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孤独而有尊严的一生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zheng5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法国,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王力,1900年出生在广西博白县岐山坡村。他7岁上私塾。先生讲《三国演义》,讲到慷慨激昂处,便拍案而起。王力由此爱上小说,也产生了他的第一个理想——当小说家。高小毕业后,王力因贫辍学,但读书不辍。夜晚无油点灯,每天就着月光读书。书读了很多,但一副深度眼镜也因此伴随了他一生。
  1924年,带着别人帮他凑的120元小洋,王力踏上了求学之路。王力先就读于上海私立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班。他在刊物上发表诗文、小说,既是勤工,也为追求文学理想。但一年后,王力却因反对校长搞帝制复辟活动而被开除,转入章太炎当校长的国民大学本科学习。
  1926年夏天他报考清华国学院,师从赵元任。国学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陳寅恪。王国维对这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说:“我原来爱好文学,后来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和历史呢?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为着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王力跟了“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学语言学。国学院毕业后,王力接受赵元任的建议,去了当时世界语言学的中心——巴黎。
  在法国学习是自费的。王力想卖文为生,他开始翻译法国文学,商务印书馆接受了他的译稿。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编审是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对他的书评价很高,他认为王力的文章“翻译得雅,文笔非常好”,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他的书来一本我们出一本。”后来王力在法国的学费就是叶圣陶先生给的。
  王力于1932年归国回到清华,教授语言学课。课余仍为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丛书撰写希腊、罗马文学专书,翻译《莫里哀全集》等外国文学作品。按清华的章程,专任讲师两年即可升教授。但第三年王力却没有等到教授的聘书。他去问朱自清,朱笑而不答。然而朱先生的这一笑却令他知耻。他反躬自省,向“翻译家王力”告别。
  不久,他写出了语言学研究的力作《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回忆,朱先生看了就很满意了。于是他在第四年被聘为教授。
  颠沛流离之时,仍不忘学术研究
  当代音韵学家唐作藩在采访中说,“王力认为过去编的字典,都不是很理想,比如《辞源》《辞海》,他觉得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罗列词义,不分主次,不分历史。”
  1930年代,王力刚从国外学习回来,看到当时国内语法学研究死气沉沉,他感觉到大部分都是套英语语法。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字没有文法可言,王力沉痛地写道,“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字不通,已成最普遍的现象。一个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应用本国的文字,在西洋是很少见的事。从前的人喜欢用古人的熟语,不合传统习惯的就叫做不通,所以中国文法就在冥冥中受了保护。现在呢,大家趋向解放与自由,于是中国文法也像中国人的道德一般地彷徨歧路,有破坏而无建设。”
  1935年,王力呼吁政府支持中央研究院或教育部牵头,制定一部标准文法。他认为5年可以制成草案,3年精细修订,“8年之后,我们将有一部文法。”尽管想法很好,作呼吁的也远不止王力一人,但这样的工作却迟迟没有启动。第二年,王力写了《中国文法学初探》,倡言抛弃模仿,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工具,从汉语的现实中寻求语言规律。此文几乎是他扛起中国语言学研究重担的宣言。
  对一种语言规律的研究,必须从该语言的实际中来。但实际的汉语,同当时的社会一样,动荡而复杂。文言、半文言、白话和欧化的白话,还有千差万别的方言,都令人无从下手。王力认为,“这是艰难的一种工作,比之依傍西洋语法者,多费百倍的踌躇”。
  但就在这时,卢沟桥枪响了,日本全面侵华。北平沦陷,王力随清华一起流亡南下。流亡路上,王力愈加感受到中国文化学术和人民所陷入的危境。两个月的跋涉,王力一家到长沙。全部家当就是些衣物,几乎无书可读。
  1937年10月的一天,王力在长沙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一部《红楼梦》,版式古雅,很是喜欢。王力蓦然悟到,《红楼梦》是较为纯粹的清代北京口语,不正是语法研究理想的材料么?他在惊喜中买下了这部书,并购得另一部清代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
  后来王力一家辗转来到昆明,在昆明龙头村的岁月里,王力白天备课授课,晚上写作。点不起煤油灯,他点豆油灯。就在这样的境遇里,整整5年,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问世。随后两书普及本《中国语法纲要》完成。到这时王力已在语言学研究上留下了许多第一,如第一次给出了语法的定义:“语法就是族语的结构方法。”
  战争没有毁掉中国的学术,王力的成果与几乎同时发表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熟,并很快影响到了国外学界。
  建设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
  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王力一夜未眠。在抗战流亡的艰苦岁月中,王力的研究已经在语法、音韵、词汇、诗律、方言各领域全面铺开,并计划着中国语言学的未来。王力著文:
