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黄花、千里莼羹及其他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重阳节时,他与一群识与不识的人登上了栖霞楼。凭高望远,吊古伤今,眼前景色触动内心情感,不由挥笔写下了《九日次韵王巩》,诗曰:“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里出现了两个典故,“青州从事”与“明日黄花”,前者指酒,无异议,后者却让许多人一度疑惑或误用,问题出在“明日”上。本来后两句的意思是:相逢难得,不用忙着回去,如果到了明天黄花身价大跌,就是蝴蝶也要对此忧愁了。
  明日黄花为何跌价,苏轼又为何如此说?我们且看:诗写在重阳节这一天,诗题也是《九日次韵王巩》,重阳正是赏菊之时,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句子。赏物要赏在当时,如果过了时候再赏就失去了意义。唐人郑谷就有《十日菊》诗:“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近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十日菊”即重阳次日之菊,正因其“一夜即衰”,所以苏轼说“明日黄花蝶也愁”,这就像情人节的玫瑰、中秋的月饼、过期的船票一样,仅一夜之隔、一日之变,便身价迥异、意义大减。
  由此可见,“明日黄花”是苏轼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写的,不可更改。由于苏轼诗作的影响,也由于国人用典的习惯,后人便开始用“明日黄花”比喻过时之物。但渐渐地,“明日黄花”变成了“昨日黄花”,因为这四个字在运用中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具体语境,开始被独立使用。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明日是未来,昨日是过去,过时的东西应是昨天的,不应是明天的。却不知苏轼的诗是写在节前的。
  与“明日黄花”一样引起争议的典故还有很多,如“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世说新语》记载:陆机在洛阳,有一次到侍中王济家。王济指着面前的几斛羊酪问他:“你们江东有什么能与此物媲美?”陆机说:“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后来作晋史的人在采用这段故事时删去了几个字,只说“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因此有人断章取义地认为这是说莼羹味道不比盐豉差。可王济要他比的是羊酪,陆机这样回答显然驴唇不对马嘴。于是有人又认为“千里”和“未下”都是苏州一带的地名,陆机在此说的是两种东西,千里产的莼羹,未下产的盐豉;有人进一步认为“未下”应为“末下”,即“秣下”——许是因为当地有秣陵的缘故;也有人认为“千里”是形容地域之广;还有人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千里”乃是湖名,在江苏溧阳县境内。千里湖之莼菜,以之为羹,其美可敌羊酪,但不能立即吃到,因此陆机说“未下盐豉”云云。此说因为比较具体,采信的人较多,这两句典故也就被据此解释为“我们那里有千里湖出产的莼羹,不必放盐豉就能与羊酪媲美”。可是有人考察,非但溧阳,就是整个江苏也从无千里湖,陆机的时代也没有。故又有人认为千里是“干里”的误写,未下是“末下”的误写等,但无有力的佐证。如此,“千里”为地名显然不现实,陆机也没有理由因不能立即吃到莼菜再说什么未下(或“末下”)盐豉——如果吃到了这样说还差不多。至于把千里具体到湖名,大概是因为莼菜产自湖中的原因吧。
  笔者窃以为,对“千里”和“未下”解释不一的原因可能源于原文的变化。原文是“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这里的“但”字很关键,起着承接上句的作用,这句可译为“有千里而来的莼菜做的羹,只是没有盐豉放进”。这显然是有人从家乡给他捎来了腌制或晒制的莼菜,他在等着弄来盐豉再吃。晋书中少了“有”“但”“耳”三个字意思就大变了,也因此有人把它当成了对偶句。其实,如果放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下考察就不难理解,陆机的故乡与洛阳相去千里,陆机很可能会说,我这里有千里外(从家乡)寄来的莼菜烧的汤,只是还没有盐豉来作。根据史料记载,莼羹里放点盐豉确实味道更佳,杜甫就有诗:“豉化莼丝熟,刀鸣缕飞。”东坡诗:“肯将盐豉下莼羹。”梅圣俞诗:“紫莼豉煮香味全。”黄庭坚诗:“盐豉欲催莼菜熟。”等等。虽然也可能用的仍是陆机的典故,但也未必不是写实。
  如此,“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用来比喻远路而来的好东西还没有放进调味品,或难得的好东西还欠相得的配角来升华更合适。这正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境界。
  非但典故容易被曲解,成语更是这样,好多用错的成语都是想当然的误读,但有些误用也有一定道理。比如“直截了当”写成“直接了当”,“真知灼见”写成“真知卓见”,“责无旁贷”写成“责无旁代”,“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并行不悖”写成“并行不背”,“不假思索”写成“不加思索”等。
  这种错写错用,如果没有特殊或严格的语境限制是不会出问题的,都能很好地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和信息传递的任务。“直截了当”:《现代汉语》的解释是“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也作直捷”。可见,把它写成“捷”也不算错,只是还没有人写成“接”。“真知灼见”:古意应为灼龟壳以得上天的指示。古人用占卜法求得上天的指示谓之真知。灼:明白,透彻。“真知灼见”的近义词是“远见卓识”,这个“卓”就是高超卓越的意思,与“灼”也是相通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不能让别人“代”劳。“不假思索”是不借助思索的意思,显然也就是不加以思索的意思。而“首施两端”既作“首鼠两端”,也作“首尾两端”,均正确。
  汉字的使用也有类似情况,如“像”与“象”、“做”与“作”在某些情况下可通用。“寒暄”本来就是问候与应酬的意思。暄指暖,寒暄就是嘘寒问暖,所以今人有的写成“寒喧”——换上了口字旁的,这虽违背了本来的意思结构,但也没有影响意思的表达。
