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待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报道策略,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综合多方资料,以“武汉北京暴雨后城市内涝严重”这一事件为例,探究各类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上的侧重点、频率和相应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内涝事件 媒介分类 媒介报道
6月18日至20日,武汉经历了几场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无独有偶,首都北京6月23至24日也经历了一场大暴雨,诞生了网友口中的新“北京七景”。更有网友在北京积水后戏言“武汉网友给北京网友发去了贺电”。那么新闻媒介又是怎样报道这起事件的呢?
一、简述各纸质媒体对此事报道
对此事件,《经济半小时》策划了一个专题。作为在央视播出的全国性节目,其编制组详述了北京与武汉暴雨后城市内涝情况以及城内积水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对比武汉与北京情况和引用大量图片以及现场采访,给受众提供清晰的观察视角。另外还在节目最后发表简短评价,直指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及人为因素(乱搭乱建等)在这次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终将话题引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层面。
新华社评论这次事件时强调:面对暴雨测试出的“大城市病”,人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坦然地针对管理上暴露出的不足对市民说声道歉,并尽快拿出整改措施,保证下次、下下次强降雨时不会重蹈覆辙。
《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显得十分有意思。相较于大型的全国性报纸媒介来说,《华西都市报》的这篇报道在点出事实时,用语十分幽默风趣,反映了纸质媒体报道语言网络化的特征。文章的标题是《武汉北京海了!》。仅从标题我们就可看出作者的讽刺意味与全文幽默的基调,文章内容更是综合了网友的评价和富有特色的图片,让读者清楚的了解了事件的始末。
6月26日《北京晨报》则是从解决滞水的角度发表题为《武汉市启动排水设施建设 缓解暴雨造成滞水问题》的短消息。不过该报道并未对事件本身做出过多评价。
很明显,相较之下,问题发生所在区域媒体的报道,因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故而更为详细。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市内的几家报纸对于这一事件的报道角度更显人性化和细节化,报道内容多聚焦于民生,然而这也就导致了其针对事件本身的评论不是特别丰富。相对而言,北京报纸因为贴近首都,因而对应官方性的政策,并能适当追究问题所指向的部门。
二、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对比
《楚天金报》在6月22日发表了题目为《武汉一地下仓库被淹成“水库” 9岁女孩险淹死》的报道。报道内容聚焦于暴雨造成内涝带来的具体事件,而不是引起我们思索这种内涝背后的原因或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同样《武汉晚报》6月20日的一则报道也是打的暴雨的“擦边球”,《武汉一男子火车站脑出血 市民暴雨中守护6小时》一文讲述内涝这一事件在全文中的比例更小,更多的是遵从地方性报纸报道的一般规律,给出了一个救人的故事。这份报纸在20号刊登的另一则与暴雨内涝相关的新闻是《武汉暴雨后农副产品价格走高 蔬菜涨幅达两位数》,此文强调除了影响居民出行外,暴雨还带来另一层负面因素。这个角度的报道在前文中提的央视节目《经济半小时》中也有提及,但是相较之下,电视媒介声像综合传播的优势是能够结合现场采访,给受众带来更详实的数据和更深刻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性报纸媒介受版面篇幅、编辑要求和地域等因素限制,在报道角度上往往较为狭隘和浅显。
不同于地方性媒体,全国性的乃至其他省份的报纸媒介的报道角度要开阔许多。《人民日报》6月27日在第11版视点发表文章《旱涝变脸何其急》,重点从气候上阐述这次灾难的发生原因。上海的《社会科学报》在23日第一版专版发表《水环境保护呼唤治理体制革新》,该文章虽没有直接针对北京武汉的内涝状况,但仍是从此次“水环境”出发,将思路延伸到体制层面。《第一财经日报》6月27日长篇报道的侧重点则在于强调“城市病”是导致这次“水漫金山”的重要原因,文章表示应该加强对城市地下建设的关注。《报刊文摘》6月24日发表了关于“拷问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短评,这是站在一定高度来审视存在于事件背后的问题。《大众日报》在25日引用的两篇新华社评论中,这种审视和批判的视角就更为明显,两篇文章刊登于第六版,标题分别为《暴雨袭京:应急预案咋应不了“急”?》、《多座城市大面积积水暴露建设管理漏洞》。由此,我们不难证实只有当媒体自身拥有一定发言权时才可以发挥出其相应的监督和问责职责这一观点是十分有道理的。同时,不同媒介根据其所侧重的方向,表明其所保有的特点及所处的立场,这也成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市场能够立足的原因。
