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腾格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腾格里是所有草原儿女的信仰。
  传说中,腾格里是草原的神,它庇佑着草原和草原上世代生存的人们。受到腾格里庇护的牧民们相信:肉体已灭,灵魂永生。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草丰水美,草原用它的柔美,像母亲般哺育了草原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也包括狼。狼群团结、狡诈、隐忍、机智,常常蛰伏几月之久在猎物最安逸最放松的时候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狼是草原的精神,草原的神灵。草原儿女们敬畏狼,将狼奉为腾格里的象征,在牧民与狼群千百年来的斗智斗勇中,从来没有哪一方战胜另一方,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制衡,在守护那些残忍却必须的争斗。渐渐的,草原牧民拥有了狼一般的坚忍、顽强、团结。他们将狼作为图腾,以警醒后代不可像贪图安逸的羊群一般死于安乐。
  陈阵是北京来下乡的知青,他不懂长生天的意味,却被草原的纯净和自然迷住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草原上凶残机智的狼。在一场蛰伏的绞杀中,黄羊群被狼驱赶至湖水中冻死,以作来年的食物,贪婪的外来者却不顾牧民警告,将狼群贮存的羊全部带走,与此同时,陈阵所在的生产队接到命令——掏狼窝里的小狼,老族长含泪将嗷嗷待哺的小狼全部杀死。失去了食物和幼崽,狼群变得疯狂,它们袭击了生产队的马厩,在风雪中,马群不知所措,跑入破碎的冰层中全部冻死,而老族长的儿子也在守护马群时永远留在了草原上,化为了一座冰雕。狼群遭到疯狂捕杀,在冰冷的子弹下,消灭殆尽,而最后一只狼,也在三十八公里的跋涉下活活累死。
  狼死光了,狼图腾没了。
  而老族长也死于诱捕狼的炸药之中。
  何为因果,何为报应,是否真的存在腾格里,在长生天之上默默注视这场尸横遍野、两败俱伤的争斗?
  而假若时光倒流,没有那些盗走黄羊的卖肉者,没有那道冷酷的命令,没有那些贪婪无知为了拿狼皮牟取利益而枉顾生命的猎人,没有那些破坏草原,烧毁草场的外来者,这一切是否都不会发生?当人们心中只余利益,而丧失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而没有信仰之时,是否自然也会降下惩罚?
  人们总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我一直不知信仰究竟是什么,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如今,我却隐隐有些体会。西方人信仰耶酥,伊斯兰人信仰真主,印度人信仰印度教,而草原上的牧民们信仰长生天、信仰腾格里。因为信仰,所以敬畏;因为信仰,所以尊重。人只有有了信仰,心中才能更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违背良心之时,才能有最后一丝清醒良知,在行善帮助之时,才会有最圆满的幸福涌入心头。信仰是一种汇于心底的力量,让人明白自己更应该做什么,让人坚定脚下的路,即使是极端残忍的宗教徒,也会为了信仰而奋不顾身。
  而外来的捕猎之人没有信仰,解放军中的生产队长也没有信仰,他们只顾对错,只顾得失,只顾利益。所以,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之时,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报复对手,他们的眼中没有草原,没有生灵,有的只是损害利益的狼群,所以他们举起冰冷的猎枪,所以他们破坏草原的绿草,所以他们用乌黑浓烟打破草原的天蓝水碧,说到底,只是他们没有敬畏,没有信仰。
  我忽然想起百年之前,成吉思汗带领草原儿女踏破长城,大败金兵,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用金戈铁马打下万里江山,建立威风赫赫、横跨欧亚大陆的元朝的故事。他们之于沉迷软红烟绿的南宋朝廷,不也相当于狼之于羊吗?他们身上不仅有狼的团结,狼的力量,狼的坚忍,更有狼的信仰。是信仰支撑着这个民族的辉煌!
  我又忽然想起老族长死前的场景,他身缠白布被置于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没有棺椁,没有陪葬,只是简简单单地平静地躺在草原上。他说草原人为了生存杀害了太多生灵,吃了自然的血肉,死后的身躯自然也该还于自然,血肉也该归于自然的生灵,简单纯洁地离去,才能得到腾格里的庇佑。他眼中满含对草原的愧疚与无奈,那离去前的泪水仿佛一首响彻天际的哀歌。
  狼死光了,草原美丽不复,人们心中的腾格里似乎也在慢慢远离,信仰的淡化,眼中的利益浮华日趋加重,何其不幸,何其悲哀!
