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没有过动儿?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心理学》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十分耸动,叫做《为什么法国小孩没有过动儿?》在美国,被诊断为过动儿(亦称多动症,简称ADHD)而且正在服用药物的孩子高达9%;但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法国,这个数字却不到0.5%,这实在让人觉得奇怪。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文章里怎么写。
  缘于环境而不是生理
  如果问儿科医师:ADHD究竟是一种生理性的疾病,还是环境所塑造而成的偏差个性?大部分美国医生会回答:生理性疾病。美国大量的医学研究,也都是在寻找过动儿与一般孩子的大脑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也许是先天遗传,或者是后天造成,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既然生理性疾病已经产生,理所当然就应该靠吃药来控制症状。
  但法国的儿科医生就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过动儿之所以过动,是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周遭社会互动不良所致。因此如果能够找出引起孩子社交障碍的背后原因,经过适当的调整之后,应该可以使孩子的大脑重回正常轨道。所以法国医生不爱开过动症的药物,反而愿意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挖掘出他内心深处的伤害与焦虑。
  这些法国的医生或心理师,要深入了解孩子过动症背后的原因,是一件非常耗时费力的事情。他们相信除了行为表现之外,孩子每天的作息、饮食、睡眠、父母亲的教养态度等等,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的运作。甚至看不看电视、看多长时间,医生也要关注——法国小孩3岁前禁止看电视,电视屏幕上甚至会打上警示标语:“3岁前看电视会延缓大脑发展,即便是看儿童节目”;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与内容,也会成为医生或心理师在诊断过动儿时询问到的细节。
  用CFTMEA来诊断,而不是DSM-4和DSM-5
  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法国医生不使用美国甚至全球大部分医生最常拿来筛检过动症的“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检查表”——被认为极具争议性的DSM-4或者新版的DSM-5诊断标准。法国医生认为DSM系统过于武断,而且暗藏了太多药厂背后支持的色彩,因此宁愿使用另一套更加严谨的、法国人专用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疾病分类”(CFTMEA)来诊断过动儿。
  以上就是文章的主要观点。发表之后,立刻招致世界各地不同声音的质疑。有位儿童心理学教授甚至说,才不是这么回事,那是“因为法国的家长非常讨厌给小孩吃药,医生当然也不愿自讨没趣,所以干脆你不知我不知,大家都当做没有‘过动症’这件事,才造成整个法国都没有过动儿的假象。”
  也许这位教授说得有道理。但是,目前确实有越来越多正常孩子被贴上“过动儿”的标签呢!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认为更应该多向法国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
  不要非黑即白,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
  在我阅“儿”无数的经验中,的确有些孩子的过动症状非常严重,如果再不吃药,妈妈很可能陷入忧郁症,气到想把孩子勒死,孩子本身当然也非常不快乐。
  但也有人其实不需要吃药,却在老师、家长与医师的共同胁迫下,不明不白地被贴上标签,从此靠药物为生,永无停止之日。
  这两种极端,都是非常态所发生的,大家要避而远之。
  自我反省,从教养态度中找原因
  当孩子开始出现注意力不足与过动倾向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反省自己的教养态度,并带着全家人一起调整。
  比如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常常否定孩子,常常在他面前说负面的言语?是不是常常给孩子不健康的食物,或让他看太多电视?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标准太严苛,反而养出“习得的无助感”,自信心全失?是否我虽然很爱孩子,但因为表达方式错误,孩子无法接收到爱的讯息,无法得到安全感?
  如果可以,请跨出勇敢的一步
  有的“过动儿”,其实可能更多的原因是不适合所谓“主流”的教育体系。这时爸爸妈妈要认真地考虑:是否有能力、有勇气,退出这个学习框架,走比较另类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在家教育,社群学习网络,或是体制外学校等等。
  有预言家预测,学校这种输送带式的工厂教育体制,将随着网络世界的出现而逐渐崩解;文凭、学历这种旧世代的刻板印象,也将从我们的社会氛围中去除。如果未来真的能让孩子拥有弹性的学习时程、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能力评估,到时候是否“过动症”这个词,也会从疾病名称中消失呢?
