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肌肉为生命本
从进化角度说: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的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完成运动和摄食的功能,其体表就是肌肉的远祖。哺乳动物是鱼类进化来的,鱼类浑身是肌肉,它们没有肺脏,靠鳃呼吸,鳃也是肌肉组织;蚯蚓没有心脏,它靠血管环状的肌肉壁搏动循环,这都说明进化过程中,肌肉早于脏腑。
从人类胚胎说:受精卵的运动和结合,都有肌肉的功能;在胚胎第三周,脏腑才在肌肉里陆续生长出来。肌肉的生成比脏腑也早多了。脏腑的功能和肢体的运动,都是靠相关肌肉协同作用推动的。心脏靠心肌泵血,肠胃靠肠胃肌蠕动。“肌肉为生命本,既是先天而来,也是后天的推动之力,肌肉有“先天太极一气”的信息和结构,用“内力”否定肌肉力没有科学根据。肌肉应该是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肌肉也是器官
骨骼肌的细胞核里储存着自律的遗传信息;肌肉纤维被肌膜和肌浆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和相关骨骼连接;肌膜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伴生着。骨骼肌和器官一样,是运动和武技的能源动力;
器官肌本身就是器官的一部分,包括内脏膜、血管膜、开关瓣和五官壁等,都本能地根据生命需要自动地开关、松缩和蠕动,但也受意念和心情的影响。器官肌是运动和武技的后勤保障动力。
骨骼肌能将血液里的能量物质,转化为电能和机械能,从而完成运动和技击功能;肌肉内有感而遂通的感受器,能将刺激和电位的变化传向中枢,也能自动地做出反应,协调生化和身体的运动。如肢体触电、触火和休闲地散步等,以及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四肢的肌肉会自动地产生松缩和练打动作。
骨骼肌的运行程序就是后天“一气流行”的内涵。“一气流行”在武学,是功夫练出来的。骨骼肌(包括骨骼)和器官肌一样,都有人体全部DNA信息,因此说骨骼肌和器官无异。
三、骨骼肌的属性
骨骼肌都跨一个或几个关节,循关节轴有规律地排列,形成互相对抗的肌肉群。肢体的伸屈受意念的支配,但相关肌肉的松缩则是完全自动的。
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产生收缩功能;肌腱有很强的韧性和张力,是连接关节前后相关骨骼的缆绳。肌腹的生理横断面愈大,产生的收缩力也愈大,但武学更追求肌肉的敏捷度和协调性。
上肢阴面骨骼肌(肱二头肌)收缩能曲臂,阳面骨骼肌(肱三头肌)收缩能伸臂;下肢后面骨骼肌(股二头肌)收缩能曲腿,前面骨骼肌(股四头肌)收缩能伸腿。肢体的刚度和稳定靠相关肌肉互向拮抗来保障;相邻骨骼的夹角小于60度或大到接近180度时,大大减少了回弹和撑固的余地。如仆步、盘步或大到平角的蹬腿时,既费力难以变化,又极易跌倾;腕踝颈关节最脆弱,没有撑固劲最容易伤损。人体吸气时,肋外间肌收缩,胸腔扩大,胸内压缩小,新鲜氧气进入胸腔,更新静脉血;呼气时肋内间肌收缩,胸腔缩小,胸内压增大,推动动脉血进脑和入腹,以供脑和脏腑新陈代谢的需要;膈腹腰臀等肌肉收缩,腹压增大,能推动气血输布全身。腹压与脏腑固有频率共振,有利生化和提高生命质量;
骨骼肌收缩时间超过3妙,就要消耗组织储藏的能量物质,有伤气血和脏器。腹压太高和太低,达到或超过脏腑承受的极限,都有损生命质量,甚至早亡。所以武学的练或打,应该遵循“节能降耗、一招制胜”的原则,不宜提倡频频极限发力;孙禄堂大师反复强调“动静中和”,有益健康长寿。鱼类游泳、鸟类迁徙可说是“动静中和”的典范,如二、三斤的鲤鱼出水能跳三四米高,逆水能游三四千公里;天鹅、雁鹤等身体都很苗条,但能迁徙飞行八九千公里,而且寿命很长,“动静中和”才是武学的真谛。
四、肌肉三元之理
