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潘 书中自有颜如玉

来源 :成都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u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家讲坛》之前,央视还有一档静默却有力的文化节目,叫做《读书时间》。
  它并没有走出一个在《百家讲坛》中一夜走红的于丹,但是却让人们记住了一位安静又充满智慧的主持人——李潘。从《读书时间》到《半边天》,再到现在的《子午书简》,李潘所主持的节目始终围绕着人的内心,内心圆满,于是人生丰盈。“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本用来欺哄毛头小子阅读的古训,现在恰好可以形容李潘,谦卑而持久的阅读,终究将她打造成这样一位既美且好的女人,玉般光泽温润。
  ‘对爱情的期盼自然一直存在,但是爱情这两个字当时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不容亵渎的神圣词汇,如果谁挂在嘴边就好像跟个流氓一样。那时对爱情的理解,就是书中至纯至真可为之而死去的感情,这种感情我几乎没有想过,会存在于身边。’因此很遗憾,白衣飘飘的年代中,李潘身上并没有发生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现在央视比起我刚去的时候,好像更注重论资排辈了,我多少知道一些网友对央视的看法,而我想说的是,也许央视的主持人是有点‘装孙子’,可他(她)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形象,就好像湖南台的主持人要非主流,成都台的主持人要很市民化一样。
  
  童年大院·红色经典和手抄本的岁月
  “小时候我跟伙伴们看到《儿童文学》上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特务用自己的假腿做成了一个发报机,每天偷偷地跟敌人联系。有一天我们在隆昌的火车站玩儿,看见一个男人走得蹒跚,一只假腿走路的时候发出‘踏踏踏’的声响,于是就尾随了他3个小时,一心想着这回抓到一个敌特,我们几个要立大功了!”
  
  取其父姓和母姓,李潘的名字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男孩的名字。她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能够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家庭,似乎是被人所羡慕的。童年李潘浑然不觉,她和所有同龄人一样面对着的,是似乎没有尽头的各种运动以及诸多“学习”。孩子们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交友准则中没有“成分”一说,李潘日日混耍在孩子群中,满身是伤,脸上有泥,开心得天地无欺。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比现在的孩子匮乏,但是幸运之处在于,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很难想象,那时的孩子连整日游戏都会觉得腻味,李潘便是如此。她玩儿到昏天黑地觉得无聊了,就跑回家发傻,父母见状就给她订了一堆诸如《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之类的杂志,并打开了自己书柜的一个小格供她打发时间——那一格的书全部都是“革命红书”。
  李潘经年累月的阅读便从此开始,她记得杂志上全部都是少年英雄的小故事,红领巾智斗敌特那种。而那时的自己,正处在容易把什么都当真的年纪,于是经常发生她和小朋友们对穿着黑风衣走路鬼祟的陌生人“围追堵截”的事件。至于另外一些控诉旧社会地主恶霸的故事,则被李潘当成是恐怖小说,她读到一个故事说农家小朋友一人在家睡觉,却发现床底下藏着一个地主老财,是来偷翻土改地契的——故事自然以聪明的小朋友找大人来抓住地主结尾,但是对于李潘来讲,这个故事养成了她在漫长童年岁月中的每个夜晚,都要在睡前提心吊胆地先检查一遍床底的习惯。
  除了杂志,还有《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一系列红色书籍等着李潘阅读,李潘读得兴味盎然,现在的她会说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感染了自己,而那时的小姑娘,却第一次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回忆起当时,李潘说这些书也许是有些千篇一律之嫌,书中过分突出的政治意味可能让许多现代人不感兴趣,可是不能否认,这些书有它们独特的价值,在那个年代,它们用忠诚、坚定、勇敢、单纯等美好的品质,影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整一代人。
  但是再单纯的人,也有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欲求。生活在医院大院儿里的李潘,渐渐发现大院儿里的叔叔阿姨们经常会传看一些所谓的“手抄本”。传看的方式,有一种隐秘却撩人的美感——当时大院儿人家的灶台都在走廊上,邻居们一到饭点,就一起一边做饭一边闲聊,谁家今天买了一斤排骨,谁家今天提回来一壶酒,都是需要互相分享的,手抄本小说也是分享的一种。李潘记得如果在做饭的时候经过走廊,就会听见隔壁叔叔念着手里一本皱巴巴的手抄小说,在他的周围,聚着一群邻居安静地听。有的时候,小说会变成诗歌,念诗的人站在烟雾缭绕的走廊上,好像站在古罗马的广场之中,抑扬顿挫地念着“谁在此刻孤独,便永远孤独”,周围邻里的屏息,加上在灶台吱吱作响的炖菜的声响,也许是对人们不可禁止的求知欲最好的配乐。
  从发现奇特的“走廊诗会”开始,李潘就尝试着偷偷摸摸地翻出自己家里的“手抄本”来看。她看到了《一只绣花鞋》、《第二次握手》——通俗类的悬疑言情小说。父母应该不会对女儿的“偷书”行径一无所知,但是他们的默许,让李潘得以确定,自己可以了解的,还有更多。
  
