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导治疗外周神经损伤后萎缩的效果,为解决失神经性肌萎缩这一难题探索新方法. 方法 将自制的NT-3腺病毒重组体注入失神经腓肠肌内进行转染,术后第2、7、14、28天经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腓肠肌NT-3蛋白密度,术后第14、28天观察腓肠肌大体变化、肌肉湿重、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面积、运动终板密度. 结果 实验组动物在术后各个取材时段腓肠肌内NT-3蛋白灰度值
【机 构】
:
518036,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外科,518036,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外科,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导治疗外周神经损伤后萎缩的效果,为解决失神经性肌萎缩这一难题探索新方法. 方法 将自制的NT-3腺病毒重组体注入失神经腓肠肌内进行转染,术后第2、7、14、28天经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腓肠肌NT-3蛋白密度,术后第14、28天观察腓肠肌大体变化、肌肉湿重、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面积、运动终板密度. 结果 实验组动物在术后各个取材时段腓肠肌内NT-3蛋白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4d和28d,实验组腓肠肌较饱满,有弹性,色鲜红,出血活跃,与正常腓肠肌相比几乎无差别;腓肠肌湿重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终板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以腺病毒为载体将外源性的NT-3基因导入失神经肌细胞内后,能成功地复制和表达,持续产生NT-3发挥其营养作用,从而预防或减轻外周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变性和运动终板的消失。
其他文献
患者男,57岁.因双下肢进行性肿胀伴疼痛40 d入院.入院检查:双下肢明显肿胀,局部皮温高,腓肠肌轻压痛.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静脉溶栓及消肿等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性骨与皮肤缺损,免除截肢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小腿创伤性骨与皮肤缺损采用胫骨皮瓣游离移植进行治疗,一期重建患肢胫骨支架连续性及覆盖创面.皮瓣最长17 cm,最宽10 cm;骨瓣最长12 cm.结果 术后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5年,皮瓣血运良好,术后2个月内均见骨瓣开始生长,术后3~5个月移植骨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累及的炎症得到完全
手部外伤所致的多指缺损将导致手部功能的丧失,为了恢复手的功能及外形,往往需要切取双侧足趾进行多指再造[1,2]。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刊30周年,无论是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杂志读者、一名从事显微外科的专业临床医生,还是作为一名杂志的投稿人、一名杂志的编委,我的心情都激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
患者 女,23岁,因车祸致右前臂及手背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2 h入院.右前臂背侧及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9 cm×11 cm,创面严重污染,手背伸指肌腱缺损,Ⅱ~V掌骨外露,手指不能主动背伸。
自1995年8月至2006年06月,我院采用第二掌骨远端带血管蒂骨瓣治疗舟状骨骨折后骨不连3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本组32例全部为男性,年龄最大32岁,最小18岁,平均20岁.其中右侧25例,左侧7例.骨折类型:腰部骨折26例,远侧1/3骨折2例,近侧1/3骨折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8个月至14个月,平均9个月。
目的 报道显微外科技术在人工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经验. 方法 临床应用22例.其中,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修复髋臼节段型缺损10例,术中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后修复5例,术中神经损伤并修复6例,全肘关节置换与游离皮瓣修复肘关节严重损伤1例.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3~72个月,平均40.1个月,随访时关节无疼痛,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果满意.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的修复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骨和软
青壮年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高发人群,全国每年15~20万的新发病例,其中60%~70%病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骨坏死的病因以激素应用、髋部外伤、长期酗酒为多见,但其发生机制并未阐述清楚。
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领域中一大难题.带血管自体骨移植,较传统骨移植而言,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解决此难题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