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没有必然,传统企业当谨慎抉择!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chh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阿里、腾讯系在消费领域中的泛零售布局,其挟社交平台之势,一波波地发起进攻,不少传统行业原有业务纷纷受到冲击,一时慌乱无措,从对互联网的漠视到视其为香饽饽,从不屑变为盲目崇拜,过犹不及。
  如何看待过去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又如何正确地看待消费升级后的未来?笔者先把前提放在这里: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同样适用于丛林法则,无须过度理解。

认识:互联网巨头布局的背后


  真正引发传统企业关注的是新零售业大量的收购和资本合作。如今年的两笔大的收购均来自于阿里和腾讯系。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饿了么,而腾讯系的美团全资收购了摩拜。一个简单的表格可以看到两大巨头如何布局(不完全统计,见下图)。
  其实,真实的布局要比表格中的更加复杂,其明面上的派系下,每个子集又都是庞大的体系。


  以京东为例,腾讯持有18%京东的股份;京东与沃尔玛相互持股;而京东又间接投资了永辉超市;永辉超市又投资了中百集团。同样阿里持有19.9%苏宁的股份;而苏宁早已是中国最大的连锁企业,在泛零售布局上自己也有苏宁云店、零售云、苏宁极物、苏鲜生、苏宁小店等业态。
  但从布局结构上来看,阿里系呈现一种“赋能模式”,其新零售商业基础设施是阿里云、菜鸟网络、蚂蚁金服,新零售基座是淘宝网、天猫。而银泰商业、居然之家、苏宁易购、饿了么、大润发、欧尚等通过资本方式合作的商业布局,资本所扮演的模式更像是资源和弹药,基础设施和基座是一种“赋能”,只不过有合作的被贴上了阿里的标签。
  腾讯扮演的投资者的角色更加明显,其一直标榜自己是“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方式,实际上,腾讯首先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心,而间接控制诸如京东、新美大(美团点评)这样的平台自身,也是中心化产品。腾讯自己的主营业务基因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基因,所以其对于零售业的布局,更应该把京东和美团这样充当先锋的独角兽拿出来验验成色。
  我们看到,这些互联网公司举着泛零售行业变革的旗幡,纷纷祭出了自己的秘器,阿里称为“新零售”、苏宁提出了“智慧零售”、京东提出了“无界零售”。不管哪种表述,检验这场变革的目标都应该是:成本、效率、体验三个要素,其结果应该是对中国零售行业的业态升级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新零售们堪负重任吗?

透视:零售新势力的战略方向


  在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时候,苦于没有流量;而人口红利期过后的中国,互联网的流量资源又越来越贵。所以从线上到线下,与其说是一次新技术对旧势力的改造,不如说是互联网公司自身的一种探索,当然这样的探索对线下同样是有冲击的。
  现实是,不少传统企业盲目投身和转型互联网,却多以失败告终;另有各种以互联网名义的合作多数也不靠谱。这就是当下的商业生态环境写照:老商场遭遇生存危机,而新的商业综合体更像是房地产的营销道具、网民的实体试衣间。所以在选择合作背景下,注定了在这场游戏之后,市场会面临又一次的洗牌,自然是成王败寇,问题是你何以勝出?
  选择前,要谨慎。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新零售的现状: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现在的变化速度更是令人始料不及。盒马鲜生变成“盒区房”时,其实是它对自己无数次迭代的结果。“坪效”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计算,如对于配送范围、配送员的算法分配、对于销售数据的计算和预估,最少的损耗等。但现在看,传统的供货商依旧是其供应商,在未来供应链的变革下,大规模的集采将会替代掉传统供货商。
  京东的无界零售,计划300平方米一家京东便利店,共开15000家,每天1000家的速度,基于互联网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资料显示:京东的自营零售综合费用率不到10%,拥有500个物流中心、500万的SKU管理能力,这的确是很多传统零售企业无法企及的。京东的库存周转周期仅为30天。基于这样的能力,京东负责配货,京东金融提供贷款,小店可以月赚8000元。
  从江苏起家的苏宁,是迄今为止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最彻底的标杆之一。早在2009年苏宁就开始线上转型,2013年苏宁宣布将“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2018年1月,“苏宁云商”宣布更名为“苏宁易购”。
  苏宁提出了智慧零售,他们认为,在智慧零售场景下,零售活动不再是以单纯商品销售为最终目标,作为流通桥梁,零售商更加关注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持续互动,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服务”将成为零售产业的灵魂。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支持智慧零售生态的重要支点,通过赋能零售商,使其对消费需求的感知更加精准、响应更加快速,最终达到提升用户体验和提高经济增长的目的。苏宁提出,智慧零售未来将不再受时间、地点和角色限制,服务将无处不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完成需求交易,这就是基于智慧零售的4A理论。
  京东的背后有腾讯的影子,苏宁的背后有阿里的影子,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这个归结于背后股东的竞争,其实更应该看作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对抗,回过头来看当年苏宁与国美的竞争,线下开店对于原来的苏宁和现在的苏宁都不是难事。
  至于“阿里系”与“腾讯系”在这场泛零售变革中的竞争,最终的方向和结果也可能不太一样,阿里希望的是成为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腾讯更像是投资者,京东、拼多多都是面向竞争重要的先锋队。以腾讯2017Q4的财报为例:并入投资收益,腾讯的净利润环比增长15.6%,但如果抛开投资收益,腾讯的净利润环比下降8.5%,所以阿里和腾讯并不是在做泛零售行业的直接竞争,腾讯是想孵化出一头掠食霸王龙,而不是跳舞的大象。

