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并初步评价在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严重烧伤救治原则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的血液净化治疗,持续至伤后72 h。伤后1、2、3 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采集患者股动脉血,检测乳酸、碳酸氢根、剩余碱,并计算氧合指数。伤后12、24、48、72 h,采集患者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计算AST/ALT比值)、肌酐、尿素氮、血糖。随访记录患者伤后2个月内感染、脓毒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脱落病例。(1)伤后1~3 d,2组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64~1.48,P值均大于0.05)。(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乳酸水平仅于伤后2、3 d显著降低(Z值分别为-2.37、-2.46,P值均小于0.05),碳酸氢根、剩余碱水平仅于伤后3 d显著降低(t值均为-2.51,P值均小于0.05)。血液净化组患者伤后3 d氧合指数为(370±98)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5±81)mmHg (t=2.27,P<0.05)。(3)伤后12~72 h,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AST/ALT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1.19,Z值为-1.58~-0.0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 h,血液净化组患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水平分别为(81±43)、(55±34)、(58±40)U/L及(7.9±2.0)、(6.7±0.9)、(6.9±1.8)mmol/L,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79±184)、(124±71)、(103±57)U/L及(10.1±3.8)、(9.1±2.4)、(8.8±4.1)mmol/L(Z值为-3.73~-2.02,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肌酐水平于伤后48 h、尿素氮水平于伤后24~72 h明显降低(t值为-4.23~-2.44,P<0.05或P<0.01)。(4)伤后2个月内,血液净化组患者感染率为60.0%(12/2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95.2%(20/21),χ2=5.51,P<0.05;脓毒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虽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22~2.93,P值均大于0.05)。
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及血小板数量等,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且能控制应激性高血糖,降低感染率。 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1200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