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历史教学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在肯定成绩、对传统历史教学大胆扬弃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处理好新课程改革和传统历史教学的关系,加强整合,不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们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在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缺失,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辩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其他文献
交易费用是证券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忽视交易费用的存在也许将导致非有效的证券投资组合.本文分别给出了考虑交易费用的
一、 故事导入  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听众,特别是初中阶段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融入故事中,更能引起学生解疑的欲望。  如:在讲七年级(上)第一节课“与数学交朋友”时,我就以一个故事为开头:有一个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把家中17头牛给老大、老二、老三,问该如何分?这样通过故事中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结果这一堂找规律的课(如0,3,8,15,……;1,3,5,
针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特点,结合西安邮电学院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践,探索高校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实施、管理及建设的思路,揭示共建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必须坚持的原则,"三贴近"为新闻工作树立了新的标准.高校校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三贴近"真正落在实处,就必须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国家建设密不可分,通过法治保障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也是人类社会的成功经验。法治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价值支撑,为社会管理创新设置合理
情感是跟人的需要联系着的。求知欲、对英语的热爱、英语的美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一定
介绍了信元在ATM交换网络中传输与交换的原理,研究了路由变换表、总线信元帧结构和路由变换机理.利用超大规模集成芯片 CUBIT 05802,完成了路由变换电路的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
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做法和经验,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宗教神学控制论、道德约束观、礼乐治国论、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先生主张“知”与“行”的统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见,中小学德育任务除了思想道德品质要求以外,还包含着更多的行为要求。  从德育的特征来看,德育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于重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