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巷道快速掘进的“长掘长探”技术

来源 :煤炭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巷道掘进效率低是造成采掘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掘进巷道超前探测距离短、精度低,且与巷道掘进存在施工时间、作业空间和探测环境上的矛盾,是导致掘进效率偏低的地质因素,常规的“短掘短探”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巷道快速掘进对长距离、高精度地质超前探测的技术需求.“长掘长探”的工作模式是以煤矿井下千米定向钻机施工的主孔与分支孔为基础,实现对掘进巷道前方煤层赋存形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长距离探查;在定向长钻孔中采用钻孔瞬变电磁、钻孔地质雷达和方位自然伽马等孔中物探新技术,对钻孔径向30 m范围的地质构造、富水异常区进行探测,满足了快速掘进巷道前方长距离、高精度、全方位构造探测和隐患排查的地质需求.工程实践表明:基于“定向长钻孔+孔中物探”的“长掘长探”技术,实现了沿掘进巷道方向的“长距离”探测、巷道周围近距离高精度探测,为巷道安全、快速掘进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长掘长探”技术能够满足井下探放水防治水细则的要求,解决了超前探测与快速掘进在施工时间、作业空间和探测环境上的冲突,有助于提高巷道快速掘进的有效时间,具有较好的技术适应性和推广价值,将为今后煤矿巷道快速掘进的高精度长距离超前探测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
其他文献
在油气储运环节应用的技术相对较多,保障了油气的储存与输送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储运效率,可针对油气储运的各个环节,采取合理可行的优化措施.基于此,从油气储运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了油气储运环节中的主要技术,并提出油气储运环节优化措施,以提升油气储运水平.
瓦斯煤尘复合爆炸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大量的生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研发能应用在煤矿中高湿低温等复杂环境中的抑爆剂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为研发出新型改性高岭土瓦斯煤尘抑爆剂,通过插层改性的方法制备了3种改性高岭土抑爆剂,采用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对样品的热稳定性、表面结构以及官能团变化进行了研究.选用重庆南桐煤样,通过标准筛对煤样进行筛分,通过粒径扫描与扫描电镜观测了煤粉的粒径分布与表面形貌.使用20 L球型爆炸系统对抑制剂抑制瓦斯煤尘爆炸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究改性后高岭土对爆炸最大压力
为满足《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相关排放标准,采用水洗技术进行甲醇储罐VOCs气体的回收.介绍了甲醇储罐尾气治理的工艺流程、控制方案、风险控制及优化改进措施,肯定了水洗技术在甲醇储罐VOCs排放治理中的工业化应用效果.
我国煤系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产业历经30余年建设,2020年地面井产量只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3.07%,发展规模不尽如人意.面向这一困局,中国工程院发起组织了煤层气有效开发建设大产业的战略研讨.笔者借此契机,放眼更为宽广领域,将煤系其他类型天然气一并考虑,在定义煤系气大产业基础上,论证我国建设煤系气大产业的战略价值和可能性,思考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突破困局的技术战略选择与保障条件完善建议.类比美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历程,认为煤系气大产业形成标志在于2个方面:一是年产量>300亿m3;二是对全国天然气年总
在现阶段的油气储存、油气资源运输以及油气生产实践领域中,原油稳定工艺技术方法普遍得到推广使用.通过正确操作与使用原油稳定工艺手段,能够避免原油物质与气体的挥发损失后果并且有益于原油生产运输中的生态污染风险因素得到显著控制.因此,重点探讨了原油稳定工艺的基本实施思路以及技术运用要点,合理给出优化与整改对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黄河泥沙淤积和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是黄河流域面临的两大生态环境难题.在分析这两大问题的特征及协同治理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2者协同治理原理与技术方法.结果 表明:①黄河泥沙与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供需、空间位置、材质、政策、经济等5个方面的协同关系.②黄河泥沙与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关键是解决取沙、输沙、用沙三大环节的技术问题和3者之间的耦合.③取沙和输沙可通过多因素优选和设备改进与研制解决.④黄河泥沙可以分别用作充填材料、表土替代材料和土壤改良材料.⑤黄河泥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