  自然与人类的纷争何尝不是两败俱伤。当家园在破坏之下支离破碎,当其余生灵全部死去,当草原不再碧绿,天不再湛蓝,河不再澄清之时,人类又会不会在宏大萧索的天地间寂寞垂泪,为往日的破坏悔恨不已,为信仰不存在迷茫走失?
  又记起那个月夜,凄冷的霜风刮起阵阵碎石,黝黑的山谷黑得沉默,清冷的圆月之下,一声嘹亮的哀嚎,似是无边的哀愁与无边的悲伤,似在呼唤着人们心中不变的狼图腾,永恒的腾格里,不灭的长生天!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1316班 指导老师:周敏]
其他文献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天与两个朋友喝酒作诗。欧阳修说:“咱们每人作两句,所写的诗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写犯罪的,并且所犯的罪该判徒刑以上。”  朋友们一想,这还不好作,把人往坏里说就是了。  甲说:  持刀哄寡妇,  下海劫人船。  乙说:  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  欧阳修说:  酒粘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甲乙二人问:“你写的是犯罪吗?”欧阳修说:“到我诗中说的样子,是已经蹲完监狱了。
期刊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抒情;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思想,如宇宙、人生、事理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明理。  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相关的写作技巧:  一、生活写真法  生活写真,就是写生活里真实的人或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写出生活的烟火味、生命的真实感、情感的冲击力。“真”的生活包括三个方面:①自己的情感
期刊
大凡诗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随地观察和记录生活。敏感才能发现美,才能从平凡的事物和平淡的生活中提炼诗意。没有敏感就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敏感如同飞鸟的翅膀一样,鸟儿没有翅膀就不能飞翔蓝天,诗人没有敏感就不能写出好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无论现实还是浪漫,无论豪放还是婉约,无论忧郁还是开朗,都注定是敏感的;敏感和孤独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流淌在诗人的血液里,跳动在诗人的脉搏中。诗
期刊
[导读]2015年4月7日下午,刘翔在自己的微博中正式宣布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他说,“我真的‘病’了、‘老’了,我无法再与你尽情奔跑,我无法再与你擦肩跨跃。我要‘退休’了,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再见!我的跑道!我的栏!”刘翔迟来的再见,宣告全民偶像时代的终结,也因此引起网民和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诚如微信朋友圈流传的一篇文章《辉煌了那么多次,有些人却只记得你的摔倒》,许多网民责骂刘翔是“懦夫、
期刊
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诗人笔端的人物活动,自然景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诗人个性的事物,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
期刊
【失误原文】  永不言弃  ——读《这也是一切》有感  陈冰婷  我喜欢在闲暇时翻阅舒婷的诗集,诗集中有一篇《这也是一切》总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之类的佳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言弃!  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之前的汉代,司马迁用他手中的笔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纵使身心饱受摧残,司马迁也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他忍辱负重,将痛苦化成力量,才使得这纵横古
期刊
2015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共批阅了3000多份作文卷,感触颇多。现在不揣浅陋,写下来,希望对考生备考明年的高考有所裨益。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前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与去年的作文题相比,没有“综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这两种观点,选择一种展开议论即可,或者把
期刊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名利得失随风去,生老病死伴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人,心境才可能豁达平和,淡泊自然。豁达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命运虽然各异,但际遇大体相似,苦乐参半,毁誉交叉,荣辱共存,不足为奇。春风得意,左右逢源,不必自我陶醉;秋风
期刊
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 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有味。  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青花蓝,尽在青花瓷上。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
期刊
关注时事,紧扣热点,应该是近年来高考考题的“风向标”,时评文可能会成为今后高考考场的一支“轻骑兵”。但是据笔者观察,不少考生写时评文时,往往会陷入两大误区:一是不知道时评文的基本结构,二是时评文容易剑走偏锋,偏离题意,那么如何才能用好这支“轻骑兵”呢?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