  少年心气·世界在面前陡然展开
  “那时进行的几乎是爆炸式的阅读,从哲学到玄学,从经典到通俗,从诗歌到戏剧剧本,唯一能够形容我当时的感受的,就是激情。但是激情之外,自己又觉得很晕,太多美好的东西连续轰炸,让人有一种站不住脚的巨大幸福感。”
  
  学业上的压力,在高中的时候真正显现了出来。整个小学和初中的9年,李潘笑说是神仙般的日子,她几乎没有将学习真正放在心上过,成绩从未拔尖过,在班上名次中游倒也有得过且过的惬意。进入高中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一向对李潘的成绩不闻不问的父母,突然在此时神经紧张了起来,要求女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备考。
  “我真是不喜欢学习啊!”现在的李潘说起这句话,语调中还有一点拧巴的稚气。高中3年,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李潘放下了为自己带来了许多快乐的手抄本,转而抓住枯燥的课本皱着眉头苦读。说是苦读倒也不甚准确,她只是比过去多用了些时间来关心一下学业而已,可这在她看来,已经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了。好在痛苦转瞬即逝,她如父母所愿,考上了一所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的大学——重庆师范学院。
  虽然看起来重庆与隆昌的距离并不算太远,可实际上对于李潘来讲,大学已经无限拉近了自己与世界的距离。进入大学之后,她的第一感受是轻松,再也没有恼人的数理化,而中文系的课业对于自己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她开始毫无心理负担地重拾起阅读的习惯,此时已经完全不用去寻觅手抄本,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有取之不尽的各种书籍。
  让我们陪着李潘来再次歌颂上世纪80年代,那时,全国所有的高等学府都有巨大的阅览室,摆放着的是许多现在都很难找到的经典书籍,而大学校园中,不论白天夜晚,都有各种文学集会和讨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和最美妙的诗句,在象牙塔掀起了一场场小规模的启蒙运动。李潘绝不会允许自己置身事外,她把在学习之外的所有清闲时间都用来阅读,那种对阅读的渴求,成为了某种生存的本能,一日三餐般不用刻意记起,却总也没有忘记。
  李潘说,自己那时的阅读是爆炸式的,她到了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到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海明威和司汤达让她兴奋不已,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则让她停不下思考,夜不能寐。当然,如同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一样,李潘也看了一堆“怎么看也看不懂”的哲学类书籍,看不懂也不会放下不读,只觉得那些文字漂亮,便对文字背后的深意弃之不顾,记得了就好,记得了就能够在下一次文学活动中语出惊人——其实这也是可爱的,是走向自主阅读之前的必经之路。
  琼瑶和金庸在当时也开始风靡起来,秉承“拿来主义”的精神,李潘来者不拒。通俗文学是经典阅读的调剂,是缓和自己与世界剑拔弩张的互相试探的关系的最好工具。在琼瑶和亦舒的甜蜜青春中,在金庸的江湖儿女里,如果不迸发出一些对爱情的期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李潘却说:“对爱情的期盼自然一直存在,但是‘爱情’这两个字当时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不容亵渎的神圣词汇,如果谁挂在嘴边就好像跟个流氓一样。那时对爱情的理解,就是书中至纯至真可为之而死去的感情,这种感情我几乎没有想过,会存在于身边。”因此很遗憾,白衣飘飘的年代中,李潘身上并没有发生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与此同时,李潘正在准备考研,她本获得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却一心想着要真正走出四川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放弃了。学业此时完全不成为一个难题,她轻轻松松地就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李潘的解释是:因为那里,是鲁迅先生的故乡。
  
