罚。
问题三:隐私
【案例】普通人要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点与明星的故事,再爆点猛料也能一夜成名。此前,一位网名叫“麻老虎”的网友就在自己的博客中爆出了央视一姐周涛的两段婚史,被众多网友争相传阅,她的博客点击率也飙升到7万多次。“麻老虎”写到“周涛本来像小龙女一样清纯得不沾一丝世俗尘埃,可现在的她却像林青霞一样唯豪门是从。”问及张彤为何要写周涛时,张彤说:“没什么,博客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和周涛是大学同学,以前关系也很好,所以就写了。”张彤坦言到:“我看到一个关于提高点击率的帖子,说要是能够写点与名人的故事,那点击率一定提高得很快,所以我就写了周涛的故事。现在我的博客人气很旺。”
【评点】自从有了名人博客后,娱乐记者们轻松多了,不必为没有新闻而烦恼,到名人博客转一圈,复制粘贴后在前面加上一句“XXX在博客上写……”,转眼一篇颇具看点的稿件便出笼了。名人博客的最大集散地新浪博客频道也成了娱乐新闻加工厂。除却馒头事件,发生在名人博客身上的娱乐由头层出不穷,如黄健翔离婚,其好友董路和李承鹏等便在博客上发文声援,“黄健翔难道就不能为自己离一次婚吗?”“情人节,想起走出围城的黄健翔”,两位口口声声只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黄健翔,没有炒作之意,更提高了网友围而观之的好奇心。有网友说,“体育圈和娱乐圈早成了和谐一家人了”。有人预测,到2006年,博客将像MSN一样普及,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一种时尚的交流方式,来满足集体偷窥时代的集体偷窥欲。
问题四:谩骂——有话不能好好说?
【案例】某“80后”作家2005年3月2日凌晨在新浪博客发表的那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文章。在文章里,某“80后”作家反驳了文学评论家对“80后作家”的看法。人们发现,在1700多字的文章里,像“屁”、“我×”、“装丫挺”这样的文字出现了10多次。两天后,在看到评论家回复此文“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任何人都没有借此来骂人的特权,也没有骂了人不负责任的豁免权。他和他们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则的自审与公审。我希望这样一个事件,能为如何为网络立法和建设网络道德提供一个反面的例证”后,某“80后”作家再次以《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为题申明自己通篇文章里没骂评论家一个字。同时逐一说明每个脏字具体所指。比如:“屁”是骂文坛的,您别自作多情,以为您就是文坛。至于“马桶”,我觉得马桶很无辜。难道所谓进了文坛的人都不用马桶?
【评点】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在网络当中,博客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你自己就是一个页面,你自己可以自由发布消息,自己进行编辑。空间更大了,自由度也更加充分。但正是因为自由度大,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尽管有着浓厚的虚拟色彩,但就其根本属性而言,网络仍然是一种媒体,一个为信息提供传播与交流渠道的平台。就博客这一网络空间来看,它属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交集。在博客网中,任何博客所发表的内容都是最个人化的,但是当它被发表出来时就具有了最公众化的形式。所以博客网既从属于公共空间,同时,任何一个博客或是网络公众都可以将它划归在自己的私人领地里。如果仅仅把博客作为个人随意宣泄的地方,那与众目睽睽之下裸体有何区别呢?
问题五:安全
【案例】2005年1月,某媒体还报道了一个更有震撼力的博客,一个旅美博士在自己的博客上传授原子弹的制作方法。中国应用物理及数学研究所的孙向丽教授在接受该媒体记者采访时称,这种制造手段虽然简单粗糙,但是确实可以产生核爆炸。如果说“中国第一博客案”还只是涉及侮辱诽谤等民事法律问题的话,这个教大家制作原子弹的博客则是涉及了安全问题。有些法律工作者据此认为,“该立法管管这些博客”。
【评点】郑州大学法律硕士乔国和则认为,给博客立法,用法律来约束其发展,如实行博客实名制、审定制、许可制等,已成为当务之急。他说,博客上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由于博客具有开放、自由、流动、匿名等特点,管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应该用法律进行规范。而且,用一部合理的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博客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摘自《新华网》)
小知识:什么是博客?
