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性分析

来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230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通过手术或粗针穿刺后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200例,采集其组织块、脓液、分泌物制成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后鉴定,并采取纸片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结果 20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标本中有72例(36.00%)病原菌呈阳性,分离出棒状杆菌53例(73.61%)。其中水生棒状杆菌17例(32.08%),微小棒状杆菌8例(15.09%),G群棒杆菌7例(13.21%),杰氏棒杆菌6例(11.32%),A群棒杆菌4例(7.55%),I群棒杆菌4例(7.55%),F群棒杆菌4例(7.55%),库氏棒杆菌4例(7.55%),牛棒状杆菌3例(5.36%)。该病1、2、3年后再次培养棒状杆菌,显示棒状杆菌的阳性率随着时间增长而显著增长,1年后棒状杆菌阳性10例(13.89%),2年后43例(59.72%),3年后53例(73.61%),主要棒状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药敏实验敏感率较高。其中庆大霉素53例(100.00%)、万古霉素53例(100.00%)、利福平53例(100.00%)、利奈唑胺53例(100.00%)等较敏感,而对苯唑西林13例(24.53%)、呋喃妥因12例(22.64%)、克林霉素8例(15.09%)、红霉素10例(18.87%)等敏感率较低。结论棒状杆菌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可用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他文献
Notch信号通路对骨形成及骨吸收的刺激和抑制作用都被广泛报道,其在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的生成或分化中的作用出现了"矛盾"的结果,表现为对于骨
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故事教学作为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阅读教学内容,成为教师着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建华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
<正> 从三十年代起,酶就成为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各种酶的发现、鉴定,一些辅助因子的发现和鉴定,中间代谢途径和一些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