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下游β-连环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TCF)与β-catenin/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的竞争抑制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收集CEA术后斑块组织(n=21),对斑块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对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ApoE-/-小鼠(T、TI、I、N 4组,n=12)制作颈动脉狭窄模型,设T组TGF-β1(每天50 μg/kg)+生理盐水(5 mg/kg);TI组TGF-β1(50 μg/kg)+ICG-001(5 mg/kg);I组生理盐水(50 μg/kg)+ICG-001(5 mg/kg);N组生理盐水(5.05 mg/kg)并每天相应处理连续2周,取颈动脉组织,对各组织行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用IHC染色及半定量评估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T组和TI组易损斑块率分别为60.00%、33.33%,均较N组的72.73%低;VE-Cadherin在T组与N组表达分别为0.156±0.007、0.19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5,P<0.05),与TI组表达(0.133±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68,P<0.05);CD31在TI组和T组表达分别为0.119±0.004、0.136±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切片可见稳定斑块中CD31、VE-Cadherin标记含量低,且TI组含量低于其他各组。

结论

特异性阻断TGF-β下游的β-catenin/TCF可反向增强β-catenin/FoxO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进而有利于稳定斑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与血浆皮质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十堰市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58只)和PTSD组(62只),利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 & S)制作PTS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僵立行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
目的观察非长链编码RNA垂体瘤转化基因3假基因(PTTG3P)对宫颈癌(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宫颈癌原发灶组织(CC)10例及其配对生物癌旁组织(NCT,癌周2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C和NCT中PTTG3P mRNA的表达。检测TTG3
目的检测胶质瘤组织中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C(hnRNPC)表达,探讨hnRNPC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组织标本hnRNPC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小干扰RNA及慢病毒转染U87细胞,干扰U87细胞hnRNP
期刊
目的探讨类自然杀伤T细胞(NK-like T细胞)在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34例胶质瘤患者为实验组,以12例健康自愿者为实验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3 ml外周血内单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内CD3、CD45、CD16和CD56的表达情况,应用t
目的建立兔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动物模型,以便后续研究,为临床上耳廓复合组织瓣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质量2.5~2.8 kg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由南京鼓楼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在其背部设计软组织缺损创面2.0 cm×2.0 cm,全层切取耳缘近耳根处同等大小组织,形成背侧皮肤-软骨-腹侧皮肤三层结构耳廓复合组织瓣。适当修剪组织瓣腹侧皮肤及软骨,残余的腹侧皮肤予无菌贴膜覆盖。将组织瓣背侧皮肤
目的探讨RhoA/Rho激酶1(ROCK1)下调抑制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在主动脉夹层(A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正常(NA)和AD主动脉原代平滑肌细胞(SMC)中RhoA/ROCK1的表达与MLC的磷酸化程度。免疫荧光观察SMC中MLC磷酸化程度和结构。β-氨基丙腈(BAPN)联合应用ROCK1抑制剂Fasudil,验证RhoA/ROCK1下调在AD形成中的作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
期刊
目的通过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鉴定和分析布加综合征(BCS)及对照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30例BCS患者与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清,利用iTRAQ技术检测出具有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探究差异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及相关信号通路。应用Omics Bean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的生物学过程(BP)、细胞成分(CC)及分子功能(MF)分类,应
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膜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膜,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膜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膜内表面接种CD34+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