1997年12月,美国一位IT科学家巴杰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正式的名字。
博客与个人网站、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最明确的区别方式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权威专家对它的定义是:“博客的概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而后来继续演化,更规范更明晰的形式界定为: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今年上半年,世界上最大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公布的一份有关博客的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共有博客(网络日志)7000万;平均每天新增博客12万个;博客上每天新增文章150万篇。而我国博客数量约占世界总量8%,自2005年开始,我国网上开博人数呈现井喷性增长,年被视为中国博客井喷年,今年这种趋势还在增长。
自从博客出现在人间,就在与社会和世界的“亲密接触”中发生了无数故事,它们或有趣、或严肃、或诙谐、或深刻。它们吸引无数人参与其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博客是网络时代带给人们个性张扬、自我发挥的宝地,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也可能成为制造混乱的源头。于是乎,博客,还是不博客,这是一个问题。
全球经典“博客故事”点击
揭开拉链门而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博客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丑闻曾经轰动世界,但是,当年最先爆出这个消息的不是传统的媒体,而是一个名为“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的新闻博客。其实,最早获悉这一秘密的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艾西科夫,但这条新闻被周刊高层在上报前最后一分钟“封杀”。结果,1998年1月,默默无闻的博客“德拉吉报道”上发布了震惊世界的大新闻——《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很快,博客“德拉吉报道”声名远播,还有人将报道转贴到多个网站。数天后,《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才低调报道,CNN及美联社等媒体也才开始全力追踪。就这样,“德拉吉报道”一炮而红,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博客。1998年8月,克林顿被迫承认丑闻并道歉,这个博客的访问量因此更加猛增。
抖出《纽约时报》造假
除了政治人物,美国主流媒体也尝过博客的厉害。2003年5月,写手吉姆?罗曼斯科在博客上突然登出了《纽约时报》内部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结果首先披露了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捏造新闻的内幕。随后,《纽约时报》另一名记者里克·布拉格也东窗事发,一时间这份著名老报的造假丑闻成了新闻界的一大事件。最终,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被迫辞职。
实际上,吉姆公布的内幕是《纽约时报》内部看不惯杰森造假的人提供的。由于趋于保守的传统媒体无法发布这样的内容,因此博客却能凭借自己的特殊优势曝光那些造假者。
上大报开专栏
伊拉克也有博客高手。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前后,伊拉克人萨利姆?帕克斯和他的博客曾非常红火。他一直用英文撰写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所以全球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在网上搜索他的博客,因为这里记载着战火下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等等。他在巴格达发出的博客新闻,比美国有线新闻网和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更鲜活,吸引着媒体和公众。战争期间,他的博客高居相关战争报道网站的十大链接之首。
最初,没人知道萨利姆的真实身份和相貌,网上也一度弥漫着各种猜测。后来,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西方媒体想方设法联系萨利姆,最终确认了这个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后英国《卫报》和萨利姆签约,并请他担任该报专栏作家。
为了博客丢工作
有人因博客出名风光,也有人因博客丢了工作。2002年,一个名叫希瑟·B·阿姆斯特朗的博客写手因在个人网页dooce.com上写了关于工作和同事的文章而被开除。之后,美国英语里多了个新词“dooce”,专指某个人因自己的博客而丢了工作。
2004年10月,一名航空公司空姐因在博客上贴了照片而被解雇。照片上的她身着航空制服站在空空的飞机上,公司以她滥用制服为由将她辞退。无奈,她将博客名改为“被开除的空中服务员日记”。
在因博客丢工作的人中,名声最大的当数“华盛顿宝贝”,此博客写手是国会山一名参议员的助手,真名叫杰西卡?卡特勒,是一位莱温斯基式的实习生。她在博客上描写了她与几个国会山情人幽会的场景,引来了无数读者。但杰西卡很快被炒鱿鱼,理由是她不恰当地利用了参议院的设备和工作时间,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妥内容。
参与报道美国大选
博客日益流行。由于认识到这一点,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纷纷邀请部分博客和知名媒体记者一起参加他们的大会。昔日不能和传统媒体平起平坐的博客们首次登上大雅之堂。
同年7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组织者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各种政治博客们发放了采访证,大会新闻的一部分也通过博客发布。会议期间,阅读政治类博客的美国读者增至约1300万。而共和党的大会虽然没有正式选用博客发布消息,但共和党也批准了他们参加会议。布什竞选班子电子媒体竞选主任说,博客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谈论政治和公共政策。
外星人也爱博客!
地球人爱写博客,外星人会不会爱看呢?2005年7月,美国佛罗里达一家名为“智力彗星”的公司推出了与外星文明“对话”的新计划,向太空发射博客日志的内容,让外星人了解地球人的故事。博客写手只要登录网站www.BloginSpace.com并提交自己的博客网页链接,该公司就会免费把你的“心情故事”转化成“太空广播”,通过功率强大的卫星向“兄弟星球”播放。
该公司总裁特德·墨菲表示:“我始终相信存在地外智能生命,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了解普通地球人的生活。这给了我们一次展示人类不同侧面的机会。”墨菲相信这一定会引起外星人的兴趣,所以在宣传语中自信地宣称:“外星人也爱博客!”