碰撞:传统企业的生死抉择


  根据财报显示,苏宁在线下已合计拥有各业态自营店面3867家。而仅在2018年一季度,苏宁新开各类门店数量已近600家。苏宁还宣布,未来3年内其互联网门店将拓展到2000多万平方、2万家左右,并采用“租、建、并、购、联”的模式,最近与碧桂园、恒大的深度合作,之前宣布与众多开发商的合作,背后都有拓展开店的影子。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是其高效率、低成本,而类似苏宁、大润发、永辉、沃尔玛之类的知名连锁企业,本身成本优势是其立身之本,互联网所带来的还是“赋能”,永辉、沃尔玛可能借助京东的供应链把商品提供到边远的县城,而供应链底层的小店会有更高的效率,会以更低的价格拿到货品。


  精準定位、更好的服务,更有优势的商品、更快的配送服务,这都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是传统企业目前似乎在产品供应链上并不输于互联网公司,并且传统商超走过的老路,互联网公司也没有越过,试错和野蛮成长并行着。
  本质上看,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的目标取向是相同的,消费行业是一个看得见的增长,从所有的泛零售业变革来看,最终大家都成为商业内容的制造者制造线上场景、线下场景,“无界零售”“智慧零售”“新零售”会给处于消费升级的中国人提供基于更高情感追求的产品和服务。
  短期来看,传统企业的优势还比较突出和明显基于线下场景的抢占;资本的方式的确很快,但同样面临改造、创意成本很高,遗留问题比较复杂,本地文化、本地法规等诸多障碍。互联网公司正在走传统企业走过的路,虽然信心满满,但弯路也是必须走的。
  但长期来看,基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必然会提升泛零售行业变革的效率、降低成本,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打通了线上优势之后,线上解决不了的场景优势,线下给予有效的提升和补充,变革的最终结果一定会到来。这绝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互联网对于线下的掠夺,而应该是基于现状的融合、创新,最终是颠覆生活方式。
  丛林法则是商业世界最现实的写照,滞后的传统企业与其说是遭遇电商时代的冲击,不如说是面对革新的漠视。一场零售业的新变革已然来临,这次是有备而来的,所谓“阿里系”“腾讯系”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站队。面对这样的现实,其实是一种艰难的选择,首先的难度来自企业的内部变化,这样的变革首先冲击的是企业的文化,还有转型的决心,其实更深远的,也是一种赌博。
  最终的选择,也未必是代表所谓零售行业的消费升级就一定能成功,或者所在阵营的所有企业共同成功,这里面的风险并不可控。也许,未来的行业是平均的,但技术变革下的传统行业面临的暗涛汹涌和被拍在沙滩上的危险并不会减少半分,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那句话: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
其他文献
首先,我们自己要做的,各种需要与矛盾指向的,都是内部变革!否则,几年后,我们会对着一堆摄像头、连接器、几个傻傻的数据大屏发呆,还有仓库里躺着的N个导购机器人……  无论是纵向看趋势,还是横向看规律,我们的整体消费形势和供给创新能力,已走在了一条向上的曲线上。这成为互联网巨头倡导新零售的现实基础。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居民消费支出对全年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8%,同样这个数据,5年
期刊
营销要务1:决定并建议应对哪些市场  简单来说,任何一家企业必须选择参与竞争的市场。为了帮助企业做出这个选择,我们应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生意?我们想做什么样的生意?  市场选择决策是公司的典型战略。选择市场往往比选择技术或者产品更为重要。如果可以选择拥有一个市场或拥有一个工厂,大多管理者会偏向选择拥有一个市场。  公司必须不断做出这样的市场选择决策。更快的环境变化可以打开新的市场
期刊
每个时代都不缺对当代年轻人群的误解,好像这就是一个天然存在的鄙视链一样。  年轻人的身上总会被贴上很多标签:叛逆、自我、享乐、懒散、不上进……就算是哪些永远怀着善意去拥抱消费者的品牌,也在不断地给年轻人贴着自己理解的标签。  从去年嘻哈风到今年街舞潮,嘻哈、街头、音乐等元素似乎是与当下年轻人沟通的万能钥匙;  表情包、Emoji、网络用语、二次元元素也在各种营销中屡见不鲜;  如果品牌有钱任性,还
期刊
