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宪法修改草案传递了什么信号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hd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举行年度记者会。

  2020年对于沉寂了许久的俄罗斯政坛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持续近一年的修宪讨论尘埃落定,普京总统在1月15日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宪法改革的七项基本原则,随后为配合宪法修订,梅德韦杰夫总理及其政府集体辞职。1月20日,普京向国家杜马提交了《关于完善和调整公共权力机构个别问题的宪法修改草案》,国家杜马于1月23日以432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通过了草案的一读。不过,原定于2月11日在国家杜马举行的二读可能会被延期,由此可见,各党派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仍是比较激烈的。

总统权力:表面限制、实际扩大


  普京提出的宪法改革七原则,最引人注目之处是要扩大联邦会议和宪法法院权力。据此,总统将不再有权决定政府成员的人选,在任命强力部门领导人时亦需与议会协商,宪法法院有权对联邦会议通过的法案进行审查。这些看似削弱总统权力的举措实则暗藏玄机。
  根据俄罗斯现行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总理人选,并在经过国家杜马(下议院)同意后任命政府总理。总理需在一周内向总统提交政府组成方案和政府成员人选,总统批准后任命副总理和各部部长。如此,国家杜马只有对总理人选的决定权而无权决定政府成员人选,政府成员的任免完全由总统和总理掌握。宪法修改草案打破了这一规定,政府成员的人选改由总理和国家杜马决定,总理需向国家杜马提交政府成员名单,国家杜马批准后由总统任命,总统无权否决国家杜马的决定。
  草案限制了总统决定政府成员的权力,同时添加了一些明确总统权力的具体条款:在总统有权批准政府辞职的基础上,明确了总统可以批准总理、副总理、部长和行政权力机关及总统管辖机关领导人的辞职,新规定总统无需总理提议便 可直接免除总理、副总理、部长和其它行政机关领导人的职务。草案对总统权力的再规定实则增加了总统对政府的掌控,总统虽然无权决定政府人选,但可以通过对总理人选的提名和免职,以及对政府成员的直接免职,来影响政府的决定。
  在当前政治体制操作中,总理虽有权决定政府部门领导人选,但政府部门要员组成实际分为“总统部长”和“总理部长”。国防部、外交部、紧急情况部、内务部和司法部等核心部门由总统领导和管理,虽由总理提名,但实际管理者和人选确定者是总统。财政部、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教育部、卫生部等涉及国内社会和经济领域管理的部门则由总理主导。这一实际规则在本次改革中被写入宪法,要求总统在政府组成中明确总统管辖机关和政府管辖机关,同时规定总理无权向国家杜马提名“总统部长”人选。由此,削弱了总理对国家安全和外交部门人事任免的影响力。不过,修宪后,总统未必能够独立决定“总统部长”部门人选,因为草案规定了总统需与联邦委员会协商后才能任命“总统部长”。草案还允许总统可以任命联邦委员会不超过10%的代表,所以总统在未来俄罗斯政治格局中还是可以起到人事任命的决定作用的。
  宪法草案增加了总统提名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院长、副院长的权力。现行宪法只规定总统有权向联邦委员会提名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法官,最后由联邦委员会批准并任命法官,其余法院法官由总统直接任命。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和其它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则由法院自行选举决定,总统和联邦委员会无权干预。宪法修改草案将院长、副院长纳入总统提名和任命范围,将宪法法院组成人数由19人减至11人。总统有权直接提名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院长、副院长及法官人选供联邦委员会任命,其他法院院长、副院长和法官由总统直接任命。草案还规定当法官损害了自身职业名誉或无法行使职权时,总统有权提议联邦委员会免除其职务。由此可见,总统对司法机关人事任免的影响力是扩大了。

联邦会议:监督范围扩大


  此次宪法改革最受关注的当属联邦会议权力的扩大。俄罗斯联邦会议,也就是俄议会,分为联邦委员会(上议院)和国家杜马(下议院),联邦委员会由85个联邦主体(行政区)分别派遣一名地方行政代表和一名地方立法会代表组成,共170个席位。国家杜马(下議院)由全俄罗斯划分的不同选区选举产生,共450名代表。按照现行宪法,国家杜马对总理人选有同意或否决的权力,联邦委员会对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法官有任命权,对联邦总检察长和副总检察长有任免权。
  宪法修改草案在保留联邦会议原有权力的基础上,扩大了联邦会议参与人事任命的权力,增加了国家杜马批准政府成员人选的权力。联邦委员会有权任命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领导人,同时有权免除上述法院所有法官职务。此外,联邦委员会有权与总统商议外交和安全部门人选以及联邦主体检察官人选。由此分析,联邦会议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总统和政府核心部门人事决定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俄将向议会制国家转变。议会制国家的标志是议会多数党自行组阁领导政府并对议会负责,也就是说议会拥有“提名”“批准”和“任命”的权力,而普京只赋予议会“批准”和“协商”的权力,关键人事决定还是在总统和被总统提名的总理手中。所以,与其说联邦会议的权力被扩大,不如说是联邦会议的监督范围被扩大。
  在扩大议会监督权的同时,普京在宪法修改草案中也埋下了制衡议会的伏笔。首先,规定了总统对行政和部分司法机关领导人有直接免职的权力。总统无权免除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和上诉法院法官以及总检察长、副总检察长职务,但可以不经过联邦会议批准直接免除总理、政府成员、强力部门和联邦主体检察长职务。其次,保留了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国家杜马如连续三次否决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并直接任命总理。此外,草案规定总统可以向宪法法院提出审查议会通过的法案是否符合宪法,如宪法法院宣布违宪,总统可以将法律退给国家杜马并拒绝签署。这样,宪法法院也拥有了制衡议会的权力。所以,在保持总统强有力领导权下对总统和总理进行有效监督是这次宪改的目的,总统制度的核心内容没有发生改变。
2016年9月18日,俄罗斯举行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俄民众在投票站填写选票。