博客界也有奥斯卡
随着博客队伍和影响力的壮大,为了促进博客的发展和博客之间的交流,一些组织也开始在博客中间开展各种评选。今年3月,2006年度Bloggies大奖隆重揭晓。这个特意为全球博客开设的大奖始于2001年,每年一届,今年已经是第六届。该奖项由网民自己投票,最终决出不同奖项的得主。虽然奖金不高,2006年只有2006美分(2004年是2004美分,2005年是2005美分),但迄今为止,Bloggies大奖已成为最具影响力奖项,有人将其誉为“博客的奥斯卡”。
今年的Bloggies设立了30个大奖,包括年度最佳、终生成就奖、最佳新人奖、最值得关注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写作奖、最幽默博客奖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大奖对儿童们的博客也非常关注,还专门准备了最佳少儿博客的奖项。
美兵博客曝光战争内幕
在战乱的伊拉克,博客则成了不少美军士兵的精神宣泄工具,也是得益于他们的博客,人们了解了一些传统媒体不可能报道的消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俘丑闻正是通过士兵博客传递给外界的,之后媒体才争相曝光。
2004年到2005年,驻伊拉克的美军和英军士兵纷纷迷上军营博客,有的侧重于讲述战斗经历,有的发表照片,还有些进行政治评论。(摘自《深圳特区报》)
“失控”的博客故事
进入门槛几乎为零的博客浪潮,会彻底颠覆互联网既有模式,还是会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博客世界强调自律和自我管理,会不会因为过于自由而脱离现有政策、法律与法规,成为自由泛滥后不负责任的失控世界?博客突破了信息生产和制作的传统理论约束,会不会成为破坏传统媒体的道德伦理、破坏信息的准确性、公信力和责任感的园地?
问题一:攻击
【案例一】博客告网站
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发现自己被指名道姓地在私人博客上辱骂。陈堂发与总部设在杭州的中国博客网联系后,被告知该文章不能删除。2005年11月,陈堂发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作为传播领域的研究者,陈堂发对于网络媒体有自己的认识。“不管是博客,还是BBS或者网上论坛,虽然它们与传统媒体的技术支持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媒体的本质属性上,它们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各项关于言论尺度的法律条款对于网络媒体应该也同样使用。”“通过这封帖子,我发现目前中国的博客监管问题很大。是网站没有尽到监管的义务。”但是,中国博客网客服主管孙峰金则认为,“博客本身不违反发帖规则,现在不能删掉客户的帖子”。
【评点】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网络新宠的博客,由于它的传播和接受都是匿名化的和它绝对自由的信息发布形式,它在带来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进步的同时也必定会因为其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传达言论的偏激、将个体虚无扩大化、虚假信息泛滥和危害社会的刺激性信息猖獗等等现象。
问题二:色情?裸露?
【案例一】玩博客的男人和女人中,最火爆最受关注的都是女性。首度通过“博客”迅速蹿红的必属木子美无疑。据说鼎盛时期,木子美“博客”每天的访问量都在以五六万的数字激增,至今想来这仍然是一个令人咂舌的奇迹。如果说是方兴东和王俊秀把“博客”带到了中国的话,那么是木子美迅速剥去了“博客”神秘的面纱,并把它推向了众人的面前。相信有很多网民就是这样认识了木子美,认识了“博客”。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经历,后来效仿者纷纷接踵而至:竹影青瞳、流氓燕……躲藏在虚拟ID背后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一样充满诱惑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大胆而且出位,一样的,她们也都如愿以偿出了名。但是细心人还是从中看到了些什么,无论木子美还是竹影青瞳或者流氓燕,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女性。于是,传出了这样一种声音“BBS是男的,博客是女的”。
【评点】君不见,网上裸聊、网上同居、网上欺诈、网上犯罪……这样的“网上丑态”屡见不鲜。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在这样的境况下,色情、淫秽思想的泛滥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即使某些网络的情况并未严重到如此地步,但它们仍然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存有不健康的期待,并希望女性朝着这种期待的方向发展。因互联网道德失范导致青少年行为扭曲、成为阶下囚的案例为数不少。没有道德约束的网络就像一株罂粟,摇曳着绚烂与丑恶,吸引着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越陷越深,以致丧失自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层面。互联网知名评论人姜奇平认为,她们之“无聊”,实在是对泯灭个性的工业化流水线文化的一种反动。但是,完全忽视她们的进步意义,闭上眼睛,塞上耳朵,不研究其中包含的前沿信息,也会受到历史惩罚。
问题三:隐私