  黄金时代·一幸一福皆成都
  “在成都经济电视台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安逸的一段时间。那时的我特别容易满足,也被成都这座城市培养出了一堆诸如喝茶摆龙门阵,出太阳就在办公室坐不住的习惯。工作是得心应手的,观众喜欢我,我也喜欢被他们喜欢。针头线脑的小事,在我看来,都好比成都难得一见的艳阳天一样,让人满心感激。”
  
  大学到研究生时代的李潘,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学女青年,理想主义泛滥在自己的眉间心头,那些形象巨大的文学大师似乎可以成为她一生的伴侣,她可梦想的美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案头哪怕杂乱堆积的一本本书。
  但是李潘也承认,在看过这么多书之后,自己有些找不着北。她说那是自己的“晕时代”,随便抓一本书,就容易跟着作者埋伏下的情绪走,随便看一个理论,都会边看边频频点头。许多观点都是刚刚成型,又被新的理念所推翻、占据,但最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个许多文艺青年都走偏了的年代,李潘站得很稳,她并没有犯大多文青走火入魔的毛病,她只是如饥似渴,每一本好书让她吃饱之后,她就又能生龙活虎地面对生活。
  尽管如此,校园内靠着书本提供给养的日子,总是显得有那么点与现实脱节。研究生毕业之后,李潘成为了四川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的一名职员。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可是一个肥缺,多少人争抢想要得到的位置,在李潘眼中却显得沉闷又无趣。她总觉得自己既然是一个学习中文的,就应该做些跟文学或者艺术有关的工作,而总工会的工作中,最接近她的职业梦想的,就是每个年终要做总结的时候,需要她用相当“八股”的方式写就的总结报告。她说,当时总工会还是很看重自己,说要慢慢培养她成为骨干,可是她在那里的日子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每天喝茶看报,看报喝茶。”
  但李潘终究是一个懂得找乐的人,她的伶牙俐齿和持重博学并没有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消失不见。一个夜晚,李潘和几个同事在总工会职工生宿舍听深夜电台广播,主持人磕磕巴巴的窘态让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她们一直以为主持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必须要综合素养很高的人才可以胜任。于是,同事们怂恿李潘道:“你要去做主持人绝对比广播里这个做得好,你呆在这儿不觉得浪费光阴啊?”
  这话说得正是时候,成都经济电视台正巧在那段时间向社会招聘主持人,李潘一时气血上涌就去了。层层考试过后,李潘的成绩高得自己都没有意料到,成都电视台向她发出了邀请,总工会却千方百计把这个人才留了下来。但是李潘经不住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诱惑,又去参加了第二次招聘考试,这一次她又顺利通过,而且,这一次她没有再犹豫,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两次机会,这就是命定一样的事了”。
  来到成都经济电视台后,李潘的成长速度让人惊讶。她很快成为了成都经济电视台的当家花旦,主持的是对主持人临场应变和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访谈类节目。那时的成都经济电视台才成立不久,李潘的许多想法几乎都能没有太大阻碍地实现,层出不穷的新想法带给她的,是领导的信任和观众的认可。这份工作绝非简单轻松,却因为自己的喜爱而让一切付出都变得值得。
  很快,李潘成为了成都家喻户晓的名人,而她出色的工作能力也让她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一位在央视工作的伙伴正准备推出一档读书类的节目,认识了李潘之后,觉得李潘会成为推动这档节目成型的好搭档,于是李潘也就在本职工作之外做起了“兼职”。每周末飞去北京商讨央视这档读书节目的每一个细节,再飞回成都继续下一周的工作,这个状态持续久了,央视那边就对她说:“你还是做一个决定吧,留在成都还是干脆过来,这么飞来飞去的,也不是个事儿啊。”
  大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李潘却有点下不了决心。用她的话来说:“我在成都有房有车有名气,出去吃饭还有人买单——在小馆子吃饭遇到认识我的观众,就莫名其妙被请了,连请我的人是谁都不知道。北京多人生地不熟啊,水深堂子野,让我放弃现有的去追求一个没影儿的,还是有些慌乱。”最后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一个关于“十年之痒”的道理——十年后,如果自己还留在成都,做着已经无甚发展空间的工作,是不是会后悔当时错过的机会?
  于是,李潘打包进京,“贱卖”了全部家当给朋友同事,自己带走的是一个新买的29寸彩电,因为“舍不得”。
  