  此外,“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改进缺点”等不合逻辑的词也都因长期广泛地使用获得了“合法”地位。一些字的读音也如此,如“确凿”原为quF zuH,现也作quF zWo,“会稽”以前作huK jK,现多读kuSi jU,“朝鲜”原读作zhQo xiQn,现读作cháo xiAn,等等,语言本来就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在内。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具有灵活形象、充分自如的表达功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中优秀的成分,维护其纯洁和严肃,反对一切不必要的改变和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恶搞等。但语言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他的运用要以能准确自如地进行表达为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既能熟练掌握它,还能与时俱进地根据需要灵活变通,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其他文献
【摘要】2012年諾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读过二十大名著,犹如拥有一笔财富”。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新课程标准》也对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20
在静谧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坐在山坡上最高的一处,抬头仰望,望着这被夜色覆盖的星空,沉醉在大自然的美好中。刹那间,一道光划过我的视线,是流星吗?或许吧,只是那短短的一瞬间,却成为我和他最美的相逢……  人们总是说“相见恨晚”,在我的心中最难忘的是与他最美丽的相逢……  那年秋天的9月1日,最平常的一天,对我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是啊,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年已经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而我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起点,那
心海在五月里涨潮,潮起时是梦的彩绸,潮落时是放逐天边的晚霞。越过初春的窦绿,殷红着海那边蔓延的思绪……  五月的弄潮儿在搏击着风浪,潮水撞击着不悔的礁石,吹起的號角,热情填满海的蓝,请别拒绝哟,海边的老人虽然湿了双眼,眸子里却依然发出古铜器的光芒,怀抱乡愁在这蓝色的海域,五月变成了解愁的美酒,飘出浓浓酒香,让我这五月刚翻开的书,无心阅读,我思虑着那写满故事村庄的落寞和惆怅……  归来的脚步声踏响燃
梦想被选秀节目糟蹋了,情怀被手机公司糟蹋了,女神被草根文化糟蹋了。  年轻的女孩——校园女神。  成熟的女艺人——冻龄女神。  清新性冷淡的——文艺女神。  走群众路线的——国民女神。  平时不修边幅的——素颜女神。  只要加上個定语,女神老少咸宜。每每看到满纸充斥着男神女神的通稿,真想塞他们一嘴新华字典。遍地封神,神就这么不值钱了?  女神原意是神话故事中的女性神仙,一旦连上WIFI则充满了挥之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写作教学,以随文练笔的形式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在
【摘要】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堂好课,要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要贴合观众的心理,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思。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键提问;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古人说:“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善思则得
导语:全命题作文就是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考生进行写作。从近年来各地作文题的设计情况看,全命题作文已成为中考作文的主角,占比在六成以上。由此可见,了解全命题作文特点,掌握全命题作文写作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题呈现】  生活五彩纷呈,世界充满奥妙。畅游其中,你一定会遇到许多神奇的事情,为之着迷,努力探索,从中收获多多。请以“有一种神奇让我着迷”为题写作一篇作文,自主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
吊脚诗,即五言诗的最后一句不够“五言”,只有两个字,故曰吊脚诗。全诗四句共十七字,又称“十七字诗”,也叫“三句半”。前三句为五字句,是庄重的铺垫,最后一句为两个字,为诙谐的调侃,并揭示主旨。  “吊腳诗”构思巧妙,通俗易懂,具有概括性、趣味性和音乐美,北宋时就为黎民百姓所喜爱。现录几首,以飨读者。  流传最早的“吊脚诗”是南宋时的《临安十七字诗》:  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  头乌身上白,米虫。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留给人美好的记忆,无尽的眷恋。无数感人至深的情景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美丽的涟漪,使人常怀一颗感激的心!  ——题记  晨风轻拂着脸庞,难了这段情的我站在阳台上,仰望满天白云,瞬间,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清晰的身影,她就是我尊敬的张老师——一个我应该永远感谢的人!  二十多岁的她,长发飘飘,教我两年了,我不由得对她产生了一种情有独钟的感觉。一个对她的言行总打99分的我,无法摆脱对她的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書”,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的文章《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卢新华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有字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