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与城市的命运纠葛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idl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翡翠 玉石文化的宠儿
  我们这里所谈的玉,特指翡翠,是东方玉石文化的代表。
  那么,什么是玉?许慎《说文解字》里讲:“玉,石之美者。”《词源》给出了类似的解释,而《辞海》则更进了一步:“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美因人而异,个人的主观性很强,玉的定义就显得博爱。狭义的玉,以软玉里的和田玉和硬玉里的翡翠为代表,被认可度最高,广义的玉,包括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南阳玉、蓝田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等等。
  美丽的翡翠,自然是玉了。但最早,翡翠不像今天这样被视为玉石,更不是“玉石之王”。清人纪晓岚见证了翡翠的拐点。他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说:“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谈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是说,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人参、珊瑚、青金石等等,都不名贵,云南的翡翠,还算不上玉,价格低廉,但如今比真玉还贵。
  可以推断,乾隆皇帝之前,翡翠的地位不高。要知道,乾隆是一位玉痴,一生写过800多篇诗文赞玉,他的儿子们的名字全部都是玉的名字。乾隆所爱的玉,是和田玉。乾隆二十四年(公园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后,打开了玉的通道,从那一年起,玉的原石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但嘉庆四年,乾隆皇帝过世,嘉庆下旨,和田等地停止进贡玉料。没有了和田玉,清朝的达官贵人玩什么呢?翡翠。而慈禧太后对翡翠情有独钟,由上而下,翡翠逐渐替代和田玉,成为玉石新贵。


  腾冲 翡翠文化的发祥地
  此时,边城第一城腾冲,陆续涌现出了翡翠巨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腾冲“六大名玉”,到现在在翡翠界仍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嘉庆年间的翡翠名玉“绮罗玉”,就是腾冲绮罗人尹文达祖上从玉石厂带回的一块玉。用此种玉做成的一盏宫灯,挂到绮罗水映寺,整个庙内都被映绿了,非常稀奇。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 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国人对石头的审美是非常敏锐和准确的。时间更早一些,翡翠已进当时人的视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了他腾冲的朋友潘一桂,“潘一桂虽青衿、而走缅甸、家多缅货”。在离开腾冲的时候,潘一桂送给徐霞客两块“翠生石”,一块颜色白绿相间,另一块为满翠,水头略差。徐霞客将两块石头加工成“印池二方”,“杯子一个”,加工费“一两五钱”。由此可见,在明代,云南边界与缅甸的交往已经十分频繁,翡翠的交易已经十分繁荣,翡翠的加工业也十分发达。只是,价值还没有提升,名字是“翠生石”。翡翠的名称,应该在清代得到确定。
  徐霞客的记述表明,云南腾冲等地翡翠的加工业和商业贸易十分繁荣,而书中对出产翡翠的缅甸北部山脉,有了准确的记述。
  在玉文化历史研究学者、腾冲人马宝忠所著《玉出云南考》一书中,引用了英国人伯琅在《缅甸玉石贸易》中所表达的一个观点:“勐拱所产玉石,实为十三世纪中云南驮夫发现,大半由陆地运往中国销售,为中印中缅通商重要商品。”
  马宝忠指出,“玉出云南”是一个历史概念。翡翠原料的产地是缅甸北部的勐拱地区,这一地区在明清时属中国版图,由云南腾越州管辖。史料记载,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帕敢、龙潭雾露河流域有一条长250公里、宽10至15公里的矿脉,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就在这3000平方公里之上,低温高压的条件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美玉宝藏。虽然云南并非翡翠的产地,但却是翡翠原料最重要的集散中心。
  而腾冲,也成为翡翠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偏远的城市,让翡翠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清代,“上自后妃命妇,下及平民仕女,莫不以金玉翠珠为饰”。在民国,“翡翠控”很多。在现今,翡翠是腾冲人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汉代,在中国西南与南亚之间就有一条经云南连接中原内地和缅甸、印度的著名的贸易古道——蜀身毒道(南方古丝绸之路)。它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中国西南与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腾冲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这条丝绸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走夷方”,即“到缅甸去”,文化在交融和碰撞中产生,翡翠在交流中被发现。在那样一个时点,翡翠衔接起了中国八千年的玉石文化。
  翡翠的历史,相伴着腾冲的历史。1899年,英国人在腾冲设领事馆,1902年5月腾越海关成立。据腾越海关统计,1920年-1929年进出口额占云南外贸总额的30.5%,涌现出洪盛祥、永茂和等十多个跨国商号,其分号遍及川滇诸邑和拉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而及缅甸各都市,远达印度加尔各答、葛伦堡和新加坡。
  几百年来,腾冲都是红蓝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琥珀等名贵珠宝的最大集散地。据说,在清代有一家皇上册封的节妇,立贞节牌坊时他的孝子贤孙们就将琥珀镶在了上面。因为琥珀是松香或其他树脂百万年之后形成的化石,含有不变和恒久之意,因而有了“琥珀牌坊”之说。而腾冲上千年来解磨的翡翠很多,剩下堆积如山的玉石边角料,人们就用这些石料修了一座桥。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当年废弃的玉石边角料中有些是上好的玉石,就将这桥称作“玉石桥”。在老腾冲城内,还有用玉石的边角料铺筑的巷道和走廊。“琥珀牌坊玉石桥”的流传,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腾冲当年的繁华与富足。