从报道密度上来说,地方性媒介的报道密度是远远高于全国性媒介的。以报纸媒介为例。《光明日报》在6月20日至6月27日这一个区间内,共发表了两篇相关文章,一篇为21日在14版发表的光明时评《雨水“漫城”,呼唤“慢城”》,另一篇是25日在第三版发表的短评《北京昨天排水不畅部分交通瘫痪 改造城市排水须从讲科学做起》(而武汉的《楚天都市报》仅在20号一天就发表了6篇文章),且在其21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仍是建设人与自然、城市和谐文化这一被多个媒介提到的老话题。其后的短评以现象描述为主,对于如何改造城市排水这一问题未能提出任何具体的措施。缘何不能给出具体建议?有人会辩解在此次事件中,媒介功用重在提供舆论平台和进行舆论监督,要媒介提出具体措施未免有些强人所难。那么媒体难道真的轻飘飘的说两句冠冕堂皇的陈词滥调就足够了吗?进行具体问责或者推动具体措施的实施就真的那么困难吗?
我们可以发现,今年对内涝的报道与往年相比,都是换汤不换药。地方媒介受地方政府制约,自然形成家丑不可外扬的报道规律,那么媒介作用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新闻监督也就不起作用。这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怎样解决或许是比新闻本身更需要被考量的。
对于本省发生的事件,外省报道自由度较高,分析更深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探索:一、换手搔痒,借别人的手揭露问题。二、中央媒介介入,对事件进行权威深入的报道。但不论采取何种办法,舆论监督都可谓是任重道远。
三、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对比
广播媒介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与纸质媒介相比要更为详细一些。如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在24日报道北京的积水情况时就十分注重现场感。节目通过主持人连线的方式向听众传达了积水现场的具体情况,其内容注重的是北京市内交通线的畅通状况。但是广播媒介与电视媒介相比仍有其不能弥补的缺憾——缺少视觉上的冲击,声音的线性传播没有办法提供视觉上的具体情境。在如今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报道用语与网络语言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本文前半部分提到的《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加入网络语言不仅仅存在于地方性媒介的报道中,在省报甚至是国家级通讯社中都屡见不鲜。比如在前文提到的《暴雨袭京:应急预案咋应不了“急”?》(新华社电)这篇文章开头就综合提炼了网友的戏言,即表达了媒介立场也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但就语言而言,大型报纸在运用网络用语时更张弛有度和谨慎一些。
不同于传统媒介强烈的理性色彩,网络媒介提供的平台更为宽广和自由,这为公民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可能性。龙虎网针对这次北京武汉城市内涝的事件做了一个新闻专题——综合提供了武汉、北京、南京三地的灾情状况,将各地新闻报道分类摆放便于读者阅读。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介的重要优势,那就是对相似新闻事件的比较、对相关信息的海量存贮以及新闻的快速更新,这使读者选择其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变得十分便捷。推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还有自由的评论环境。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一些类似微博的网络媒介上,信息更新速度快且网友们思路开阔,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介里的思维限制。笔者在使用人人网、猫扑网等类似的社交网络时,发现相关信息的传播十分详尽,可谓是有图有真相。
但是网络媒体中存在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夸大的戏言、过多的抱怨、惟恐不乱的围观,众多不良现象不一而足。“车艇税”“北京看海”等等都是出自网友之口,它点出了实事,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它存在夸大之处。网友往往过于感性,使问题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化。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上,网络媒体在思想、信息处理等方面都要更胜一筹。也更希望,通过网络的影响,传统媒介也能打破“城市病”“和谐城市”等口号似的僵化思维,真正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不论是什么媒体,其报道规律都是先报道现象再发表分析评论,事件发生后就即刻公布犀利评价的媒体并不是太多。当然,想要真正解决媒体报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入手。
(作者:均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实习编辑:杜红洋
责编:周蕾
【关键词】内涝事件 媒介分类 媒介报道
6月18日至20日,武汉经历了几场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无独有偶,首都北京6月23至24日也经历了一场大暴雨,诞生了网友口中的新“北京七景”。更有网友在北京积水后戏言“武汉网友给北京网友发去了贺电”。那么新闻媒介又是怎样报道这起事件的呢?
