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复,走了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guang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感叹,李开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显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能在谷歌坚持4年十分不易
  
  2009年9月7日,出现在北京清华科技园A座27层的李开复,一贯的温文儒雅,此际,他的新身份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创业,得到了诸多业界大腕的支持,其中就有视频网站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和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以及中经集团。从8月5日提出辞职,3天后得到同意,在其后短短4周内,募集了8亿元人民币。
  
  媒体秀
  
  
  当日新闻发布会召开地点与谷歌大中华区总部隔着一条马路。此前3天,以一篇名为《再见,谷歌》的博文,李开复宣布他将从谷歌离职。随后,谷歌中国也向媒体宣布,李开复将于9月中旬任期结束后从谷歌离职。
  关于李开复离职,虽然已经有N次传闻,但李开复与谷歌的故事这样划上句号,还是超越了公众的想象力。因此,消息传出后,一场媒体的盛宴已经启程。
  这场媒体秀的主角李开复,是一个被贴上了诸多标签的人——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微软的全球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这些都是李开复缔造的传奇。
  以李开复充满感性色彩的博文为契机,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李开复离职”专题,李开复离职事件再次成功地抓住了媒体的眼球。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4年前,处于诉讼风暴中的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谷歌,这是他说出的第一句话。4年后,在向有关媒体解释他为什么离开时,这还是他的第一句话。
  2005年7月,时为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闪电加盟Google,这次挪窝,使得两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演绎一场轰动世界的世纪官司。这场官司让谷歌和李开复名声大噪,为谷歌进军中国内地进行了很好的舆论造势。
  4年后,又一次离职事件,使得有着“青年导师”和“科学家”身份的李开复收获了极高的人气。其风险投资平台网站“创新工场”再一次映入公众视野,为公众所知。
  李开复这次“跟随我心”的行为,并非毫无征兆。
  8月初,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李开复这么说:“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不是说李开复是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说李开复是一个热心教育者,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经过写作、讲座、网站,帮助了中国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叫他开复老师。”
  “这就好像是一场策划好的公关秀,观者其乐融融,当事人更是受益匪浅。”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再见谷歌
  
  媒体展现给公众的是圆满的故事,职业经理人尽心竭力,老板更是仁义有加。
  今年8月5日李开复向其老板艾伦正式提出离职,而艾伦以谷歌天价亿元股票及亚太区产品和工程总裁的续约对其进行挽留,但被李开复拒绝了。
  李开复为什么要离职?
  今年3月,在谷歌推出音乐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开复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音乐产品的推出,意味着谷歌总部对中国的放权。随后,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告诉记者,谷歌中国的市场份额是一条上行的曲线。
  那时候的李开复志得意满,扬眉吐气。4年来,李开复的谷歌之路,走得颇为坎坷。
  2006年6月,网上就有传言称李开复将要离职。当时据说是Google创始人发现在中国的进展出乎意料的缓慢,因而对李开复不满意。那次传言源于谷歌创始人布林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表示:“将重估中国。”谷歌发言人否定了这条信息。
  然而,不到一年后的2007年4月,关于李开复的离职传言又开始甚嚣尘上,这次居然动用了来华访问的谷歌CEO施密特予以澄清,施密特给李开复此前的工作打18-19分(满分20分),并称“肯定有人散布不实谣言”。
  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这一年里,一共有5次传言称其离职,李开复非常愤怒,但也仅仅只是愤怒而已。
  对于此次离职,李开复要说的很简单,“请不要再杜撰、揣测这些没有根据的理由。我离职的原因很简单:我的新工作太令人振奋了!”
  财经作家凌志军是这么形容李开复的:他的举止比年龄更老成,言谈比地位更随意,隐隐带着几分憔悴,还有几分志得意满。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长于美国,兼有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
  他有东方人的含蓄,无论喜怒哀怨,来到脸上的时候全都会打折扣,头发一丝不苟。中等身材,举止文雅,面容白净而少棱角,说话声音委婉平和,内容不卑不亢,逻辑严谨,常在紧要关头节外生枝,插科打诨,脸上露出一种诱人的笑容。眼镜后面的目光中,总有几分傲慢。
  李开复被大众所熟悉和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华人,担任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和谷歌全球副总裁这样高的职务,更在于他的导师形象和与中国大学生建立的良好关系。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时,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之后,这两篇文章就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李开复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学习榜样。
  随后的几年里,李开复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等一系列文章,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的常客及媒体追逐的对象。
  此后的李开复被誉为青年教父。近10年,有着青年导师情节的李开复在中国的高校中做了上百场的演讲,超过百万的年轻人受到他的鼓励和指引。
  