  最好的光阴·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荧屏上关注内心
  “现在央视比起我刚去的时候,好像更注重论资排辈了,我多少知道一些网友对央视的看法,而我想说的是,也许央视的主持人是有点‘装孙子’,可他(她)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形象,就好像湖南台的主持人要非主流,成都台的主持人要很市民化一样。央视主持人其实台上台下大多是很不同的,我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宅女,看书看碟与朋友相聚,享受很私人的愉悦,也为自己如一杯水一般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家庭和爱情而感到幸福。”
  
  90年代中后期的央视,广招全国各地方台的优秀主持人,如今央视的几个台柱,如白岩松、水均益都是与李潘差不多同期进入央视的。当时央视开放的、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让李潘并没有受太多北漂之苦,她甫一进入央视,就热火朝天地开始工作,《读书时间》也在不久后正式推出了。
  因为要做这个节目,李潘必须每天大量地阅读,阅读之后将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书籍放在选题会上与大家讨论。节目的推荐少有被干预的情况,李潘说自己几乎不记得有哪一期推荐的书目是自己不认可的。而节目的形式,是与作家进行访谈,龙应台、王世襄、陈忠实等都曾经是与她对话的对象,与这些人的交流并没有让她感到有任何压力,因为“我并不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富五车、无事不晓的主持人,端着架子代表中央电视台去跟人家做一个平等的、甚至有点居高临下的采访,而且还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灭’对方,顺便抬一抬自己。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读者,我相信跟我一样的读者可能也会有许多相同的问题,我希望代表观众来向他们发问”。这个节目是安静的,却也存在着思想的交锋,能够将自己最喜爱的阅读与工作结合,是李潘梦寐以求的。
  可是,由于电视节目的市场化,收视率这个“万恶之源”使得《读书时间》最终停播,还来不及为之而可惜,李潘就又马不停蹄地去做了《半边天》的主持人。当年在成都主持《女人有约》的经验让她在《半边天》很快适应,她一下从书山跳入俗世,开始关注起普通女人的生活。不过由于节目需要,她在节目中接触的除了名女人之外,更多的是命运悲惨的女性,她们可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能被伤害被凌辱,而李潘能做的,是把她们的故事放到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女性节目中,希望能够引起关注和反思。
  “那段时间接触了太多几乎可以用‘可怕’来形容的故事,那些女人连基本的做人的尊严可能都没有,我的情绪就长期跟随她们跌倒谷底。”那时李潘每做完一档这样的节目,都要给自己提出许多关于人性、公平、正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类的天问,弄得她几乎要去看心理医生。现在问起她在那段经历中所得出的结论,问起她如何看待现今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比较低!我们只说两项硬指标——国内从政的女性人数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比如说女市长多半都是副职,即使是副职也大多是分管卫生教育的;而国内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要早5年!有人说,这是为了照顾你们女同志,我就想问一句,那我们也想照顾你们男同志,你们同意不?”
  离开《半边天》的原因之一,是李潘觉得继续做这档节目自己的精神会受不了,她从来都是一个容易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的人,第二个原因,是《子午书简》这档节目的开播,这一次,李潘第一次当上了制片人。依然是熟悉的读书类节目,李潘为节目加入了更多的可看性元素,比如诵读书中某些简短却意味深长的故事,比如更多的观众参与与互动环节,她相信,阅读之美好,是可以让更多人产生共鸣的,因为阅读始终关乎心灵。
其他文献
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搭讪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儿,甚至可以称得上“三俗”,然而当这种“三俗”的举动可以为自己带来社交圈的扩大,并在不同程度上能够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时候,搭讪也就显得不那么丢人了。比起沉默含蓄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女人搭讪,是一次迈出门去的勇气,是一种性格的磨练,也是一次心态上华丽的转身,所以,放下骄矜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搭讪犯”并不可耻,相反,这是对自我进行提升的一种方式,千万别小看了搭讪,它大