  咱们对于抗战建国,没有必胜必成的信念则已,否则咱们应该料想到中国语文有兴盛的一日,那时节,汉语虽不一定能像英语一般走到人家中学的黑板上,至少人家的大学里也会有汉语一科,和英法德俄诸语并重。那时节,咱们有没有像《牛津字典》一样的好字典给人看?有没有像叶斯珀生或泊尔姆的英国语法一样好的中国语法给人家看?中国语言学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我希望将来中国语言学界人才济济。
  刚复员的中山大学聘王力做文学院长,他提出的任职条件是,办一个语言学系。果然中大由此建设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王力设计了教学大纲和主要课程,延请了方光焘、杨树达、商承祚、岑祺祥等名家执教、讲学。
  1950年,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中国第一批语言学大学生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到1953年,4个年级在校生只有13个。到了夏天,7名学生毕业,实属盛况空前。王力在家中为他们开欢送会。
  到了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政府开始大力推进文字改革以及各类扫盲和文教工作。这一年语言学系破天荒地招了两位数的学生。新生刚入学,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又整体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的学生李炜在采访中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这个合并,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个样子,对整个语言学、语言学界,他都功不可没。”   白天打腹稿,夜晚写书
  王力一方面支持应用和普及,同时又坚持基础研究,他认为词汇学、语义学、修辞学、词典学和实验语音学以及继承中国传统语文学遗产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做的研究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王力的《古代汉语》《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编撰成书,同时也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汉语史研究生。
  但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王力的研究和教学戛然而止。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王力说“九十里才算百里的一半,就因为最后的十里最艰难,而且最有价值”“如果为狭隘的功利主义所蒙蔽,急功近利,中国语言学就不会再有发展的前途。”但王力因此受到批判。这位60多岁的老人被抄家、批斗,书稿被查封,他被发往煤厂拉煤劳动改造。日记中他写道,“不容于世”“不见谅于骨肉”“变化如此大,殊为痛苦不堪”。
  但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仍坚持凭记忆中的材料进行思考、研究。被允许回家时,他便在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白天劳动时打的腹稿写下来。“文革”一结束,他拿出两本书稿,一本《诗经韵读》,一本《楚辞韵读》。“文革”后王力还修订了《汉语史稿》,1950年代撰写的这部著作搭出了汉语历史研究的大框架。最后在他84岁时,将《汉语史稿》扩充和修订成《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完整呈现了汉语发展历史。他为此用去了整整7年的时间。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
  王力25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到了50多岁,还跟学生们一起学俄语,直到他80岁的时候他还听日语的广播学日语。“文革”结束那一年,76岁的王力写诗送给自己:“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为了把十年时间补回来,王力到后来更加倍地工作。他上电大讲课,对各种演讲、约稿统统来者不拒,甚至对向他求教怎么写信,怎么学普通话、学外语、学拼音的人,他都勤勉地一一作答。
  1954年进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工作的曹先擢谈道,“接受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这个工作时,他已经是83岁高龄了,审音表发表后不到半年,他就去世了。这是他对国家语文现代化最后的贡献。所以我非常感动于他的精神。”
  1984年,王力生平最后一次回到中山大学。中大邀请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题为“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的演讲。5000人座位的纪念堂,竟来了12000人,把纪念堂四周的草坪都坐满了。傅雨贤回忆说,“他一看密密麻麻那么多人,他很感动啊!84岁了,结果他足足讲了一个钟头。专业课一次12000多人听,中国教育史上没有过,我估计世界教育史上也没有过,而且这是他最后的一次公开课。”
  1986年,王力辞世,他心中的字典最后在他学生手中完成,大家将它命名为《王力古汉语字典》。直到去世之前,王力每天还在从早到晚坚持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双棣回忆说,“后来他在一张纸上,一个信封上写着,‘张双棣答应帮我写亥集,我做什么呢,整天疲劳。’这是他的绝笔。”
  就在王力去世的前一年夏天,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力文集》。他将10余万元稿费全部捐出,在北大设立“王力语言学奖金”。这是“文革”后最早的个人捐赠学术奖金,而他本人至今仍有“孤独而尊严”的美誉。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王婆酿酒  古时有一个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賣,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
期刊