  深层原因
  
  知名IT人洪波表示,李开复作为技术人才与创新的导师,具备极强的个人品牌,而这种品牌与谷歌中国在商业方面明显的价值利益追求相冲突,这也是他离职的重要原因。
  洪波强调,李开复离职与此前的‘涉黄’事件无关。“牌照问题、‘涉黄’问题,都被媒体穷追猛打,而李开复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洪波说,“这也是他对谷歌中国的贡献之一。我认为,李开复离职,与政府监管,包括‘涉黄’问题,没有什么联系。”
  如微软中国荣誉总裁唐骏所说,这其中固然有大公司总部的考虑,“谷歌和微软的文化是希望个人英雄主义,不希望职业经理人在一个位置上待太长时间。”
  而在谷歌中国,虽然李开复成为了“一把手”,但却要忍受来自总部无休止地遥控。
  举个简单的例子,Google总部,许多人坚决反对在“Google”之外再起名,但Google中国则坚持使用“谷歌”名称的立场。因此在2006年4月,谷歌中国发布中文名“谷歌”时,导致了与美国总部的明显冲突。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刻,美国总部的服务器一度将“谷歌”的信息给屏蔽了。
  “地震期间,谷歌中国想要更换主页的LOGO悼念死者,而这个事件因为总部迟迟不肯批准,最终在竞争对手百度悼念首页上线一段时间之后,谷歌才争取成功。”一位谷歌内部人士透露。
  在谷歌的4年,李开复有非常多的时间花在和总部沟通上。他告诉记者,2006年他每个月都要飞往总部一次,2007年他一个半月飞往总部一次,2008年,他两个月飞往总部一次。
  “很多因地制宜的措施或者因为遭到总部反对不能实施,或者因为耗费时间的沟通与决策而最终被竞争对手抢先。李开复尽管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但仍然难以促使谷歌真正的本土化。遭遇政府部门处罚就是本土化不够的重要体现。”一位谷歌工作人员如此说。
  曾与李开复有过交集的天涯在线CEO邢明也感叹道,李开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显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能在谷歌坚持4年十分不易。
其他文献
@@技术创新是社会持续高效发展的动力,专利申请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技术创新的能力.本文以中国专利信息中心httpJ/www.cnpat.com.cn网站上在2010年5月30日已公开的专利
@@聚羟基脂肪酸酯( Polyhydroxyalkanoate,PHA)是微生物合成生物降解材料的典型代表.从侧链结构上可分为短链PHA和中长链PHA。中长链PHA多是两种以上单体的随机共聚物,其性质一
会议
通过188例儿童结核菌素试验.探讨卡介苗接种后卡疤与PPD试验的关系。提示卡介苗接种后12周至1年内PPD试验阳性率最高,随接种年限的延长阳性率逐渐下降:接种后有卡疤与无卡疤的PP
翻开/苍凉的履历/一个/亮丽的生命/吐出/珍珠的光泽沂蒙母亲/是您/以宗教式的虔诚/唱出了一部壮美的史诗——摘自组诗《沂蒙母亲王换于》在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沂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2008—2009年沙门菌流行特征及PFGE分子分型,建立北京市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用于由沙门菌引起的暴发疫情的溯源。 方法:对2008—2009年通过WHO全球沙
会议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传统的分离方法鉴定的微生物只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大约0.1%~1%(Brock,1987;Amann et al.,1995)。Biolog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群落水平的生理特性分析方法,Garlan
一例特殊汞中毒22年随访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职业病科(杭州路,200090)杨水莲倪为民汞中毒是常见的职业病,各种途径侵入所引起的汞中毒也有很多报道,本文对一例静脉注射金属汞而引起的汞中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在海洋及盐湖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的嗜盐性致病菌。有调查表明,在海产品中尤以贝壳类动物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
以工业微生物菌种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海量DB2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实物库和信息库的中国高校工业微生物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成信息检索网站,研发工业微生物资源分类与鉴定新技
消费者参与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消费者对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降低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对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控制感需求、满足消费者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