“职业内政总理”


  本次宪改另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普京是否会为继续掌权而转任总理。目前看,此次宪改非但没有提升总理权力,反而削弱了其在安全和外交领域的影响力。修宪草案明确将国防部、外交部、紧急情况部、内政部和司法部脱离政府序列,划归总统直辖。这样,总统和总理的分工愈加明确,总统主管国家安全和外交,总理专心负责国内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简言之,就是试图形成总统出“想法”、总理负责实现的分工模式。由此,总统将相对“超脱”,这对于维护总统的权威未尝不是好事。
  梅德韦杰夫政府总辞,一方面是为配合宪法改革,另一方面也是普京打造非政治化专业政府队伍的一种尝试。1月21日成立的米舒斯京政府普遍被视为技术型政府,九位副总理中有六人是新任,21名部长中有九个被重新任命。这些新任命多涉及总理负责的社会政策、数字经济、财政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且都来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或具备承担大型项目的经验。其中,第一副总理别洛乌索夫担任过经济发展部部长和普京的经济顾问;副总理戈里高连科、阿布拉姆琴科、奥维尔丘克分别来自俄罗斯税务局、国家户籍登记和制图局两个技术性部门;新任副总理胡斯努林、切尔内申科虽非职能部门出身,但都承担过大型项目的建设任务,切尔内申科曾领导2014索契冬奥会的筹办,胡斯努林曾擔任莫斯科副市长并为完善首都道路建设出力甚多。此外,九名新任部长中,除司法部长崔琴科外,其余八名均来自技术职能部门。留任的部分副总理和部长也拥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比如副总理戈利科娃担任过财政部副部长和审计署署长,被誉为“预算女王”。
  其余得以留任的政府成员大多负责国防、军工、强力机构、对外政策和燃料能源综合体方面的工作,这些部门基本是由具有政治影响力或利益集团背景的人掌握。因涉及俄政治稳定和利益关系,这些部门在非必要条件下不会轻易发生调整。比较典型的是,负责军事工业的副总理鲍里索夫和工业贸易部长曼图洛夫代表的是切梅佐夫领导的军工集团,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长卡贝尔金代表的是季姆琴科领导的诺威特天然气公司。
  在掌握俄核心利害部门的前提下,普京挑选米舒斯京组建新政府,表现出弱化政府领导职能、强化政府团队务实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这主要还是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局势,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完成宪法修改草案中提出的居民最低工资不得低于全国最低生活标准、建立公民退休金制度的任务。

