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课堂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幼,我就生活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麻虎镇南沟村,是正儿八经大山里的孩子。家还是1986年祖父分家时盖的。用黄土构筑的墙,房顶也是薄石板制成的,如果长时间不维修,外面下大雨时,家里就会“下小雨”。我家建在两山的交界之处,三面环山,门前是一片竹林,家边还有樱桃树、梨树、柿子树、苹果树和0.6亩左右的庄稼地,不过现在爷爷奶奶下不了地,土地已经荒废了。
  过往寒假在家的时候,无论清晨多冷,只要天微亮,我就会立马起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很怕冷,所以起床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劈柴升起炉子里的火,顺便烧点儿热水洗脸用。待身体烤热乎之后,就收拾收拾开始做早饭,做的最多的就是面条,中午没啥事我就会擀面、包饺子。
  2月24日北京交通大学云开学之后,除了周五,每天早上8:00-9:50我都有课,所以吃完早饭、喂完鸡之后,我就要准备去“老地方”找信号等待上课。
  以前我们家附近是接收不到任何信号的,直到我当兵的第一年(2016 年 9 月我申请当兵入伍,2018 年 9 月退伍返校),我家隔壁的山头上装了一个移动信号塔,移动的手机号在我家会有信号,但电信、联通号码是一点儿信号都没有。
  遗憾的是,我上大学在校用的是3年200元而且流量还挺多的的联通卡,我本以为过完年就回学校不会影响什么,可是因为疫情暂时不能回校,也没法去镇上或者县城办理新的卡号。爷爷奶奶倒是有移动卡,但是他们没有流量,买流量对我来说太昂贵了。

  说起那个有移动信号的“老地方”,是在离我家大概50米左右的小山上。小山是一块平地,左侧有一片竹林,前方10米就是悬崖,不过对面山上的风景很是不错,一年四季都很漂亮,阳光从上午可以一直照到太阳落山。
  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去那里放牛。有一次邻居打工的叔叔回家带了一部手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手机,可是没有信号。我说了好多好话才能借过来玩儿推箱子游戏。
  就是在那个老地方,我无意间发现手机左上角居然有后来才知道叫信号的东西。从此,“老地方”就成了我们那里唯一一个有微弱信号的所在。后来,每次有人用手机的时候都会去那里找信号,我记得邻居爱玩儿消消乐,可是需要信号才能领取能量值,所以他只能去那个地方找信号,领取之后再回来继续玩。
  所以,现在每天上网课前,我只能拿着手机再去那地方找信号。經常,虽然有微弱的信号,可是消息栏窗口一直在转圈圈,转了好久还是出现红色的叹号。老师那头的消息也是迟迟不来。将手机举高,心里再着急,可是信号标志总是只有一格。“嗯,再走几步、再举高点说不定信号就能更好点”。我一直盯着信号区站了好久,还是没有任何起色。“再上高点儿,地方高而且前面没有遮挡物,说不定就会有信号。”每走一步,我都会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站好久,胳膊很酸。
  哎呀!有了!别动!屏住呼吸!每次一有信号出现,我都不敢再大声呼吸,生怕抖动导致信号不好。待信号稳定以后,我会找一根树枝沿着手机所在的位置做竖直垂线,两只脚使劲地在土地上砸两个脚印。慢慢地,慢慢地将手机高度下移。弱了!高点!再往下……如此反复,把桌子垫高放在信号正好那个位置。逐渐的,消息窗来消息了!最终,在原来地方偏左10米的位置找到了有信号的老地方。
  上课前,我的准备工作还包括:将课本放在还是初一那年买的小桌子上,把提前充满电的电脑连接上热点。
  在山上上网课的时候,我总要把电脑屏幕调到最亮、用书本遮挡住屏幕四周,才能看清老师讲课的课件,遇到看不清的图案,就急急忙忙用袖口把电脑屏幕的尘土擦了又擦。
  大三下的课程都很重要,所以每门课程都需要聚精会神地听讲,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累了就会看看眼前大山的风景,说是风景,不过现在这个季节,只剩下发黄的叶子和凋零的树木,还有就是远处山头的移动塔和山上空荡荡的房屋。课间休息时,除了吹自制的竹笛和邻居送的唢呐,我还可以对着大山怎么大喊大叫都可以,因为面前除了山还是山。
  现在早上在山中上课不算很冷,不过风比较大,身边草丛和树林的小蚊虫(特别小的那种,方言叫mo(三声)子)会不断地飞到屏幕前,飞到我的身上、脸上,着急的时候我就狠狠给自己一个巴掌用来“驱虫”。经常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脸上身上红一块肿一块。
  如果因为信号差错过了上课的点名,事后我会特意跟老师解释清楚,还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他们,我的作业只能到山上有信号时才能交。最难的就是下雨天,那只能等天晴再看录播了。阴雨天时,我会在厨房的炉子旁学习,那样写字才不会冻手,如果当天有作业只能做好之后等天晴时再去交。
我见大山多妩媚,想必,他见我亦然应如是吧?

  每周四上午,我有《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下午是连着两节的《计算机思维综合训练》课程,那一天我会从上午8点一直在山上坐到下午6点10分。这一天,我见大山多妩媚,想必,他见我亦然应如是吧?
