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关系密切,而要获得良好的体能素质,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理解体能的含义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明确指出,“体能是指足以胜任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两部分,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力量、身体成分、柔韧性;与运动有关的体能有力量、速度、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反应性、平衡性。初中阶段重点发展心肺耐力、灵敏和速度,而有氧耐力、关节灵活、肌肉耐力和力量这些体能的发展可以满足每天的活动任务和专门身体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具有关注健康的意识,重视体能练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体能,在日常训练中体会体能发展的意义。对初中学生来说,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能发展计划,让技巧性项目和游戏性项目有机结合,就会充分激发他们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教师必须发挥指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只有经过长期科学艰苦的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首先,体能练习对日常的学习起到一种调节作用,能调节大脑,增进心理健康。其次,体能练习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吃苦耐劳,并影响学生以后的运动习惯,同时也是培养终身锻炼的出发点。最后,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和创业打好最根本的身体基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理解体能素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行锻炼和调节。其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体能指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能状况做初步评价,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发展自己的体能,认识到体能素质中力量、耐力、柔韧性等素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利用课余体育活动和节假日的时间提高体能素质。良好的体能与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足够的休息有关,但是提高体能的水平,必须进行体育锻炼,仅凭每周三节的体育课是不能保障学生体能发展的。因此,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有计划的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能稳步提高。
3.发展体能主要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载体,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能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目标的不同来确定练习内容。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应以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为主,因此,教师不宜安排学生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教师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否则不但不能发展体能,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握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应以速度、有氧耐力、灵活性项目为主。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要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学生体能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并认真落实目标计划,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在体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的目的和计划性,练习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要改变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下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1.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是一个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设计、指导到位就会使教学成为知识的载体,使体育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在体能训练中,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练习方法,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就会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掌握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起到设计者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对教学环境条件的设置,如在绿草成茵的操场中错落有致地摆放器材,在这种环境条件的刺激下,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体验。因此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具备指挥家的作用。班集体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班级里面有小提琴手、大提琴手、敲鼓手、吹号手、钢琴手等,而教师就像一名指挥者,他要求谁停谁就停,谁应该什么时候声调高、什么时候应该音调低,都必须受指挥者的统一指挥,这样才能奏出完美的乐曲。综上所述,在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应为学生设计最佳的训练规划。
2.教师在体能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练习的过程性指导,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还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将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活动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关注健康、关注体能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评价要以学生的综合成绩为主。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以甄别和遴选为主的评价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对体能练习兴趣的。因此,在学习过程、成绩等方面构建新的评价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形成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和不足,以求不断改进练习方式,并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中,使复杂的评价过程变得简单有效,也使学生对体能练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体能的含义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明确指出,“体能是指足以胜任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两部分,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力量、身体成分、柔韧性;与运动有关的体能有力量、速度、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反应性、平衡性。初中阶段重点发展心肺耐力、灵敏和速度,而有氧耐力、关节灵活、肌肉耐力和力量这些体能的发展可以满足每天的活动任务和专门身体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具有关注健康的意识,重视体能练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体能,在日常训练中体会体能发展的意义。对初中学生来说,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能发展计划,让技巧性项目和游戏性项目有机结合,就会充分激发他们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教师必须发挥指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只有经过长期科学艰苦的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首先,体能练习对日常的学习起到一种调节作用,能调节大脑,增进心理健康。其次,体能练习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吃苦耐劳,并影响学生以后的运动习惯,同时也是培养终身锻炼的出发点。最后,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和创业打好最根本的身体基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理解体能素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行锻炼和调节。其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体能指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能状况做初步评价,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发展自己的体能,认识到体能素质中力量、耐力、柔韧性等素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利用课余体育活动和节假日的时间提高体能素质。良好的体能与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足够的休息有关,但是提高体能的水平,必须进行体育锻炼,仅凭每周三节的体育课是不能保障学生体能发展的。因此,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有计划的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能稳步提高。
3.发展体能主要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载体,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能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目标的不同来确定练习内容。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应以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为主,因此,教师不宜安排学生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教师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否则不但不能发展体能,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握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应以速度、有氧耐力、灵活性项目为主。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要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学生体能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并认真落实目标计划,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在体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的目的和计划性,练习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要改变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下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1.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是一个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设计、指导到位就会使教学成为知识的载体,使体育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在体能训练中,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练习方法,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就会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掌握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起到设计者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对教学环境条件的设置,如在绿草成茵的操场中错落有致地摆放器材,在这种环境条件的刺激下,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体验。因此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具备指挥家的作用。班集体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班级里面有小提琴手、大提琴手、敲鼓手、吹号手、钢琴手等,而教师就像一名指挥者,他要求谁停谁就停,谁应该什么时候声调高、什么时候应该音调低,都必须受指挥者的统一指挥,这样才能奏出完美的乐曲。综上所述,在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应为学生设计最佳的训练规划。
2.教师在体能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练习的过程性指导,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还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将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活动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关注健康、关注体能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评价要以学生的综合成绩为主。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以甄别和遴选为主的评价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对体能练习兴趣的。因此,在学习过程、成绩等方面构建新的评价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形成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和不足,以求不断改进练习方式,并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中,使复杂的评价过程变得简单有效,也使学生对体能练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