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值得重新思索的。本文基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变化,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解读,并且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课堂仍是今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试金石”。可以说课改进行到今天,我们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依旧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诉诸于教师的智慧,并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使教育的原生态任务——人的塑造得以回归。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所学的学业喜欢、感兴趣、懂了、会了并有所收获,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具有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地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地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策略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生成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而教师的精心加工,会使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甚至变成一种享受。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教学是生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境”;教学是互动的,这就期望教师引入一种“情”,即教师要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活用教学情境、共生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2.在教师引领下,打造有亲和力的课堂。教师正确的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激情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学生被很好地管理,从内心愿意学习。学生感受到的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有以下几方面:(1)明确。每堂课的意图清楚。每堂课如何与更广阔的课程相关联。(2)有序。课堂内秩序良好,在那里纪律秩序和文明的行为被维护。(3)标准。设定清楚的标准,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什么行为该做、并努力学习以达到更高的成就。(4)公正。没有偏好,学生所受奖励和实际表现一致。(5)参与。让每个学生有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分发材料和其它类似活动的机会。(6)支持。在课堂上,感受到情感支持,学生乐意进行新的尝试和从失败中学习。(7)安全。课堂是安全的地方,在那里学生没有情感和身体方面被欺凌弱小的风险,或者其他使人害怕的因素。(8)有趣。课堂是一个令人感兴趣和令人兴奋的地方,学生感到受激励而学习。(9)环境。课堂是一个舒适、组织良好、洁净和吸引人的物质环境。
3.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教师對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语言方式、动作方式、眼神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眼神的交流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4.科学练习,及时反馈。课堂生成问题的及时解决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效果,具有指导和修正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将其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的要素来加以正视,不要误入课堂教学窄化的思想障碍中去,要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
5.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我们应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突破的程度如何、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环节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让我们永不放弃对“有效课堂”的追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课堂仍是今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试金石”。可以说课改进行到今天,我们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依旧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诉诸于教师的智慧,并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使教育的原生态任务——人的塑造得以回归。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所学的学业喜欢、感兴趣、懂了、会了并有所收获,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具有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地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地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策略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生成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而教师的精心加工,会使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甚至变成一种享受。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教学是生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境”;教学是互动的,这就期望教师引入一种“情”,即教师要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活用教学情境、共生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2.在教师引领下,打造有亲和力的课堂。教师正确的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激情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学生被很好地管理,从内心愿意学习。学生感受到的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有以下几方面:(1)明确。每堂课的意图清楚。每堂课如何与更广阔的课程相关联。(2)有序。课堂内秩序良好,在那里纪律秩序和文明的行为被维护。(3)标准。设定清楚的标准,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什么行为该做、并努力学习以达到更高的成就。(4)公正。没有偏好,学生所受奖励和实际表现一致。(5)参与。让每个学生有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分发材料和其它类似活动的机会。(6)支持。在课堂上,感受到情感支持,学生乐意进行新的尝试和从失败中学习。(7)安全。课堂是安全的地方,在那里学生没有情感和身体方面被欺凌弱小的风险,或者其他使人害怕的因素。(8)有趣。课堂是一个令人感兴趣和令人兴奋的地方,学生感到受激励而学习。(9)环境。课堂是一个舒适、组织良好、洁净和吸引人的物质环境。
3.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教师對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语言方式、动作方式、眼神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眼神的交流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4.科学练习,及时反馈。课堂生成问题的及时解决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效果,具有指导和修正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将其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的要素来加以正视,不要误入课堂教学窄化的思想障碍中去,要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
5.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我们应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突破的程度如何、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环节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让我们永不放弃对“有效课堂”的追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成就学生,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