  “种”、“水”、“色”、“底”,这是腾冲人总结的翡翠相玉学词汇,现在依然被广泛使用。
  一声声磨玉琢玉,一场场赌石解石,一次次晒宝赏玉。在腾冲,在翡翠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翡翠第一城”,翡翠传奇仍在继续。
其他文献
6月17日下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与云南省邮政公司共同签署《关于加强旅游邮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完善公共服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遵循“优势互补、联合推动、市场运作、共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大力推进云南旅游产业与邮政的融合发展。  云南省旅发委副主任何池康、云南省邮政公司总经理袁志杰代表双方签署协议。何池康副主任表示,本次旅游与邮政的战略合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与中
期刊
大概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开始怀旧了吧,而这种情绪触及到某种事物便会产生强烈的表现冲动。在大理的沙溪、喜洲等地古镇的青瓦白墙中,马惠龙体会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可能与五十多岁的心境有关,当看遍世间的喜怒哀乐之后,将目光落在这些古旧的民居,从中体会到某种言说,他用丰富的手法所表现的是这些古旧房屋所带给他的触动。似乎这些冰冷的建筑被他发现而赋予一种时间感和温情,大概是国人骨子里的家园意识在他潜意识中的体现。
期刊
三百年前,平西王吴三桂镇守昆明,为爱妃陈圆圆仿照江南景观修建了莲花池园林。然而,英雄美人的故事,结局大都是悲伤的。当年吴三桂反清,干戈再起,铁马金戈弄乱了一池藕花,残花飘零,陈圆圆去处成为了千古之谜。唯余一池清波,仿佛还在述说着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幽幽不了情。  清初诗人吴梅村名作《圆圆曲》中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为了吟唱至今的千古名句。这一绝唱,余音袅袅。  三百多年后,《圆圆曲
期刊
6月底,由台湾旅游业品质保障协会主办的“台湾真精彩——自由行业务洽谈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旅发委副主任文淑琼、台湾旅游业品质保障协会理事长许晋睿以及台湾和云南的旅游业相关人士参加了本次活动。  “自由行业务洽谈会是两岸开通自由行以来第一次举办,”许晋睿介绍,“洽谈会计划在内地17个城市分别举办,昆明是第11个。洽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两岸旅游从业人员彼此熟悉,达成业务上的无缝对接,为赴台自由行的陆
期刊
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最伟大的应该是造纸,尤其是我这样一个写字为生的人。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电脑,但想想2000年前的作者,他们要用刀一笔一划地在竹简上刻字,一生能写出一本书就算不错了。所以在写这段文字的時候,我想起了东汉的蔡伦,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惜谁也没有见过那种纸是什么样的,只知道它改变了世界。  随着时间推移,“蔡侯纸”已经
期刊
2014年6月6日——6月10日,第二届南亚博览会商品(服务)采购大会上,商贾云集,人潮涌动。一场主题为“精品云南·一县一品”的推介活动在7号展厅隆重举行,引起参会客商强烈关注。“精品云南?一县一品”活动推介的是云南16个地州市精心准备的美酒、特色大米、茶叶、有机食品等生态、绿色产品及特色工艺品,这些产品一登台亮相,便立刻惊艳全场,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标志着云南本土各类精品,首次在南博会上以整体品
期刊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喜爱玉了。古人认为:“玉有五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典型的古代中国士人,必须要佩戴玉饰。在这漫长的中华玉石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是由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白玉文化占据主流。直到清代中后期,缅甸北部出产的翡翠在中原流传开来,翠玉文化登上历史舞台,并一直延续至今。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帮,将翡翠经由云南带回中原,留下了“玉出云南”的美誉。腾冲,这个云南的边贸小城,中国
期刊
珠宝玉石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自本世纪以来,每年递增5.2%以上,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1.5倍。根据预计,明年世界珠宝玉石产业规模将达到2800亿美元以上。珠宝玉石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产业,云南人发现、开发翡翠的历史已有600多年。因而,云南自古就拥有“翡翠之乡”、“玉出云南”的美誉。在珠宝玉石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云南珠宝玉石行业正再次焕发新机,把“玉出云南”的口号再次叫响。
期刊
5月9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画报协会、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陕西省委外宣办主办,陕西画报社承办的“丝路起点?美丽陕西”全国画报媒体摄影采风活动从古都西安南门城墙正式启动出发。  本次采风活动赶赴关中、陕南、陕北等地,领略了三秦大地多元、多样、多彩的地域文化。21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绵延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世界璀璨
期刊
澜沧 葫芦荟萃 古茶飘香  葫芦节举办地澜沧县城的“牡帕密帕”葫芦广场上,上千名身穿节日盛装的澜沧县拉祜族同胞在这里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葫芦节。  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记载,人类是从葫芦里诞生。所以葫芦一直被拉祜人视为图腾。在拉祜族聚集地方,日常生产、生活工具和逢年过节举行重大庆典活动都离不开葫芦和葫芦的标志。崇拜葫芦,感恩葫芦,这就是“葫芦节”的来源。  葫芦广场中央矗立硕大的葫芦,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