战略布局下的制度选择


  2020年俄罗斯修宪事关2024年普京政权能否顺利过渡,当前治理模式能否延续以及俄罗斯的稳定发展。普京认为做好上述问题首先要作出制度安排,其次需要获得民众支持。“普京之后再无普京”,这是执掌俄罗斯长达20年之久的普京很明白的道理,他不会允许其继任者再拥有同他一样过于强大的权力。普京同时深知,俄罗斯经历过的地方权力自行其是、寡头干政和“颜色革命”使得国家必须采取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保留总统权力同时有所限制,平衡行政、立法、司法三者间的权力,是普京为布局2024年作出的制度选择。
  普京希望通过在宪法修改草案中明确宪法权威、对国家权力机关人员作出限制、写入保障民众福利条款、规定总统任期、调整国家权力机构权限和协调央地关系,在制度层面杜绝外部势力对俄内政的干涉,防止总统权力过大而独断专行,同时避免俄罗斯出现激进的改革举措。在意识形态层面,草案几乎满足了俄各派政治力量的诉求。明确宪法不受国际法约束,规定国家权力机关人员必须是俄罗斯国籍且不得拥有任何形式的外国居留权,显然也是为了满足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的要求。规定同一人一生中只可担任两次总统,以及扩大议会监督权等权力制衡举措,则试图安抚自由主义政治团体对民主化的要求。将保证民众最低工资和建立完善退休金制度写入宪法,符合左翼政党对提高社会福利的诉求。在调整央地关系层面,普京继2018年在总统办公厅设立国务委员会工作保障局之后,在此次宪改中又将他在2000年设立的国务委员会正式入宪,草案规定总统有权成立国务委员会协调国家内政和外交方向,因此地方行政首脑将有权在国务委员会框架内参与中央决策。
  这样有的放矢的宪法改革举措必然影响民众对总统的支持率,从而锁定2021年统俄党在国家杜马选举和2024年普京继承人在总统大选中的胜局。根据全俄舆论研究中心1月31日的民调,普京的支持率达到三个月来的最高点(73.9%)。这一局面能否因宪改而得到保持,取决于新宪法的实际运行情况。而宪改能否助力俄罗斯在2024年的权力过渡,则是更值得观察的。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15日,莫迪出席在红堡举行的印度第75个独立日欢庆仪式。在仪式上,莫迪宣布将启动规模达100万亿卢比的全国性基建计划,招致各方广泛质疑。  8月15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盛大仪式,欢庆第75个独立日。总理莫迪在红堡发表演说,宣布将启动规模达100万亿卢比的全国性基建计划,让印度获得高质量世界级基础设施,在独立百年之际实现“自力更生的印度”。然而,在印度遭到新冠疫情沉重打击、经济增长严
第7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简称金球奖)颁奖典礼2月28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导演赵婷凭借电影《无依之地》斩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无依之地》也被评为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1982年生于北京的赵婷成为金球奖78年历史上第一位夺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女性,也是继芭芭拉·史翠珊之后第二位夺取金球奖最佳导演的女性。《无依之地》同时也成为金球奖历史上第一部摘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的女性导演作品。  《无依
6月22日,英国考古专家团队对外界公布,在人类史上著名史前遗址之一英国“巨石阵”遗迹附近,发现20个以上的巨大坑洞。考古专家称,这是英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最大史前遗址。  当日举行的“巨石阵”一年一度“夏至”活动上,考古专家团队宣布这一了不起的发现:坑洞大多直径达到十米、深五米,大大小小有20多个,呈环状排列,形成一个长达两公里巨大圆环,将“杜灵顿垣墙”和“巨木阵遗址”包围在其中心。它们被命名为“杜灵
4月30日,美国白宫表示,拜登政府已完成对朝鲜的政策评估,将以“务实方式”寻求与朝鲜展开外交。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当天对媒体表示,拜登政府不会聚焦于实现一个“大交易”,也不会依赖于“战略耐心”,而是追求“经调整的务实方式”,美方将寻求与朝鲜展开外交,并着眼于取得促进美国、盟友及前沿部署部队安全的实际性进展。她还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仍然是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美方未来会在对朝政策上继续与韩国、日本及
100年前的同盟旧梦  100多年前的1902年,日英两国曾为抵御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同盟,此后两国又分别于1905年、1911年进行过两次对盟约的修订。时易世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1年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以美英法日缔结“四国同盟”的形式,体面地葬送了日英同盟。  在日英同盟存续期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一战后成为世界五强(美英法意日)之一。正因为这一同盟對近代日本崛起和侵略扩张起到过重要
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德国出席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题为《倡导国际合作,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杨洁篪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加速深刻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习近平主席指出,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多边主义。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始终高
在新冠疫情打击下,加拿大经济陷入衰退,预计2020年全年萎缩5.1%。2021年1月,加拿大失业率达到9.4%。与此同时,加拿大小特鲁多政府的对外政策也是鲜有亮点,四处碰壁,深陷迷茫。加美关系回不到过去  与美国关系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加拿大75%的商品出口到美国;两国共享漫长的边境线;北美防空圈司令由美国将领担任;等等。这都说明美国对加拿大的战略价值无可替代。在特朗普任美国总统的四年中,围
美国华尔街。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之路便崎岖不平,近年来在日趋高涨的保护主义阻碍下,更是一波三折。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袭击世界,祸及全球。疫情使原本增长低迷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出现连环“负”经济现象。随着病毒蔓延与次生灾害叠加,世界经济前景更加暗淡。“负”经济现象迭出  新冠疫情造成金融市场大动荡,为此各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干预和刺激计划,令人联想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
202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的尼克松图书馆发表了最新的对华政策演讲。蓬佩奥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发表演讲,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年将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然而,蓬佩奥演讲的主旨不知是否会让九泉之下的老总统“辗转反侧”。在演讲的开头,他开宗明义宣布,自尼克松以来的美国历届政府所实行的对华接触战略已告终结。“与中国接触50年后……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无情的事实,并应以此作
徐凤江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使各国经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欧洲一度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疫情冲击下的欧洲一体化走向、政治与社会思潮的新动向值得关注,而这场危机会助力还是削弱欧洲民粹主义的崛起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民粹主义(Populism)来源于拉丁语populus(人民)一词,最初与罗马共和时期的平民派(popul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