“铁球、弹簧球、皮球”是孙禄堂武学的三元之理,比较实际的解读是:相关肌肉互相拮抗,使身体具有整实如一的刚度,其性近形意拳,就是铁球的原理;相关肌肉有感而应,如弹簧球一样,和谐、迅速地松缩,其性近八卦拳,就是弹簧球的原理;胸肌、腹肌及肱股肌肉和谐地开合、鼓荡,使胸腔、腹腔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境界,其性近太极拳,就是皮球的原理。三元之理是肌肉的生理。
武学练全部肌肉能像球一样协同地作用,有触即应,全球迎敌;其结构皆向心凝聚,旋转皆沿切线而离心推动;球体总是一点支撑,有触即转,变化莫测;球体技击,总是以中击中,即拳从心出,力与心平,符合“力量和质量成正比”的力学定律;符合星球都是球体的宇宙规律;三元之理是宇宙的全息。
五、肌肉的能源
《黄帝内经》曰:“天饲人以气(碳、氢、氧、氮等),地饲人以味(谷、菜、果等)”。这是传统文化对一切生命能源的认识,这也是“天地人”三才文化的含义。“武技气为首”,但要通过肌肉起作用。渡河不能光承认水的浮力,而否定船的作用。武学也不能光承认气是动力,而否定肌肉的作用。
鬣狗的腿没有肌肉疙瘩,和狮、虎的肌肉比,瘦小多了,但是牛电们敢和狮子、老虎争猎物;北极犬也比狮、虎的肌肉瘦小多了,但是斗也们一天能跑三百多公里,耐力比狮、虎大多了;狼腿也没有肌肉疙瘩,但能猎杀蹦的高跑得快的鹿。这说明气血通畅是肌肉能源的关键,武技应该在气血通畅上下功夫。
肌肉细胞里有一种叫线粒体的细胞团,能将天地赋予生命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等物质,转化成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水解时,再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和生物电能。但是三磷酸腺苷在人体细胞内只能现使现用,不能储存;所以武技的爆发力不能持久。因此武学忌打消耗战,力求一招制胜。譬如蛇、鱼、猫科动物等,都是一招制胜。现在的信息战争,也是先发者多胜。除非俩人功夫实力悬殊,如果俩人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说后发先至。
六、如何练肌肉
武学不练局部肌肉疙瘩;转体两周,再盘腿和劈叉落地,也不是武术,不能技击。超级消耗体能,不攻自败;武学见缝插针,在套路上多下功夫,自有肌肉的灵敏和力度。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孙禄堂躺着能将按着他的五个日本人放倒,所以说多练明劲套路,就能练出武学的肌肉力(肌肉力就是内力);杨露禅光练太极拳,也练出了“杨无敌”,这说明殊途能同归,只要矢志不渝,能够创造奇迹。
从练肌肉的角度说,器械大于徒手,尤其是双器械,这是明摆着的道理。所以武学应该重视器械的锻炼。强度也应该遵循“中和”的原则,出汗为止;以血压、脉搏不超过安静状态的30%为好;高血压者,应该有10%左右的降低,否则就是“犟劲”未祛。每次收势加练“白马抖毛”(孙存周语),把全身的拙劲都抖落下去,如牲口打滚后抖身子一样,能迅速恢复疲劳,非常舒服,也容易练出肌肉的整劲。
肌肉的力量,要通过足蹬地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两脚离地,最大的肌肉群也发不出力来,“腰为主宰”也就不灵验了。这说明下肢是发力的基础,比腰胯还重要,起钻要用脚掌蹬地,支撑腿要稳固,没有丝毫震颤和位移才行;上肢和肩胛是发力的先锋,落翻意念要松沉,如释重负;腰胯是发力的枢纽,后胯一抽劲,与肩同时旋转一个10度左右的小角度,把腿脚的力量传上去;头颈肩肌肉群和神经是发力的传令系统,开合肩胛,上下鼓荡和呼吸同频,生化与消耗才能平衡;五官肌肉群和大脑是导航系统,要时刻警醒;脏腑是肌肉的后勤保障系统,其频率不能受干扰;起钻落翻的整个过程要保持间架不散,整实如一。总而言之,武学求的是全身肌肉的协同作用和排兵布阵式的布局,以及出击的程序能“占时中,得位中”,才能无不如意。以上初识和管见,诚请师友教正为盼!