  开心的是,我放假带了充电宝回家!如果下午还有课,就中午回家把电充满;如果晚上有事儿需要用到手机信号,爷爷奶奶就会拿着电灯和火盆到山上陪我,怕打扰到我,他俩一般都是静静地坐着,爷爷不爱说话,就不时收拾烧断掉在火盆外面的柴火,奶奶则在一旁准备要烧的柴火,有时他俩还会小声的唠唠明天要驮哪儿的柴,要给哪块地松土或者是今晚我做的那盘菜味道还不够之类。有一次爷爷说家里木头做的洗脚盆是他婆婆的婆婆用的,我插了一句:“那岂不是两三百年了?”爷爷说:“是的。”奶奶质疑:“哪有那么多?”然后他俩就开始算爷爷今年68岁,爷爷的婆婆多少岁,爷爷的婆婆的婆婆多少岁,想弄清楚那个洗脚盆到底多大了……
  这,就是我的山中课堂,头顶苍穹的山顶课堂。
  如果可以,希望早点儿去县城办张移动卡,更希望能早点儿回学校。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在心理学中,虐待儿童的行为符合心理压力在群体中流动的规律。只要有社会群体存在,就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绝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它会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流向群体的“弱者”。任何人——  不敢面对内心的负面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疏解内心困难和痛苦——都可能寻找弱小的个体发泄负面情绪。这里所说的“弱小的个体”,指的是群体中心理能量最弱的一方。街头的流浪汉,残疾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小动
李开复博士,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1991年12月16日上午11点,我的太太先铃躺在医院病床上。她这样承受着待产的煎熬已经12个小时了。虽然我一直坐在床边陪着她,但每隔几分钟总忍不住看看手表:如果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不能顺利出生,我就不得不选择离开医院去做一个关乎我一生志向的人工智能主题演讲,错过迎接孩子诞生的时刻。  幸运的是,李德宁——我的女
徐梦桃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  夺冠,强势回归     北京时间2019年1月20日,2018~2019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第一站比赛在美国普莱德西德湖揭开序幕。徐梦桃预赛94.11分、决赛第一轮85.05分、决赛第二轮89.88分,最终凭借领先第二名将近18分的优势夺冠。  2019年1月20日距离徐梦桃的平昌冬奥会决赛已经338天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数字可能代表的仅
一年又一度。每当人们来到一个新的节点的时候,总希望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憧憬也好,未雨绸缪也好,为的就是心里能增添点底儿。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总体上,2017年的经济形势应当是平稳的,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
康河(River Cam)又称剑河,发源于剑桥西南部的阿斯维尔(Ashwell),总长64公里,贯穿了剑桥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镇大学城,是剑桥的灵魂。  沿河而建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学院建筑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诉说着时间的厚度,康河的柔波则令小镇显得更加柔美可爱,与“隔壁某高校”牛津的沧桑厚重相比,剑桥更小巧秀丽,也更有灵气。  在康河上参与各式各样的水上项目是剑桥学子和居民们日常生活
Eurekar:  牛津优步  从牛津郡周边六个机场打车前往牛津大学,都可以选择牛津自己的“优步”。位于牛津的初创公司Eurekar推出了一款出租车应用程序App,为牛津郡和周边地区提供服務。除了有预约功能,该App能事先计算车费,并提供三类汽车的选项。一旦乘客数超过4人,至多8人,该App提供商务用车的选项。对于牛津城的商业公司,该App设有专门的技术平台,管理从预订到付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人生永远向着阳光走,风雨不回头”,这是刘敏的座右铭。  “我是幸运的”  5月20日南京大学116周年校庆典礼上,刘敏代表学生发言。  5月13日,刘敏回到家乡,参加汶川马拉松,以此纪念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刘敏是地震幸存者,那年,她才16岁。  那天,北川中学,高一四班的学生刘敏像往常一样上课,地震突然降临。房屋倒塌,老师、同学被埋。在黑暗中被困了30个小时后,武警战士用四根碗口大的木棒,花了
海军沙角训练基地,新兵;  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兵;  南海舰队演出队,文艺兵;  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三支队,某补给舰舰员;  海军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政治文化工作组舰员;  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三支队,某电子侦察舰舰员。  北大中文系张赵乐军旅生活很丰富,她大三参军,两年中当过各种兵,去过各种地方——深入广东和广西深山或孤岛,亚丁湾护航……  张赵乐珍藏着一枚重大任务纪念章。2016年12月至2017
大学生日渐成为环保生活的主力军,00后95后们的环保生活却与前人有着“和而不同”之处。无论是利用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在沙漠种下一颗树苗,还是骑着无尾气排放的共享单车,或者在网络的二手交易平台实现物品的循环利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环保生活。互联网上的社交APP,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分享环保心得的交流平台,他们分享自己的环保生活,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利用网络平台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绿色生活
复旦大学作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C9联盟成员,招收外国留学生已达半个多世纪。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复旦大学面向外国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的专门机构,  每年招收各学位留学生约3000人次。  因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被誉为“小小联合国”。  本期的主人公毛思,便是这“小小联合国”里的一名成员。  除了是复旦在读学生身份,毛思如今还是一家电商创业公司的老板。  “走非洲电商之路,促中国制造外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