01  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  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此联教人在生活和物质享受上要随遇而安,无求过美。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满足感是相对的。“知足者常足,不知足者无足也。”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呢?能适可而止,知道满足便是足。  人生在世,不可不忙,不得不忙。然而,人生又不可没有休闲,不可不懂休闲,没有闲暇的人生就像永远拉紧的弦。当然,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固然是浪费生命,但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毫无
期刊
01为什么孩子的读书兴趣不多  很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很多语文老师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
期刊
1966年8月,马尔克斯刚刚写完《百年孤独》。  此时的马尔克斯已经写了5本小说,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但他还是生活困窘,欠了一屁股的债不说,手头刚完成的这部1300多页的书稿,出版前景也晦暗不明。  他把手稿寄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出版商,手头的钱实在不够邮费,只能先寄一半过去。  迫于生活压力,他又重新为媒体撰写专栏,以贴补家用。  有朋友问他手头的书完成得怎么样了。马尔克斯回答:“我手上所有的,要么
期刊
NO.7踏莎行  【词牌由来】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准创制。据说,北宋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注意:在這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  《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宋·寇准  寒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潮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
期刊
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  在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儿童语言学习和早期阅读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是将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等同起来,用识字来代替阅读,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和做法。我们要强调的是,早期閱读不等于早期识字,更不等于把大量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学习的识字活动。  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重要基础是:  (1)丰富的口语词汇和对语音的敏感性。这是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必要条件,因为它决定了儿童在看到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词语“再接再厉”,来鼓励他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后慎终如始,继续努力,争取新的胜利。但它却经常会被误写作“再接再励”或“再接再砺”。为何是厉,而非励、砺?  其实,“再接再厉”最早正是写作“再接再砺”,它的来历非常有趣,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著名诗人孟郊的一次斗诗有关。当时,斗鸡是民间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一次,韩愈、孟郊一同观看了一场激烈的斗鸡比赛,有感而发,两人便一替一句、联手赋
期刊
一九七六年二月的一天,在墨西哥城的一家电影院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一群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文化名流中发现了多年未曾见面的好友、同属“拉美文学爆炸”领军人物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马尔克斯高兴地叫了声“马里奥!”,伸出双臂向老友奔去。面对迎面而来的马尔克斯,略萨矫健地抡起胳膊,一记重拳正中对方的面门,马尔克斯应声倒地,鲜血从鼻孔中奔涌而出。  略萨的这一拳结束了两位著名作家间的友谊
期刊
不用望远镜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在地球的各个方向找到共9000多颗星星,不过,它们绝大部分就在太阳系的周围,银河系之内。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银河系外天体是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它们待在天空的小角落里,直径分别为20万光年和6万光年。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已是人类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  2016年,天文学家借助哈勃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星体,在照片上,它就像一粒灰尘,天文学家将其放大上万倍
期刊
书院是启蒙地,也是一种乡愁,最馨香的乡愁。川西德阳市旌阳区高槐书院的主人舒銮兵这样认为。老舒不是作家,亦不是学者,而是一名厨师。厨师爱书,并不稀奇,难得的是他个人拥有近50万册藏书。数量巨大,且品质高雅,种类繁多。  作家罗伟章走访了这个在村庄入口处的书院,记录下老舒建立的朴素愿望:家乡的孩子们考上大学了,去外地读书和工作了,甚至漂洋过海了,能忆起自己的老家有个书院,那是读书的种子,有种子就会发芽
期刊