从进化角度说: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的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完成运动和摄食的功能,其体表就是肌肉的远祖。哺乳动物是鱼类进化来的,鱼类浑身是肌肉,它们没有肺脏,靠鳃呼吸,鳃也是肌肉组织;蚯蚓没有心脏,它靠血管环状的肌肉壁搏动循环,这都说明进化过程中,肌肉早于脏腑。
从人类胚胎说:受精卵的运动和结合,都有肌肉的功能;在胚胎第三周,脏腑才在肌肉里陆续生长出来。肌肉的生成比脏腑也早多了。脏腑的功能和肢体的运动,都是靠相关肌肉协同作用推动的。心脏靠心肌泵血,肠胃靠肠胃肌蠕动。“肌肉为生命本,既是先天而来,也是后天的推动之力,肌肉有“先天太极一气”的信息和结构,用“内力”否定肌肉力没有科学根据。肌肉应该是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肌肉也是器官
骨骼肌的细胞核里储存着自律的遗传信息;肌肉纤维被肌膜和肌浆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和相关骨骼连接;肌膜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伴生着。骨骼肌和器官一样,是运动和武技的能源动力;
器官肌本身就是器官的一部分,包括内脏膜、血管膜、开关瓣和五官壁等,都本能地根据生命需要自动地开关、松缩和蠕动,但也受意念和心情的影响。器官肌是运动和武技的后勤保障动力。
骨骼肌能将血液里的能量物质,转化为电能和机械能,从而完成运动和技击功能;肌肉内有感而遂通的感受器,能将刺激和电位的变化传向中枢,也能自动地做出反应,协调生化和身体的运动。如肢体触电、触火和休闲地散步等,以及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四肢的肌肉会自动地产生松缩和练打动作。
骨骼肌的运行程序就是后天“一气流行”的内涵。“一气流行”在武学,是功夫练出来的。骨骼肌(包括骨骼)和器官肌一样,都有人体全部DNA信息,因此说骨骼肌和器官无异。
三、骨骼肌的属性
骨骼肌都跨一个或几个关节,循关节轴有规律地排列,形成互相对抗的肌肉群。肢体的伸屈受意念的支配,但相关肌肉的松缩则是完全自动的。
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产生收缩功能;肌腱有很强的韧性和张力,是连接关节前后相关骨骼的缆绳。肌腹的生理横断面愈大,产生的收缩力也愈大,但武学更追求肌肉的敏捷度和协调性。
上肢阴面骨骼肌(肱二头肌)收缩能曲臂,阳面骨骼肌(肱三头肌)收缩能伸臂;下肢后面骨骼肌(股二头肌)收缩能曲腿,前面骨骼肌(股四头肌)收缩能伸腿。肢体的刚度和稳定靠相关肌肉互向拮抗来保障;相邻骨骼的夹角小于60度或大到接近180度时,大大减少了回弹和撑固的余地。如仆步、盘步或大到平角的蹬腿时,既费力难以变化,又极易跌倾;腕踝颈关节最脆弱,没有撑固劲最容易伤损。人体吸气时,肋外间肌收缩,胸腔扩大,胸内压缩小,新鲜氧气进入胸腔,更新静脉血;呼气时肋内间肌收缩,胸腔缩小,胸内压增大,推动动脉血进脑和入腹,以供脑和脏腑新陈代谢的需要;膈腹腰臀等肌肉收缩,腹压增大,能推动气血输布全身。腹压与脏腑固有频率共振,有利生化和提高生命质量;
骨骼肌收缩时间超过3妙,就要消耗组织储藏的能量物质,有伤气血和脏器。腹压太高和太低,达到或超过脏腑承受的极限,都有损生命质量,甚至早亡。所以武学的练或打,应该遵循“节能降耗、一招制胜”的原则,不宜提倡频频极限发力;孙禄堂大师反复强调“动静中和”,有益健康长寿。鱼类游泳、鸟类迁徙可说是“动静中和”的典范,如二、三斤的鲤鱼出水能跳三四米高,逆水能游三四千公里;天鹅、雁鹤等身体都很苗条,但能迁徙飞行八九千公里,而且寿命很长,“动静中和”才是武学的真谛。
四、肌肉三元之理
