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上海市科协主办,浦东新区科协协办,中科院院士浦东活动中心及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承办的“院士话说新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上海‘十二五’转型发展”主题圆桌会议日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市科协副主席俞涛、浦东新区副区长刘正义及各区县科协代表出席会议。叶叔华、郑时龄等院士围绕《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本市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及新材料产业等新型产业的战略目标,共同为上海以创新驱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主题发言拟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集结成《院士话说新科技》一书,于今年全国科普日前出版。
让“先进制造”惠及民生
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结合最近的新闻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口径达30米,如果用普通材料制作,30米直径的镜面会在自身的重量下弯曲变形,该望远镜因此尝试由众多小型六角形镜面拼接而成。“要拼得准,镜子和镜子之间需要用到纳米级的传感器。可见,传感器技术不掌握,要造一些高精设备就存在困难。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会造,哪怕只是进口一个直径7毫米、长30毫米的螺丝钉,都要花几十块钱。”朱能鸿院士感慨地表示。他同时指出,激光在国防、天文、民用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目前国内许多好的激光仪器,包括激光干涉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非常昂贵,小小的一个仪器动辄就要一百多万元。“上海的激光产业目前并无优势,未来如果能将这个产业做好,衍生开去,产品的价值将非常高。”朱能鸿理解所谓的“先进制造”不仅指机床、机器人、工作站等,也包括各类小型、重要的零部件。
材料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丁传贤院士指出,上海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人工关节和种植牙等硬组织植入体以及血管支架和心脏瓣膜等心血管植入器械这类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医疗器械需求也正持续增长,但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目前仍以进口为主,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据统计,当前我国2000万心血管病患者每年需要24万套人工心脏瓣膜、上百万套血管支架和上万套心脏辅助装置,而实际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应用量仅分别为1.5万套和16万套,昂贵的心脏辅助装置只有少数人购买、使用,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巨大。他认为,上海可发挥相关领域的研发优势,推进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这样既有利于提供百姓需要的生物材料,又有助于降低我国的医疗费用负担。
官、产、学、研更“亲密”结合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戴立信提出,化学下一步的发展需要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他介绍,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后基因组时代来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近期正在发展一项新技术,用以清晰了解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比如,我国红霉素产品的品质在国际上相对处于低端,原因在于其中的一些组分不符合欧盟标准。弄清其生物合成途径后,就可设法使这些组分达到欧盟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经济效益和工艺简化效果也非常明显。”戴立信院士表示,推而广之,对在这类利用“细胞工厂”进行生产的产品,了解其生产线将使产业发展大大受益。
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借用今年高考语文的作文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表示,世博会虽然已经结束,但世博会的科技财富值得城市持续思考和利用。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指出,如世博主题馆屋顶那样的太阳能工程在目前看来,还是只有示范效应,未体现经济效应,政府值得进一步关注产、学、研结合和政府服务的效果,考虑通过对太阳能示范工程进行适当补贴、推行上网电价等政策来推动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自由、开放的谈“天”论“地”中,叶叔华院士欣喜地告诉众人一个好消息:由上海天文台承担并轨任务的“北斗”导航系统将具备发送120字长度之内短信的功能,这将大大有助于出海渔船维持与陆地的联系。她也因此呼吁,城市在未来发展中,不要放弃对天文学这类看似高蹈、远离生活的基础科学的重视。
(上海科技报陈怡)
让“先进制造”惠及民生
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结合最近的新闻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口径达30米,如果用普通材料制作,30米直径的镜面会在自身的重量下弯曲变形,该望远镜因此尝试由众多小型六角形镜面拼接而成。“要拼得准,镜子和镜子之间需要用到纳米级的传感器。可见,传感器技术不掌握,要造一些高精设备就存在困难。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会造,哪怕只是进口一个直径7毫米、长30毫米的螺丝钉,都要花几十块钱。”朱能鸿院士感慨地表示。他同时指出,激光在国防、天文、民用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目前国内许多好的激光仪器,包括激光干涉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非常昂贵,小小的一个仪器动辄就要一百多万元。“上海的激光产业目前并无优势,未来如果能将这个产业做好,衍生开去,产品的价值将非常高。”朱能鸿理解所谓的“先进制造”不仅指机床、机器人、工作站等,也包括各类小型、重要的零部件。
材料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丁传贤院士指出,上海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人工关节和种植牙等硬组织植入体以及血管支架和心脏瓣膜等心血管植入器械这类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医疗器械需求也正持续增长,但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目前仍以进口为主,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据统计,当前我国2000万心血管病患者每年需要24万套人工心脏瓣膜、上百万套血管支架和上万套心脏辅助装置,而实际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应用量仅分别为1.5万套和16万套,昂贵的心脏辅助装置只有少数人购买、使用,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巨大。他认为,上海可发挥相关领域的研发优势,推进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这样既有利于提供百姓需要的生物材料,又有助于降低我国的医疗费用负担。
官、产、学、研更“亲密”结合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戴立信提出,化学下一步的发展需要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他介绍,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后基因组时代来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近期正在发展一项新技术,用以清晰了解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比如,我国红霉素产品的品质在国际上相对处于低端,原因在于其中的一些组分不符合欧盟标准。弄清其生物合成途径后,就可设法使这些组分达到欧盟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经济效益和工艺简化效果也非常明显。”戴立信院士表示,推而广之,对在这类利用“细胞工厂”进行生产的产品,了解其生产线将使产业发展大大受益。
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借用今年高考语文的作文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表示,世博会虽然已经结束,但世博会的科技财富值得城市持续思考和利用。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指出,如世博主题馆屋顶那样的太阳能工程在目前看来,还是只有示范效应,未体现经济效应,政府值得进一步关注产、学、研结合和政府服务的效果,考虑通过对太阳能示范工程进行适当补贴、推行上网电价等政策来推动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自由、开放的谈“天”论“地”中,叶叔华院士欣喜地告诉众人一个好消息:由上海天文台承担并轨任务的“北斗”导航系统将具备发送120字长度之内短信的功能,这将大大有助于出海渔船维持与陆地的联系。她也因此呼吁,城市在未来发展中,不要放弃对天文学这类看似高蹈、远离生活的基础科学的重视。
(上海科技报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