一、简述各纸质媒体对此事报道
对此事件,《经济半小时》策划了一个专题。作为在央视播出的全国性节目,其编制组详述了北京与武汉暴雨后城市内涝情况以及城内积水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对比武汉与北京情况和引用大量图片以及现场采访,给受众提供清晰的观察视角。另外还在节目最后发表简短评价,直指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及人为因素(乱搭乱建等)在这次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终将话题引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层面。
新华社评论这次事件时强调:面对暴雨测试出的“大城市病”,人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坦然地针对管理上暴露出的不足对市民说声道歉,并尽快拿出整改措施,保证下次、下下次强降雨时不会重蹈覆辙。
《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显得十分有意思。相较于大型的全国性报纸媒介来说,《华西都市报》的这篇报道在点出事实时,用语十分幽默风趣,反映了纸质媒体报道语言网络化的特征。文章的标题是《武汉北京海了!》。仅从标题我们就可看出作者的讽刺意味与全文幽默的基调,文章内容更是综合了网友的评价和富有特色的图片,让读者清楚的了解了事件的始末。
6月26日《北京晨报》则是从解决滞水的角度发表题为《武汉市启动排水设施建设 缓解暴雨造成滞水问题》的短消息。不过该报道并未对事件本身做出过多评价。
很明显,相较之下,问题发生所在区域媒体的报道,因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故而更为详细。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市内的几家报纸对于这一事件的报道角度更显人性化和细节化,报道内容多聚焦于民生,然而这也就导致了其针对事件本身的评论不是特别丰富。相对而言,北京报纸因为贴近首都,因而对应官方性的政策,并能适当追究问题所指向的部门。
二、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对比
《楚天金报》在6月22日发表了题目为《武汉一地下仓库被淹成“水库” 9岁女孩险淹死》的报道。报道内容聚焦于暴雨造成内涝带来的具体事件,而不是引起我们思索这种内涝背后的原因或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同样《武汉晚报》6月20日的一则报道也是打的暴雨的“擦边球”,《武汉一男子火车站脑出血 市民暴雨中守护6小时》一文讲述内涝这一事件在全文中的比例更小,更多的是遵从地方性报纸报道的一般规律,给出了一个救人的故事。这份报纸在20号刊登的另一则与暴雨内涝相关的新闻是《武汉暴雨后农副产品价格走高 蔬菜涨幅达两位数》,此文强调除了影响居民出行外,暴雨还带来另一层负面因素。这个角度的报道在前文中提的央视节目《经济半小时》中也有提及,但是相较之下,电视媒介声像综合传播的优势是能够结合现场采访,给受众带来更详实的数据和更深刻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性报纸媒介受版面篇幅、编辑要求和地域等因素限制,在报道角度上往往较为狭隘和浅显。
不同于地方性媒体,全国性的乃至其他省份的报纸媒介的报道角度要开阔许多。《人民日报》6月27日在第11版视点发表文章《旱涝变脸何其急》,重点从气候上阐述这次灾难的发生原因。上海的《社会科学报》在23日第一版专版发表《水环境保护呼唤治理体制革新》,该文章虽没有直接针对北京武汉的内涝状况,但仍是从此次“水环境”出发,将思路延伸到体制层面。《第一财经日报》6月27日长篇报道的侧重点则在于强调“城市病”是导致这次“水漫金山”的重要原因,文章表示应该加强对城市地下建设的关注。《报刊文摘》6月24日发表了关于“拷问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短评,这是站在一定高度来审视存在于事件背后的问题。《大众日报》在25日引用的两篇新华社评论中,这种审视和批判的视角就更为明显,两篇文章刊登于第六版,标题分别为《暴雨袭京:应急预案咋应不了“急”?》、《多座城市大面积积水暴露建设管理漏洞》。由此,我们不难证实只有当媒体自身拥有一定发言权时才可以发挥出其相应的监督和问责职责这一观点是十分有道理的。同时,不同媒介根据其所侧重的方向,表明其所保有的特点及所处的立场,这也成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市场能够立足的原因。
从报道密度上来说,地方性媒介的报道密度是远远高于全国性媒介的。以报纸媒介为例。《光明日报》在6月20日至6月27日这一个区间内,共发表了两篇相关文章,一篇为21日在14版发表的光明时评《雨水“漫城”,呼唤“慢城”》,另一篇是25日在第三版发表的短评《北京昨天排水不畅部分交通瘫痪 改造城市排水须从讲科学做起》(而武汉的《楚天都市报》仅在20号一天就发表了6篇文章),且在其21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仍是建设人与自然、城市和谐文化这一被多个媒介提到的老话题。其后的短评以现象描述为主,对于如何改造城市排水这一问题未能提出任何具体的措施。缘何不能给出具体建议?有人会辩解在此次事件中,媒介功用重在提供舆论平台和进行舆论监督,要媒介提出具体措施未免有些强人所难。那么媒体难道真的轻飘飘的说两句冠冕堂皇的陈词滥调就足够了吗?进行具体问责或者推动具体措施的实施就真的那么困难吗?
