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烧伤早期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并初步评价在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严重烧伤救治原则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的血液净化治疗,持续至伤后72 h。伤后1、2、3 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采集患者股动脉血,检测乳酸、碳酸氢根、剩余碱,并计算氧合指数。伤后12、24、48、72 h,采集患者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计算AST/ALT比值)、肌酐、尿素氮、血糖。随访记录患者伤后2个月内感染、脓毒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脱落病例。(1)伤后1~3 d,2组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64~1.48,P值均大于0.05)。(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乳酸水平仅于伤后2、3 d显著降低(Z值分别为-2.37、-2.46,P值均小于0.05),碳酸氢根、剩余碱水平仅于伤后3 d显著降低(t值均为-2.51,P值均小于0.05)。血液净化组患者伤后3 d氧合指数为(370±98)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5±81)mmHg (t=2.27,P<0.05)。(3)伤后12~72 h,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AST/ALT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1.19,Z值为-1.58~-0.0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 h,血液净化组患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水平分别为(81±43)、(55±34)、(58±40)U/L及(7.9±2.0)、(6.7±0.9)、(6.9±1.8)mmol/L,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79±184)、(124±71)、(103±57)U/L及(10.1±3.8)、(9.1±2.4)、(8.8±4.1)mmol/L(Z值为-3.73~-2.02,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肌酐水平于伤后48 h、尿素氮水平于伤后24~72 h明显降低(t值为-4.23~-2.44,P<0.05或P<0.01)。(4)伤后2个月内,血液净化组患者感染率为60.0%(12/2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95.2%(20/21),χ2=5.51,P<0.05;脓毒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虽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22~2.93,P值均大于0.05)。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及血小板数量等,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且能控制应激性高血糖,降低感染率。 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12002616。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 506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6例和非DVT组2 480例。计算DVT发生率,统计DVT诊断时间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创面感染、静脉液体输入(高渗液、血液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4年8月2日收治的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的13例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2、3、4周血清PCT水平、血清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与总结昆山铝粉尘爆炸事故中成批烧伤患者院内早期急救与分流的经验。方法2014年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某企业发生铝粉尘爆炸事故,伤后2 h内将107例烧伤患者送至笔者单位。医院立即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成立指挥组与4个专科救治小组,并将患者分流入各病区,每个病区安置5例患者。在各小组指导下,由各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带队抢救各病区患者。其中,指挥组制订早期统一救治方案、早期院内分流方案、后期院外分流指征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