【案例】普通人要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点与明星的故事,再爆点猛料也能一夜成名。此前,一位网名叫“麻老虎”的网友就在自己的博客中爆出了央视一姐周涛的两段婚史,被众多网友争相传阅,她的博客点击率也飙升到7万多次。“麻老虎”写到“周涛本来像小龙女一样清纯得不沾一丝世俗尘埃,可现在的她却像林青霞一样唯豪门是从。”问及张彤为何要写周涛时,张彤说:“没什么,博客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和周涛是大学同学,以前关系也很好,所以就写了。”张彤坦言到:“我看到一个关于提高点击率的帖子,说要是能够写点与名人的故事,那点击率一定提高得很快,所以我就写了周涛的故事。现在我的博客人气很旺。”
【评点】自从有了名人博客后,娱乐记者们轻松多了,不必为没有新闻而烦恼,到名人博客转一圈,复制粘贴后在前面加上一句“XXX在博客上写……”,转眼一篇颇具看点的稿件便出笼了。名人博客的最大集散地新浪博客频道也成了娱乐新闻加工厂。除却馒头事件,发生在名人博客身上的娱乐由头层出不穷,如黄健翔离婚,其好友董路和李承鹏等便在博客上发文声援,“黄健翔难道就不能为自己离一次婚吗?”“情人节,想起走出围城的黄健翔”,两位口口声声只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黄健翔,没有炒作之意,更提高了网友围而观之的好奇心。有网友说,“体育圈和娱乐圈早成了和谐一家人了”。有人预测,到2006年,博客将像MSN一样普及,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一种时尚的交流方式,来满足集体偷窥时代的集体偷窥欲。
问题四:谩骂——有话不能好好说?
【案例】某“80后”作家2005年3月2日凌晨在新浪博客发表的那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文章。在文章里,某“80后”作家反驳了文学评论家对“80后作家”的看法。人们发现,在1700多字的文章里,像“屁”、“我×”、“装丫挺”这样的文字出现了10多次。两天后,在看到评论家回复此文“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任何人都没有借此来骂人的特权,也没有骂了人不负责任的豁免权。他和他们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则的自审与公审。我希望这样一个事件,能为如何为网络立法和建设网络道德提供一个反面的例证”后,某“80后”作家再次以《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为题申明自己通篇文章里没骂评论家一个字。同时逐一说明每个脏字具体所指。比如:“屁”是骂文坛的,您别自作多情,以为您就是文坛。至于“马桶”,我觉得马桶很无辜。难道所谓进了文坛的人都不用马桶?
【评点】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在网络当中,博客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你自己就是一个页面,你自己可以自由发布消息,自己进行编辑。空间更大了,自由度也更加充分。但正是因为自由度大,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尽管有着浓厚的虚拟色彩,但就其根本属性而言,网络仍然是一种媒体,一个为信息提供传播与交流渠道的平台。就博客这一网络空间来看,它属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交集。在博客网中,任何博客所发表的内容都是最个人化的,但是当它被发表出来时就具有了最公众化的形式。所以博客网既从属于公共空间,同时,任何一个博客或是网络公众都可以将它划归在自己的私人领地里。如果仅仅把博客作为个人随意宣泄的地方,那与众目睽睽之下裸体有何区别呢?
问题五:安全
【案例】2005年1月,某媒体还报道了一个更有震撼力的博客,一个旅美博士在自己的博客上传授原子弹的制作方法。中国应用物理及数学研究所的孙向丽教授在接受该媒体记者采访时称,这种制造手段虽然简单粗糙,但是确实可以产生核爆炸。如果说“中国第一博客案”还只是涉及侮辱诽谤等民事法律问题的话,这个教大家制作原子弹的博客则是涉及了安全问题。有些法律工作者据此认为,“该立法管管这些博客”。
【评点】郑州大学法律硕士乔国和则认为,给博客立法,用法律来约束其发展,如实行博客实名制、审定制、许可制等,已成为当务之急。他说,博客上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由于博客具有开放、自由、流动、匿名等特点,管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应该用法律进行规范。而且,用一部合理的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博客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摘自《新华网》)
小知识:什么是博客?
1997年12月,美国一位IT科学家巴杰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正式的名字。
博客与个人网站、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最明确的区别方式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权威专家对它的定义是:“博客的概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而后来继续演化,更规范更明晰的形式界定为: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