  如果不敢退学,服药也不是糟糕的事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如果家长没有金钱、时间、资源等条件,或是根本不敢跨出那与众不同的一步,那么与其让孩子在学校浪费时间,被老师同学讨厌,自我信心崩解,还不如快去找医生。
  经过严谨的评估,确定诊断为过动症之后,就乖乖遵从医嘱服药吧。当然,可以稍稍宽慰的是,即便被确诊为过动症,实际上也大约只有一半孩子需要服药,另一半不见得需要药物治疗。
  
其他文献
除了吃喝拉撒,睡觉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为了让孩子睡个好觉,妈妈简直是有求必应,各种迁就。  只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坏习惯”之:吮手指  心理解析:吮吸大拇指让孩子有安全感,这一般是出生后母乳不够,孩子吮吸动作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另外,幼时在妈妈怀里习惯奶睡的孩子,也容易从这一动作中寻找安全感。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来说,在目睹了父母争吵、大人发脾气等场景后,心理高度紧张,也容易不自觉地从睡
去年种下的冬小麦们,身上逐渐长出嫩绿的麦穗,心里默默  期盼着丰收的到来。但细细一看,除了麦穗,它们身上还长出了许多针一般的麦芒。古人把这个过程叫做“抽芒”。  你知道小麦抽芒是要做什么用吗?  麦苗们的生长期,足足有8个月长。这期间,它们最怕的天敌就是小鸟啦!因为没有脚,也不会动,它们想赶走小鸟,就只能靠身上的麦芒。麦芒如同刺猬身上的刺一般,让啄食麦穗的小鸟简直无处下口,最终知难而退。另外,麦芒
读完一本书,伸出手指,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出题”,把阅读变成小游戏,这样会有趣得多。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阅读的国家,在公众场合,你可以看到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捧着厚厚的书看得津津有味;在图书馆,你可以看到父母们给坐在婴儿车里、还含着安抚奶嘴的小宝宝读绘本;在交通工具上,年轻人手捧书籍看得入迷的画面也是司空见惯。  逃逃在美国上学这几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校老师对阅读的重视。尤其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阶段,
金钱产生的“续航力”,在第二个星期就会跌至60%,到了第六个星期,如果父母不大幅度提升报酬的话,这种动力只剩下8%!  “孩子10歲了,一点家务活都不会干。手绢袜子也要我洗,房间乱得像狗窝……”在家长论坛里,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不爱劳动的抱怨。  其实,孩子从天性来讲,对劳动并不恐惧;曾几何时,他们还跃跃欲试呢:看见你在擦桌子,就会伸出小手抢抹布;看见你扫地,就会回过身去找垃圾铲……  不过这些
智者乐水。稚者也是。  在山间小溪的清流旁,在广场喷泉的水柱中,在雨后路上的水坑边,在哗啦啦流淌的水龙头前……凡是有水的地方,我们总能见到提着小水桶,撅着小屁股,满身湿漉漉,但胖乎乎的脸上洋溢着明亮笑容的孩子。  我们觉得又好笑又费解:玩水,这个在成人看来平平无常、随处可见的游戏,怎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人类其实一直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被包裹在母体的羊水里,我们出生后的每一天都离不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梭子鱼饿了的时候,只要张张嘴,就能随口吃到小鱼。一段时间后,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梭子鱼。刚开始时,梭子鱼一见瓶子外面游来游去的小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如此这番,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梭子鱼的瓶子,可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在池底,一动也不动,无论有多
洋专家为兔唇患儿送微笑  4月6日,由“国际微笑行动”和南昌市第一医院联合开展的“2012微笑赣鄱行动”在南昌市第一医院启动。启动仪式上,“微笑行动中国基金江西医疗中心”正式挂牌,这是该组织继南京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的第二家医疗中心。该组织将会长期派驻国际医疗专家来医院开展唇腭裂患者的免费救治工作。公益热线13970095253已正式开通,接受咨询,唇腭裂及严重颌面畸形的患者可以电话报名或者直接
乘公交车外出,遇到一对母子。孩子看起来两岁左右,举起小手跟妈妈说:“看,蜘蛛!”    我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  两个车窗之间,固定着一个用于紧急情况时砸破车窗的小锤子,旁边贴了一幅标有玻璃裂纹的图片。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被孩子这么一说,我觉得还真像个大蜘蛛。  “蜘蛛?那怎么是蜘蛛!你看,中间那个黑的代表小锤子,旁边几条线代表玻璃被砸破的裂纹——傻孩子,那不是什么蜘蛛!”  虽然妈妈的声音非常
你看,兔子今天一脸不高兴。他眉头紧紧皱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压在额头上,仿佛这个世界都跟他有仇。  早上起床美梦被打断,生气;导致吃胡萝卜戳到嘴,更生气;导致哭着去幼儿园,超级生气啊……  画画课的时候,兔子气呼呼地画了一个跟他一样瞪着眼睛,竖着耳朵,一脸不高兴的兔子外星人。老师表扬了兔子:“你这个外星人画得真特别呀!”  兔子听了表扬,总算高兴了一点点。  “我要看!”同桌凑过来,一不小心,胳膊肘把
南極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