“铁球、弹簧球、皮球”是孙禄堂武学的三元之理,比较实际的解读是:相关肌肉互相拮抗,使身体具有整实如一的刚度,其性近形意拳,就是铁球的原理;相关肌肉有感而应,如弹簧球一样,和谐、迅速地松缩,其性近八卦拳,就是弹簧球的原理;胸肌、腹肌及肱股肌肉和谐地开合、鼓荡,使胸腔、腹腔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境界,其性近太极拳,就是皮球的原理。三元之理是肌肉的生理。
武学练全部肌肉能像球一样协同地作用,有触即应,全球迎敌;其结构皆向心凝聚,旋转皆沿切线而离心推动;球体总是一点支撑,有触即转,变化莫测;球体技击,总是以中击中,即拳从心出,力与心平,符合“力量和质量成正比”的力学定律;符合星球都是球体的宇宙规律;三元之理是宇宙的全息。
五、肌肉的能源
《黄帝内经》曰:“天饲人以气(碳、氢、氧、氮等),地饲人以味(谷、菜、果等)”。这是传统文化对一切生命能源的认识,这也是“天地人”三才文化的含义。“武技气为首”,但要通过肌肉起作用。渡河不能光承认水的浮力,而否定船的作用。武学也不能光承认气是动力,而否定肌肉的作用。
鬣狗的腿没有肌肉疙瘩,和狮、虎的肌肉比,瘦小多了,但是牛电们敢和狮子、老虎争猎物;北极犬也比狮、虎的肌肉瘦小多了,但是斗也们一天能跑三百多公里,耐力比狮、虎大多了;狼腿也没有肌肉疙瘩,但能猎杀蹦的高跑得快的鹿。这说明气血通畅是肌肉能源的关键,武技应该在气血通畅上下功夫。
肌肉细胞里有一种叫线粒体的细胞团,能将天地赋予生命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等物质,转化成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水解时,再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和生物电能。但是三磷酸腺苷在人体细胞内只能现使现用,不能储存;所以武技的爆发力不能持久。因此武学忌打消耗战,力求一招制胜。譬如蛇、鱼、猫科动物等,都是一招制胜。现在的信息战争,也是先发者多胜。除非俩人功夫实力悬殊,如果俩人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说后发先至。
六、如何练肌肉
武学不练局部肌肉疙瘩;转体两周,再盘腿和劈叉落地,也不是武术,不能技击。超级消耗体能,不攻自败;武学见缝插针,在套路上多下功夫,自有肌肉的灵敏和力度。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孙禄堂躺着能将按着他的五个日本人放倒,所以说多练明劲套路,就能练出武学的肌肉力(肌肉力就是内力);杨露禅光练太极拳,也练出了“杨无敌”,这说明殊途能同归,只要矢志不渝,能够创造奇迹。
从练肌肉的角度说,器械大于徒手,尤其是双器械,这是明摆着的道理。所以武学应该重视器械的锻炼。强度也应该遵循“中和”的原则,出汗为止;以血压、脉搏不超过安静状态的30%为好;高血压者,应该有10%左右的降低,否则就是“犟劲”未祛。每次收势加练“白马抖毛”(孙存周语),把全身的拙劲都抖落下去,如牲口打滚后抖身子一样,能迅速恢复疲劳,非常舒服,也容易练出肌肉的整劲。
肌肉的力量,要通过足蹬地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两脚离地,最大的肌肉群也发不出力来,“腰为主宰”也就不灵验了。这说明下肢是发力的基础,比腰胯还重要,起钻要用脚掌蹬地,支撑腿要稳固,没有丝毫震颤和位移才行;上肢和肩胛是发力的先锋,落翻意念要松沉,如释重负;腰胯是发力的枢纽,后胯一抽劲,与肩同时旋转一个10度左右的小角度,把腿脚的力量传上去;头颈肩肌肉群和神经是发力的传令系统,开合肩胛,上下鼓荡和呼吸同频,生化与消耗才能平衡;五官肌肉群和大脑是导航系统,要时刻警醒;脏腑是肌肉的后勤保障系统,其频率不能受干扰;起钻落翻的整个过程要保持间架不散,整实如一。总而言之,武学求的是全身肌肉的协同作用和排兵布阵式的布局,以及出击的程序能“占时中,得位中”,才能无不如意。以上初识和管见,诚请师友教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