为什么很多家喻户晓的品牌还要继续打广告?在很多人看来,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已经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品牌,就可以不用打广告了呢?难道停止广告人们就真的不买可口可乐了吗?为什么它还要一如既往地花这么多钱继续打广告呢?健力宝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来都靠不住  我们说可口可乐家喻户晓正是其持续投放广告的一个结果,然而“家喻户晓”从来都是靠不住的我们来看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健力宝,当年被称之为“东方魔水
期刊
1994年在中国企业史上同样是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不但被称为中国公司的转折年,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社会精英的“下海”潮。这一年,诸多诞生于1984年的企业开始进入青春期,情绪躁动,渴望改变。“春风化冰暖阳来”,改革的春风解冻了冰封的市场,许多行业开始呈現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高速增长的刺激下,中国市场的企业家们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批人开始洋洋得意,迷失自我;另一批人却异常清醒—在他们看来,草根创业行将落
期刊
《销售与市场》:我们一直很好奇,30年前您是怎么想到生产黑芝麻糊的呢?新产品上市之后市场怎么样?  韦清文:1988年,我去南昌处理一笔货款的事,其间和洪城大厦食品经理一起吃饭,他拿出一包黑芝麻糊告诉我说,这个东西很好卖,一个月能卖2个集装箱。第二天我就去市场上观察,发现南昌市面上已经有了不少来自云南昆明的黑芝麻糊,卖得确实不错,一小时可卖20包。我一看,行,回去就上马了黑芝麻糊项目。  因为是新
期刊
2018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鸟巢总决赛,于10月7日落下帷幕,旦增尼玛以大比分获得冠军,成为好声音历届以来难得的没有争议的冠军得主。  美,一定具有通感。李健战队清晰而完美地为受众塑造了一个新的冠军标杆。这是本届好声音的最大收获。  而这在7强诞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当时李健团队几近全军覆没。他们只是安静地歌唱,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直到康树龙被谢霆锋团队一个小女生大比分打败,才猛然一惊!人们发现
期刊
市场永远在不完美的矛盾中运行  近期,杜建君先生题为《谁在“摧毁”当下中国制造业的价值根基?》一文引发热议。实际上,商业生态环境与整个上游制造业利益攸关,原本就是基本常识。一直以来,厂商博弈、竞合都是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及其衍生的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又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既存的一切,厂商间的博弈、竞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厂家都在谈新营销;商家都在谈新零售;消费者则在
期刊
伴随着中美贸易冲突,较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个话题被放到了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讨论,之所以显得太过重要,是因为关乎到中国经济的未来持续驱动力问题。作为市场化自下而上的力量的主要承载者、企业家精神的主要策源地,被心系家国情怀、民族复兴大义的有识之士寄予了更多希望。  近来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声音,上上下下达成了共识,已经一扫人们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担忧与犹疑。那么,
期刊
何为用户思维?“顾客不是要买1/4寸的钻头,而是买1/4寸的洞。”  1963年以前,讲市场营销的书就是营销故事会,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其实我们知道,很多表象的背后都有同一个逻辑,营销也是如此。  1963年的某一天,杰罗姆·麦卡锡教授像突然醒了一样,发现了所有营销故事背后的逻辑。在他的著作《基础营销学》中,提出划时代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