期刊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时尚之城,不但吸引着全球各地的设计师品牌入驻,也孕育了一批本土设计师。从上世纪90年代乃至更早,成都人就已经买得到设计师品牌了。在整个西南地区服务产业链尚不发达的前提下,大部分成都本土设计师仍以设计师集成店和定制礼服为主,但也有一部分老当益壮和创新独立的设计师们,开创并引领着成都的设计师品牌发展。  品牌简介:2010年3月,由新锐设计师王米佳和3位同学一起创办,致力于将
期刊
肉体总会腐烂,精神却是不朽的存在,精神用强大的力量把人们都变得过分理智,而那些墨守陈“思”的女人们恰好就是这群理智狂中的症候群——过于执著,过于坚持,过于固执。可是有什么理由要给精神上锁,把自己桎梏在那些常规的思维定式里翻来覆去地犯傻呢?如果逃离一座城市,“沉入”一部电影,或者只是沉默倾听,可以让女人的理智开个小差,又为什么不去做呢?    精神“出轨”记录之1  “更换城市是一种瘾”    “出
期刊
成都如今已被称为国内奢侈品消费“第三城”,而随着仁恒广场的开业和Zara、H&M的陆续入驻,更多的平价、高端设计师品牌将进入蓉城。结合成都女人的时尚取向,以下设计师品牌,尤其值得我们期待。  品牌:Topshop  簇拥明星:麦当娜、格温妮丝·帕特洛、碧昂斯、艾玛·罗伯茨、凯特·莫斯等明星和超模  品牌介绍:1964年成立于英国伦敦的Topshop是快速时尚品牌的商业奇迹,其引导的高街时尚红遍全球
期刊
不用再遗憾过去的一年时光里,自己错过了多少次精彩“出轨”的机会。新的时间卷轴已经开启,而下一次“出轨”,就在前方。在此,《成都女报》诚意为读者们制作了可供参考的2011年出轨月历,在新年的12个月里每月推出两次“出轨”建议。  时间有限,“出轨”赶紧。    1月  “出轨”计划1:去南半球过冬  北半球寒冷的冬天总是令人提不起精神,而南半球却有着灿烂的阳光。在21世纪又一个十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以
期刊
毋庸置疑,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贵族运动”的光环从来不曾从高尔夫这项运动上褪去过。今年10月上海传来将在中小学普及高尔夫的消息,2011年深圳将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高尔夫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同时也已成功进入2016年夏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其实带孩子去玩玩高尔夫也没那么“特别”。  时间:9月15日  地点:高威体育公园  活动成员:花儿朵朵亲子群  目标:让孩
期刊
“女人想要的生活,是安稳里有几分不安分,但这点不安分还不能影响安稳。”这句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台词,不知挠中了多少女人的心。而在现实中保持不安分却安稳的方法之一便是:合理地让身体和精神“出轨”,用无限的勇气和创意,为常规而平淡的生活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2010年接近尾声,本年度里你为了更爱自己曾怎样“出轨”?2011年,你又有怎样的“出轨”计划?  财务报表、年度总结、新年计划、房贷利息
期刊
近两年,80后生子热潮引发了独二代随父姓还是随母姓的讨论,“姓氏”这个简单的家庭内部矛盾开始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为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也使出了浑身解数,生僻字、谐音字,甚至自造字层出不穷。张学友口中浪漫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逐渐演变成一幕幕欢喜、揪心、抓狂、尴尬的家庭情景剧。  你的宝贝跟谁姓?家家有本搞笑经!    80后身上永远不缺少趣闻。他们是最先接触并玩转互
期刊
究竟是身体是灵魂的归附,还是灵魂是身体的主宰,没有人说得清楚,但身体所带来的快感一定是最真实的,身体“出轨”绝对是一件快乐的事。别误会,这个“出轨”并不是偷情与做爱,Edison的照相机如今已经不流行了,对女人来说,在惯性生活方式里,有时候身体需要一次疯狂的释放,也许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收获。    身体“出轨”记录之1  “没有‘弹簧’的脚也疯狂”    “出轨”当事人:李娜 27岁丹迪
期刊
患病率8.7%,患者达到百万,患者数量4年翻一倍。成都社交恐惧症调查结果的出炉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也不得不让我们展开反思。  我们越来越害怕与陌生人说话,却不知一句大方的搭讪,其实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近期公布的社交恐惧症的生物学标记及临床意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成都社交恐惧症临床就诊患者已达近百万人,患病率达8.7%,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达百万,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