我们可以发现,今年对内涝的报道与往年相比,都是换汤不换药。地方媒介受地方政府制约,自然形成家丑不可外扬的报道规律,那么媒介作用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新闻监督也就不起作用。这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怎样解决或许是比新闻本身更需要被考量的。
对于本省发生的事件,外省报道自由度较高,分析更深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探索:一、换手搔痒,借别人的手揭露问题。二、中央媒介介入,对事件进行权威深入的报道。但不论采取何种办法,舆论监督都可谓是任重道远。
三、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对比
广播媒介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与纸质媒介相比要更为详细一些。如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在24日报道北京的积水情况时就十分注重现场感。节目通过主持人连线的方式向听众传达了积水现场的具体情况,其内容注重的是北京市内交通线的畅通状况。但是广播媒介与电视媒介相比仍有其不能弥补的缺憾——缺少视觉上的冲击,声音的线性传播没有办法提供视觉上的具体情境。在如今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报道用语与网络语言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本文前半部分提到的《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加入网络语言不仅仅存在于地方性媒介的报道中,在省报甚至是国家级通讯社中都屡见不鲜。比如在前文提到的《暴雨袭京:应急预案咋应不了“急”?》(新华社电)这篇文章开头就综合提炼了网友的戏言,即表达了媒介立场也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但就语言而言,大型报纸在运用网络用语时更张弛有度和谨慎一些。
不同于传统媒介强烈的理性色彩,网络媒介提供的平台更为宽广和自由,这为公民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可能性。龙虎网针对这次北京武汉城市内涝的事件做了一个新闻专题——综合提供了武汉、北京、南京三地的灾情状况,将各地新闻报道分类摆放便于读者阅读。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介的重要优势,那就是对相似新闻事件的比较、对相关信息的海量存贮以及新闻的快速更新,这使读者选择其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变得十分便捷。推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还有自由的评论环境。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一些类似微博的网络媒介上,信息更新速度快且网友们思路开阔,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介里的思维限制。笔者在使用人人网、猫扑网等类似的社交网络时,发现相关信息的传播十分详尽,可谓是有图有真相。
但是网络媒体中存在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夸大的戏言、过多的抱怨、惟恐不乱的围观,众多不良现象不一而足。“车艇税”“北京看海”等等都是出自网友之口,它点出了实事,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它存在夸大之处。网友往往过于感性,使问题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化。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上,网络媒体在思想、信息处理等方面都要更胜一筹。也更希望,通过网络的影响,传统媒介也能打破“城市病”“和谐城市”等口号似的僵化思维,真正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不论是什么媒体,其报道规律都是先报道现象再发表分析评论,事件发生后就即刻公布犀利评价的媒体并不是太多。当然,想要真正解决媒体报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入手。
(作者:均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实习编辑:杜红洋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